第253章:應勢而生,魏國騎兵(二)【二合一】
字數:1736 加入書籤
說幹就幹,蒙仲立刻下令將軍中的戰車通通聚集起來,總共收攏到戰車三百餘乘,大約是一千多匹戰馬。
或許有人會問,僅僅三百餘乘戰車,可為何卻有一千餘匹戰馬?
原因很簡單,因為戰車是駟馬拉乘的,即一輛正規的戰車,應當由四匹戰馬拉乘。
提到此事,就不得不講述一下戰車發展的曆史。
戰車,其實在商國時就已經成為軍隊中必不可少的戰具,它由兩匹馬拉乘,乘坐在戰車上的人一般是采取跪坐的方式,作戰時則用手戈、短戈(約1米到18米之間),與其說此時的戰車是一種戰爭兵器,倒不如說是一種載具,即交通工具,用途在於運輸士卒到製定的戰場——這裏說的是士卒,而非兵卒。
待等到周國時,戰車逐漸被當成戰爭兵器使用,首先車廂已經過改良,使戰車上所載的士卒可以不必再采用跪坐的姿勢,而是可以直立在車廂上,且車上士卒所用的兵器,也逐漸由手戈、短戈轉變為長戈(近3米),此時的戰車已逐漸成為戰場上的凶獸,直到如今,這種恐怖的戰爭兵器仍然活躍在戰場上。
事實上,就算戰車的車廂經過幾百年的改良與改進,甚至從“跪坐式”改變為“直立式”,但其實車廂本身的重量卻沒有太大的增加,而戰車上的士卒,亦仍抱持在三名左右,那麽問題就來了,為何戰車需要四匹馬拉乘?
按照戰車“兩服上襄、兩驂雁行”的說法,事實上主要拉乘戰車的,其實就是最中間那兩匹戰馬——這兩匹戰馬稱做“服馬”,受到軛和衡的約束,必須齊頭並進;而左右兩側那兩匹戰馬,則稱作“驂馬”,它們雖說也負責拉車,但其實並非拉車的主要角色,它們主要負責在疾馳時使戰車“拐彎”。
因為中間那兩匹服馬是沒辦法拐彎的,倘若前方受到阻礙,駕馭戰車的士卒就必須依兩側的驂馬,用依靠鞭子抽打等方式,使兩側的驂馬改變方向,迫使其餘三匹馬跟著它移動,原因就在於驂馬身上套有一種叫做“脅驅”的道具,即能防止驂馬過於靠近內側的服馬,也能在緊要情況下強迫服馬服從它的前進方向。
當然,即便如此,由於服馬受“軛衡”約束的關係,縱使有兩側的驂馬牽拉,服馬還是很難改變方向,以至於戰車改變方向時往往都會跑出一個距離非常大的彎,很不靈活。
不過比起正麵撞上阻礙物,這顯然要好得多。
而除了負責“拐彎”以外,兩匹驂馬還有另外一個更大的通途,即是在那兩匹“服馬”不幸死亡後代替它們的位置,繼續拉乘戰車在戰場上奔馳、作戰。
這正是當今主流的戰車采取駟馬戰車,以及一輛作戰戰車上需要由四匹馬拉乘的原因。
因此也無需奇怪魏軍三百餘戰車卻為何有千餘匹戰馬,事實上,這一千餘匹戰馬還是在那三百餘輛戰車很多都沒有“滿編”的情況下,倘若戰馬滿編,戰馬的數量可能會接近一千五百匹這個數字。
當然,就算是一千餘匹戰馬,也足夠蒙仲打造騎兵了,畢竟他打造這支騎兵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反牽製”秦國的軍隊,主要又不是為了與秦軍作戰,一千名騎兵,足夠了。
戰馬有了,那麽剩下需要考慮的,便是馬具與騎卒。
馬具,即方便駕馭馬匹的輔助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