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八十章 流沙末路

字數:5653   加入書籤

A+A-


    麵對狄青部的淩厲反擊,剩下的流沙軍顯得非常遲鈍。

    尤其是在主帥段奎陣亡的情況之下,群龍無首,又遭受重大變故的流沙軍,整個體係徹底癱瘓了。

    大家不知道,

    是該攻擊,還是撤退?

    將士們臉上滿是茫然,有的就在茫然中丟掉了性命,直到同伴頭顱噴射而出的滾燙鮮血濺射到臉上,他們才終於驚醒過來。

    逃!

    這是幸存戰士下意識的想法。

    剛才還鬥誌昂揚,勢要破城的流沙大軍,真如其名,瞬間化作一盤散沙,再也聚不起來了。

    更多的流沙戰士,則茫然地放下手中兵器,

    投降了!

    柴桑城頭,看著城下這一幕的乾元再不停留,轉身離開,他知道,這一戰已經沒什麽看頭了。

    擊潰流沙軍主力之後,流沙國已不足為患。

    乾元回到府衙,左慈、徐福、於吉、雲霧真人等也都回來了,一個個麵容憔悴,正在盤膝打坐。

    雖然小周天十二星宿大陣主要借助的是天地靈氣,但是對布陣之人的消耗也是極大的。尤其是靈魂之力,引氣期修士幾乎被抽空。

    狂暴的靈氣灌注之下,一個控製不好,就可能身死道消。

    再則,此陣殺戮太過,有傷天合,會對布陣之人造成極大的反噬,乃至結下殺戮因果。

    如果不盡快驅散,未來甚至可能產生心魔。

    尤其是像雲霧真人這等清修之士,更是有些接受不了,在略微休整之後,就自行帶著水月真人離開了。

    當天,徐福、澹台雄以及李淳風等人也都相繼離開,在最短時間內返回各自崗位,以免被敵人所趁。

    乾元則留在柴桑城,靜待此戰之結果。

    …………

    接下來的一周,對流沙國而言無異於末日。

    騎兵出身的狄青深諳追擊之道,他先是在柴桑城下,率部擊潰流沙軍主力,光是俘獲的戰俘就超過一萬人。

    柴桑城外,成了流沙軍的折戟之地。

    跟著,狄青一邊率部繼續追擊流沙軍中軍殘部,悍然殺進流沙國境內;一邊傳令駐紮在丙山府的陳世傑部,以及駐紮在熊耳府的嶽雲部,配合中軍,對流沙軍左右兩翼發起反擊。

    就在此時,主帥段奎陣亡、中軍潰敗的消息傳到左右兩翼,讓這兩路大軍毫無戰心,急速向王國境內撤去。

    這正是狄青希望看到的。

    狄青順勢指揮三路大軍,一路南下,采取騎兵戰術,分進合擊,對著流沙軍餘部窮追猛打。

    流沙軍本能想逃回王城,奈何流沙城臨海,位於流沙國最南麵。殘部從邊境南下,幾乎等於要穿過整個流沙國。

    這就給了狄青充足的時間以及空間。

    兼且流沙國內已經再找不到一支可戰之軍,根本無法對狄青部造成任何阻礙,一路暢行無阻。

    狄青就像一位極有耐心的獵人,指揮著狼群,一口又一口地從獵物身上咬下肥肉,不斷蠶食流沙軍。

    對流沙軍而言,此段逃亡之路根本就是一場噩夢。

    到了後麵,一大半的流沙軍將士都受不了這等煎熬,無奈投降了,他們或許已經意識到,王國即將麵臨的悲慘命運。

    既然王國即將不存,那投降也不是不可接受之事。

    到了七月初三,真正逃回王城的流沙軍竟不足三千人。在此之前,軍隊在前線大敗的消息就已傳回王城,引起軒然大波。

    據悉,收到戰報的流沙王,當場昏厥。

    這對一位武尊後期強者而言,簡直是聞所未聞之事,可見此事對流沙王的打擊是何等之大。

    正應了那句話:“哀莫大於心死。”

    翌日,流沙王再次醒來時,已是滿頭白發。從那天起,他既不上朝,也不見任何人,整日裏飲酒作樂,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

