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言和停戰【二合一】
字數:1764 加入書籤
六月末,十四萬魏韓周三國聯軍裝模作樣地在函穀關前做著進攻的準備,然而軍司馬級別的將領卻很清楚,這場仗根本打不起來。
聯軍之所以還不撤兵,隻不過在等楚國的消息與魏韓兩國言和的消息。
而與此同時,魏國王都大梁也已經收到了來自公孫豎的戰報。
或許有人會覺得驚訝,十八萬魏軍於伊闕山遭到秦將白起的夜襲,此事發生於四月中旬,而眼下已至六月末,兩者相差六十餘日,何以大梁那邊才剛剛得到公孫豎的戰報?
原因很簡單,因為公孫豎此前不敢寫這份戰報。
怎麽寫?
犀武死了?遭秦軍偷襲?十八萬魏軍在一夜之間被秦軍斬首近十萬人?
公孫豎毫不意外,隻要他敢將這個消息送回大梁,肯定會使魏國舉國驚恐,甚至於魏王還有可能派使者向秦國割地求和,而這是公孫豎所希望看到的。
在他看來,當時蒙仲已經逐漸挽回了劣勢,甚至有可能反過來擊敗秦軍,他當然不能拖蒙仲的後腿——或者說,他心中希望借蒙仲的力量,替公孫喜報仇。
正因為如此,公孫豎一直向大梁隱瞞著「伊闕山一役慘敗」的消息,每次例行公事送往大梁的戰報,也隻是寫些無關痛癢的事,比如聯軍與秦軍仍在僵持等等。
一直到蒙仲與暴鳶在「憚狐」大敗秦軍主力,且隨後又以迅雷之勢攻破了宜陽,公孫豎這才將這場戰役中所發生的一切過程原原本本地寫在戰報上,派心腹士卒送往大梁。
不得不說,也得虧公孫豎這份戰報送得及時,因為這會兒魏國國內已經得知了「伊闕山一役慘敗」、「犀武戰死」的噩耗,其中原因,無非就是當日在伊闕山一役中被秦軍擊潰而逃的魏卒中,他們在逃回魏國的途中,亦將這個噩耗帶到了國內,繼而傳到了大梁。
正如公孫豎所猜測的那般,當時大梁大為驚恐,魏王魏遫嚇得險些驚厥,隨後連忙派人傳召國相田文,與田文商議對策。
對此,田文亦是萬分震驚,畢竟他也萬萬沒有想到,聞名於世的堂堂“犀武”公孫喜,竟會如此輕易被秦軍擊破,甚至還丟掉了自己的性命。
很快,朝內卻分為了兩派,一方主張再次召集軍隊抗擊秦軍,甚至於還有人想到了魏國的新盟友宋國;而另一方則主張向秦國屈服。
還別說,在魏惠王的時代,魏國還是相當頑強的,麵對秦相張儀的遊說、麵對秦將魏章的進攻,就是死咬著不鬆口,不肯屈服於秦國,注重名聲勝過於利益,但後來隨著屈服秦國的次數逐漸增多,魏國國內也就逐漸看淡了“求和”、“屈服”這些事——若秦國不備則進攻秦國,若打輸了就割地求和,魏國這些年就是這麽走來的。
因此向秦國屈服求和,這對於如今的魏國來說,而也不是一件不能接受的事。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件事上,身為國相的田文卻遲遲沒有表態。
其中原因很簡單,即田文與秦國有仇,曾經險些命喪於秦國的田文,平生最恨的就是秦國,其次是齊王田地,畢竟齊王田地在名義上剝奪了他父親田嬰過世後留給他的名爵,以至於他田文這位堂堂齊宣王的孫子,如今竟在齊國淪為叛臣,這讓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