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章 歸來
字數:3746 加入書籤
李唯,漂亮嗎?
不管是九七年的審美,還是二十年後的審美,那都是一個男人眼中標準的美女,甚至還要加上耐看。
兩世為人,生活也並不會順著自己的意願完美的運行,如同高三那年的分別那樣,兩人在白鷺洲頭聊了一個多小時之後,似乎有事的李唯準備回去了:“我還以為你要待在林關鎮呢,現在挺好,外邊發展的很快,停在原地,會被社會遠遠甩開。想好了沒有?準備幹什麽?”
“被你管了三年,這一見麵又要管我啊。”
“你以為我願意管你啊傻蛋,大好人生,浪費了可就不好了。再說了你也不笨,闖一闖說不定就闖出名堂了。”
直到李唯離開的時候,陳望中也沒有給出確切答案,他隻是說,路一步步在,慢慢看唄。
李唯走了,臨走之前她告訴陳望中,來洛州了就去找她,洛州大學挺好找的。別不好意思,見了女孩就臉紅,沒出息。
抓了抓後腦勺,站在白鷺洲頭舉目四望的陳望中笑了,比此時厚厚雲層下的陽光還要燦爛。
……
王文秀開始覺得家裏那口子的話說的挺對的,孩子嘛,就要出去闖闖,捧在手心也未免磕磕碰碰。
兒子大了,不說誌在四方,走自己的路還是很有必要的。
陳望中莫名其妙的離家,匆匆歸來,屁股沒坐熱又走了,再次回來,似乎還胖了一圈,樂嗬的王文秀和娘家人報平安的時候一個勁的說長大了,真的長大了。
晚上的那頓飯豐盛的像是在過年,六菜一湯有葷有素,還有三個涼菜,口味都是順著陳望中來,芹菜炒肉,西紅柿炒雞蛋,都是這小子愛吃的菜。
問東問西自然是少不了的,有了上次的經驗,陳望中的對答如流,還是那百搭的答案,逛世界去了。
錢的事還不能說,如果單是磁卡的錢,拿出來無妨,現在有了一筆在父母眼中可能見不得光的錢,說出來無異於自找麻煩。
他想過了,有了本錢,賺錢的機會有的是,這錢短時間內可以洗白。
陳望中一個翻雲覆雨,拉出李唯聲東擊西,果然王文秀的注意力全被吸引了。
“那時候還說,你要上了大學,說不定你們兩個就能成。那姑娘,長得漂亮,水靈手巧,還懂事。”後半句唉聲歎氣直接被王文秀咽下去了,直接道:“上大學的肯定不願意回鎮上了,我兒子也不差,繼續找。”
那年頭的農村,十八九歲生孩子成家的占大多數,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先成家生孩子,等年齡夠了,再去補辦結婚證。
想要兒女雙全,逃避計劃生育的,在外邊跑個一年半載,生米也成熟飯了。罰錢的事都好說,找找關係還是能搞得定的。
王文秀已經在琢磨著兒子成家的事,以家裏的情況,找個媳婦還是很容易的。
對結婚這事沒那麽急迫的陳望中趕緊岔開話題,幸好救星二舅來了,事情暫時擱置。
拿筷子上桌一氣嗬成的王建峰,猛扒了幾口飯,操著大人的口吻,將陳望中數落了一遍。
說完了才是查戶口式的問在外邊的情況,問完了還不忘誇獎幾句:“行啊,帶著一萬五還能全都拿回來,沒丟不說,還能不花一分。”剩下一半的話,不知道是羞於開口,還是別的原因,王建峰沒有說出口。拍著這個外甥的肩膀,豪氣幹雲的告訴他“有你舅當年的風範”這種話,並不是僅僅來蹭頓飯的王建峰還說不出來。
陳望中簡單的說了外邊的事情,看得出來這個二舅誌不在此,無外乎還是擔心自己嘴上沒毛說漏了嘴,東陽縣的“豐功偉績”被所有人知道了。
姐姐好姐夫似乎什麽都不知道,讓王建峰在心裏將這個外甥狠誇一頓,懸著的心也放下了。
飯吃完,摸了摸嘴巴,打著飽嗝回家去了。
飯後的陳家,比以往多了點活躍的氣氛。
王文秀追著兒子,從頭都是問他這一兩個月在外邊的點點滴滴,怎麽過來的。
陳海山看著電視,關注著時事新聞,國家大事,偶爾插一句,感歎一聲,帶著點難以察覺的苦澀一掃而過。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陳海山不斷的想著自己哪裏做錯了,兒子怎麽就上不了大學呢。幻想的時候,也會毫不保留的感慨,如果能考上大學,再過幾個月就是大二了。
也不知道怎麽就聊到大學的事情上了,陳望中依然是熟悉的態度,上不了那就順其自然。
那個年代的林關鎮,上大學不說是高中三甲跨馬遊街那麽誇張,十裏八鄉遠近聞名那也是綽綽有餘的。大學附帶的價值,遠沒有二十年後那麽廉價不值一提。
這年頭教育水平遠遠落後林關鎮,能考上的是少數,大多數和陳望中一樣,打工四處漂泊,甚至二十年後也依然如此,初中就走上這條路的也大有人在。
晚上一個人躺在床上,陳望中睜著眼睛,早已不再奢望上一世沒走過的大學之路,滿腦子是世紀之交的滾滾洪流,風起雲湧。
……
9號端午節那天,王文秀整天都在忙碌著包粽子。陳望中按照往年的習慣,去附近的荒地裏割一部分艾草,掛在門頂上,左右各一支。
其餘的大部分時間,插不上手的陳望中去附近轉了轉。
同齡的大部分人都出門打工去了,留下的都是家裏有礦的小部分人,做點小生意。
兩個多月沒回來,街道兩邊的店鋪增加了五六家,能明顯感覺到與日俱增的蓬勃的商業活力。
小打小鬧式的小生意,已經不是陳望中所要考慮的,有了資本就注定他的起點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
回去的路上,碰到從外邊串門回來的父親陳海山。
父子兩邊走邊聊,簡單的家常附帶著點人民教師偶爾流露出的一本正經的說道。
傾聽了十八年的陳望中已經習慣了,頻頻點頭稱是,虛心接受教誨。
他知道在家的日子不會那麽長了,不上學還呆在家裏混吃等死,不管在哪個年代都是無所事事的典型。
父親偶爾的話語中,也能聽得出他不經意流露的對兒子未來的些許擔憂,不願意開口明說,隻是不想給這個兒子更大的壓力。
第一步已經邁出去的陳望中知道,第二步不會太遠了,隻是眼下他想找點時間多陪陪他們。(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