    就連丞相梅裏奇都進不了王宮。

    舉國大嘩。

    上至王國大臣、世家豪族,下至平民百姓,無不色變,憂心忡忡,開始擔心其身家性命。

    在這種情況下,投降派開戰占據上風,而且獲得越來越多人的支持,直到狄青率部將流沙城團團圍住。

    這一下,就連最頑固的主戰派都息了聲,陷入死一般的沉默。

    等待命運的裁決。

    雖然作為王城,流沙城有著強大的護城大陣,但是在沒有軍隊守城的情況下,什麽大陣都是擺設。

    更不用說,乾元已經帶著左慈往流沙城趕來。

    不要忘了,在乾元儲物戒指中可還有一枚,此前專門為破流沙城護城大陣而兌換的——乾坤一氣破陣符。

    流沙國的敗亡,就在眼前。

    事實上,乾元還沒趕到流沙城,戰事就已經結束了,那枚乾坤一氣破陣符也終究沒能派上用場。

    就在狄青圍城的當天晚上,流沙王自刎於宮中。

    這位東大陸的梟雄,以這樣的方式告別這個曆史舞台,總算是維護了最後一絲身為王的尊嚴。

    顯然,

    流沙王是不會向乾元俯首稱臣的。

    得知流沙王自刎而亡,王國大臣雖然悲痛,但內心未免就沒有一絲慶幸,再不猶豫,當即做出投降決定。

    自知無力扭轉大局的丞相梅裏奇掛印而走,回到家中閉門謝客,看樣子是準備退出朝堂歸隱了。

    看似堅不可摧的流沙城,就這般主動向狄青部敞開城門。

    至此,流沙國化作曆史裏的一粒塵埃,代替流沙國統治這兩郡之地的,將是一個新興的、朝氣蓬勃的鐵血軍事集團。

    …………

    在此期間,流沙軍大敗的消息,宛如一道大風暴,席卷了整個西南戰場。無論是參與其中的,還是置身事外的,莫不目瞪口呆。

    跟著就是膽戰心驚。

    不用費什麽腦子,任誰都能想到,盟軍肱骨之一的流沙國敗亡,對盟軍,對反秦聯盟,對整個戰局意味著什麽。

    戰爭形勢徹底逆轉。

    遠的不說,在解除流沙國之患之後,南疆都護府不僅打破了反秦聯盟組成的包圍圈,至少還能釋放兩個師團的兵力。

    這將是一股足以扭轉整個戰局的力量。

    兩個師團的精銳之師,足可解招搖郡跟南禺郡之圍,跟來犯的魏王軍、楚王軍分庭抗衡。

    現在的問題是,

    在拿下流沙國之後,乾元據有五郡之地,可以非常從容地將這一場大戰繼續下去,魏王跟楚王能嗎?

    他們的戰爭潛力已經被逼到極限了。

    至少魏王不能。

    就在得知流沙國滅亡的當天,魏王乾泰果斷下令,命令前線部隊停止攻城,全數撤到邊境線以內。

    魏王很清楚,一旦西南兵團在流沙國騰出手來,第一時間就會趕到招搖郡增援。

    屆時,雙方在招搖郡戰場將形成四打四的格局。

    在這種情況下,誰能打贏?

    用腳趾也能想到,四分之三都是新軍的魏王大軍,根本就不是西南兵團精銳之師的對手。

    要不然,

    他們也不會在之前長達一個多月的時間裏,麵臨敵人兩個師團的狙擊,一直都無法將戰線往南推進了。

    這一場大戰,魏王以跟乾元交惡為代價,前後動用了四個師團的兵力,最終卻什麽也沒撈到。

    不憋屈是不可能的。

    但憋屈也沒辦法,魏王隻能選擇撤軍,倒不是說他認慫,實在是他手中的這十萬大軍,基本上就是他奪嫡的所有底牌了。

    在上一輪大肆擴軍之後,西境三郡之地,已經很難再招募到優質兵員了。

    等於是說,這十萬大軍是打一點少一點,很難得到及時的補充,除非魏王願意降低征兵標準。

    那也不過是飲鴆止渴罷了。

    魏王唯一感到欣慰的,或許就是,經過這一個多月的鏖戰,魏王軍第六、第七以及第八師團,這三支新軍經曆了實戰檢驗,慢慢成長起來。

    可以撕掉身上的新兵標簽了。

    再有一點,為了拱衛招搖城的安全,紫月全程采取守勢,對魏王軍的殺傷是極其有限的。

    不像楚王軍那般損失慘重。

    既鍛煉了新軍,又保存了實力,魏王還不算太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