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格物致知
字數:3846 加入書籤
時間緩緩流逝,待李淵等人到達涇陽縣崇文鄉吳家村時,已經漸入黃昏。
吳家村的村西頭有一涓涓細流,寬有三步左右,從西北方向引流而來,流經嫩綠色的麥田。
據村裏人介紹這是一道人工渠,叫做柳渠,早在先秦就有了,修建的人模模糊糊叫做鄭國……
而在柳渠的北岸,地勢漸漸拔起,那是封山塬。
關中人通常將低於山巒的高坡稱作為塬,長安皇宮便是建立在高坡上,居高臨下,審視整個長安城。
而那個高坡,稱之為龍首原,它是漢長安城和唐長安城的分界。傳說當年秦穆公贏任好在雍城睡覺時,夢見一條黑龍從天而降,蜿蜒北行到渭河飲水,他的行跡化為龍首原,因西端從渭河邊突兀而起,勢如龍首而得名,此地向來被視為關中的龍脈所在。
而吳家村的窯廠便在封山塬上。
“盈娃子,你咋過來咧,額聽說擬不是在長安貴人家裏做婢女?咋偷偷跑回來咧?這要是被官府知道要通緝的……”
吳福斌是個憨厚的老漢,頭發斑白,說話時額頭深深的皺紋擠在一起,露出黃爛的牙齒。
他看到畫屏踏入家門,穿的又是一身綾羅綢緞,樣子七八還可算認得,與原來逃災的可憐樣子大不相同,容發異樣光彩。
因此他想起前些年妹子,也是畫屏的娘探親時說的話,女娃子賣給大戶人家做了婢女,入了賤籍。
想到這裏,他頓感傷懷,眼底湧出兩道濁淚,給兒媳婦喊道:“三娘,快給盈娃子收拾收拾屋子……盈娃子你還不認得?就是額妹子的女子……”
那個被喊做三娘的兒媳婦,對著畫屏點了點頭,尷尬笑了幾下,拿著破舊的掃帚走進屋子,開始了打掃。
畫屏一愣,不留痕跡的擦了擦眼睛。她心裏很是感動,賤籍的人若是出逃,收留的人在唐律中是要連坐的。
她強在臉上擠出笑容,說道:“舅父,盈娃子已經不是賤籍,算是……入了宮當了女官,成了太上皇身邊的妃嬪。
而陛下和太子等人現今就在門外,舅父還是先和家人收拾一下,出去拜見……”
吳福斌震驚的仔細看了一眼畫屏,才發現她身上所穿的衣裳,戴的頭飾,每一件都價值不菲。
他去長安城見過那些大戶夫人,鮮有比如今的畫屏的穿戴貴重。
這豈能是一個婢女能有的?
“舅父?”畫屏出聲提醒道,門外還有道君和太子兩人等著,她可不能在裏麵耽誤太長時間。
吳福斌表情有些複雜,既有喜悅,也有傷感。喜悅的是盈娃子不是賤籍,成了高高在上的後宮妃嬪,他也不用擔心受怕隱瞞她的行蹤,可傷感的是成了太上皇的妃嬪。
太上皇!?
一聽就是個垂垂老矣的老頭子,或許比他的年齡還要大上不少,恐怕再過幾年就有可能在後宮駕崩……
吳福斌他也曾給隋文帝燒製過陪葬品,心裏倒也清楚後宮妃嬪的處地,若是有子嗣的還好,若是沒有……就會為皇帝殉葬!
而太上皇,想想都不太可能了……
“哦!好,好,好,舅父想事情想多了,這就讓全家出來叩見陛下。”吳福斌用半舊的袍袖擦了擦淚痕,連忙說道。
大約一刻鍾後。
“什麽?陛下……你要親自參與燒製琉璃?”吳福斌睜大了眼睛,有點不可思議。
“燒製琉璃是小人這等工匠幹的低賤事情,陛下您這麽金貴,何必冒險呢?”
其實古代所說的琉璃,包括三種東西:一是一種半透明的玉石,二是用鋁、鈉的矽酸化合物燒製成的釉,三是指玻璃。
在商代,燒製陶瓷或冶煉青銅時,窯內溫度可達1100攝氏度到1200攝氏度。燒製過程中有時就會無意中產生鉛鋇與矽酸化合物的燒製品,不過這是鉛鋇玻璃,與西方的鈉鈣玻璃不同。
《穆天子傳》載:“天子登采石之山,命民采石鑄以為器。”
這就是在進行燒製玻璃。
秦漢時,燒製玻璃已為人所知,像東漢王充在《論衡》一書裏,就說,五月丙午日中,用陽燧就可“消煉五石以為器”。
不過,中國古代的玻璃絢麗多彩、晶瑩璀璨,但輕脆易碎,不耐高溫,難以適應驟冷驟熱的環境。北魏時,大月氏人來中國,在京城采石煉五色玻璃,曾一度使中國玻璃大賤。
“貧道有說親自進窯廠燒製嗎?”李淵有點不悅的看了一眼吳福斌。
他前來吳家村就是為了純淨的玻璃,唐代燒製琉璃,也就是彩色玻璃的工藝已經趨於成熟。
但是想要將窯廠係統的製作出一摸一樣的琉璃製品出來,幾乎不可能。
華夏古代的科技大多是經驗科技,諸如四大發明皆是如此,沒有係統的研究,或者說很少的究其原因去研究為何產生此等變化。
比如宋代誕生的青花瓷,其原因就是將采集的“青花料”,碾成粉末,然後在瓷胚上描繪。
至於什麽礦物石料產生什麽色彩,是濃是淡,通常是匠人利用經驗來把控。
這就造成一個問題,那就是封山塬的窯廠煉製出來的琉璃不僅稀少,而且質量也參差不齊。
至於……製造出純淨的白色玻璃,現在的唐代還沒有能力掌握。
“那陛下的意思是?”吳福斌戰戰兢兢,額頭上遍布冷汗,小心翼翼的問道。
李淵略微不滿的看了一眼吳福斌,開口解釋道:“前些日子,太常寺進貢了幾件琉璃擺件,貧道覺得甚是美妙……後來了解得知,此物乃事用尋常可見的沙礫燒製而成,頓時有點驚奇。
壤土經高溫化為陶器,然經過更高溫的煉化就會製成瓷器,此變化之妙令貧道產生了不小的興趣。
而琉璃脫胎於沙礫,卻精美於良玉,其變化之大非土胚陶瓷所能比擬。
故貧道此次前來一探究竟,姑且稱之為……格物致知!”
玻璃的燒製方法倒是小事,李淵要做的是引入新的學術思想,從諸子百家消匿之後就逐漸消失的研究精神。
先格物,然後致知!
PS:格物致知在儒家典籍被解讀為實事求是,而在本文中,主角將會逐漸假借儒家《禮記》中的格物、致知,來實現現代科學研究精神。(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