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陶邑之戰【二合一】
字數:1772 加入書籤
鑒於攻陷陶邑的不易,以及對攻占陶邑的歡喜,趙國的奉陽君李兌在率領齊趙聯軍擊退宋隊、占領陶邑後,便犒賞三軍、宴請齊趙兩軍的將領。
此番奉陽君李兌率軍攻打宋國,總共帶了十萬趙軍,帳下大將有四人,分別是趙希、董叔、許鈞、廉頗。
而齊國則派來五萬軍隊,由田徹、高爭二人所率領,故齊趙聯軍的總兵力約十五萬左右。
待等在陶邑犒賞齊趙聯軍完畢後,奉陽君李兌便在齊將田徹、高爭二人的催促下,繼續進攻宋國。
說起來,蒙虎猜地還真沒錯,此前奉宋王偃之命駐軍於陶邑抵擋齊趙聯軍的,還真是宋國的軍司馬景敾,這老頭率領兩三萬軍隊在濟水抵擋了齊趙聯軍足足一個多月,但最終還是難免被趙希、廉頗二人攻破濟水,考慮到敵我雙方兵力懸殊,景敾隻得後撤,退後南邊的曹縣,靜等盟國的援軍。
而奉陽君李兌這邊,則與齊趙兩軍將領商議接下來的對策。
倒不是為了商議如何攻打曹縣,畢竟曹縣不比陶邑,它無險可守,隻要他十五萬齊趙聯軍將城池一圍,攻破城池就隻是時間問題。
李兌真正所顧慮的,還是魏國的態度。
魏國是宋國的盟國,又對宋國這座富饒的陶邑垂涎三尺,它豈會容忍趙國占據陶邑?
說起來,自趙主父繼位之後,趙魏兩國的形式就逐漸發生了變化。
在此之前,魏國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哪怕趙國的國力在趙肅侯時期就已蒸蒸日上,但與魏國相比仍顯幾分遜色,再加上此前齊魏兩國在惠施的促成下締結了盟約,因此總得來說,趙國還是難以取代魏國成為三晉之首。
直到趙主父繼位後,勵精圖治、厲兵秣馬,趙國的實力迅速竄起,已然隱隱超越魏國。
但總的來說,魏趙兩國現如今的實力大致還是持平的,趙國最大的優勢,還得說是齊趙之盟的堅固勝過齊魏之盟——這也難怪,誰讓魏國讓跟齊王田地有仇的薛公田文當了國相,又與齊國處心積慮想要吞並的宋國締結了盟約呢,不誇張地說,現如今齊魏兩國之間的盟約,可以說早已名存實亡。
魏國會不會派兵救援宋國?
奉陽君李兌認為會!
哪怕他趙國派了李躋、韓徐二人率領五萬軍隊陳兵於中牟,威脅魏國的河北諸城,然而李兌仍然認為魏國十有會派出援軍,阻止他齊趙聯軍攻打宋國。
原因很簡單,一旦齊國吞並宋國後,齊國的國土便與魏國大麵積接壤,介時齊趙兩國便可以對魏國形成更加凶猛的夾擊之勢,隻要魏王遫不傻,那他就絕對不會容許齊國吞並宋國。
因此當齊將田徹、高爭二人屢屢催促李兌率領大軍繼續進攻宋國時,李兌用這樣的話堵二人的嘴“暫時還不清楚魏國的意圖,倘若我軍貿然深入宋國腹地,難保不會被魏國的軍隊截了後路,一旦後路被截,後果不堪設想。”
以這樣的理由,奉陽君李兌將麾下的齊趙聯軍分作兩隊,由趙希率領廉頗、田徹、高爭等將領率軍攻打曹縣,而他則與董叔、許鈞,駐守陶邑,免得魏隊把他的後路抄了。
這一日,正當奉陽君李兌在陶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