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全線潰退

字數:8467   加入書籤

A+A-


    帝都首輔官邸。

    因為早了4個時區,所以戰鬥打響的時候,這邊已經是上午8點,周湧濤也就剛好吃完早飯。

    雖然早就做好思想準備,也知道西陸集團絕不會等到最後通牒到期再動手,畢竟隻要做好要打的準備,就肯定會選擇在對方猜不到的時間發起進攻,以達成戰役,至少是戰術的突然性,但是在收到西北戰區司令部發來的消息之後,周湧濤依然很是驚訝,或者說有點難以接受。

    幾乎同一時間,西駱沙軍隊在伏爾加河全線發動了進攻。

    重點突擊的地點有三個,從北到南依次是:烏裏揚諾夫斯克,薩拉托夫與伏爾加格勒。

    此外,還在北麵的彼爾姆,以及南麵的羅斯托夫投入了大量兵力發起佯攻。

    這套進攻打法,本身並沒有多少獨特之處。

    在過去的幾十年裏,東方集團一直就按照這一套方法在部署防禦,而且大方向上的判斷並沒有錯。

    關鍵,其實是突擊力度。

    按照西北戰區司令部送來的報告,隻是在最初的一個多小時裏麵,西陸集團就投射了數千枚導彈,其中一半是彈道導彈。

    其實,這個數量比預期的少。

    在過去的預測當中,西陸集團在首輪突擊的導彈投送量在1萬枚以上,而且彈道導彈就超過5000枚。

    可關鍵是,在這些導彈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具備末端製導能力的中短程彈道導彈!

    在數量減少的同時,導彈突擊的效率反到提高了好幾倍!

    這一個多小時,從伏爾加河往東,500千米內的所有軍事基地都遭到重點打擊,而且幾乎全都喪失了運作能力。

    雖然有部分野戰基地保存了下來,但是肯定無法支撐起防禦作戰。

    即便擴大到1000千米,也有接近三分之二的軍事基地遭到重創,其中很都已經被徹底摧毀,其餘的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投入使用。

    當然,參與首輪突擊的其實還有西陸集團的航空兵,而且是以戰略航空兵為主。

    相對而言,充當主力的還是導彈部隊,航空兵所承擔的,其實主要是前線支援任務。

    就是掩護裝甲部隊強渡伏爾加河。

    因為戰區範圍內的前進基地幾乎全部遭到打擊,所以從防禦的角度看,東方集團沿河伏爾加河修建的第一道防線已經崩潰了,而且第二道防線,從烏拉爾山一直延伸到闊海北岸的這道防線,能否守住還是個問題。

    隻要西陸集團投入足夠多的兵力,而且願意承受巨大的作戰損失,也願意消耗更多作戰物資,那麽在本月內突破第二道防線的難度就不是很大,或者說東方集團肯定守不住第二道防線。

    正是如此,西北戰區司令部提到,希望采取備用的作戰計劃,把防禦重點放到第三道防線上。

    有趣的是,西北戰區司令部把遭受的巨大損失,推到了軍情局的身上!

    按照戰報中的說辭,關鍵是,西陸集團大量使用具有末段尋的能力的彈道導彈。

    可問題是,在幾年之前,軍情局就發出過相關警報,反到是總參謀部與陸軍方麵沒提高重視。

    現在出了問題,就把責任推給軍情局,隻是這種做法就很不負責!

    不過,現在不是追究責任的時候。

    第一道防線已經被敵人突破,第二道防線也是岌岌可危,真要退下去,守衛僅存在於地圖上的第三道防線?

    顯然,這也是周湧濤一直在考慮,而且始終沒有能夠做出決定的關鍵所在。

    所謂的第三道防線,其實是指希姆河到鹹海這一線。

    可見,如果退守第三道防線,就意味著必須放棄烏拉爾以西地區。

    先不說能否在第三道防線上站穩腳跟,隻是撤退後,恐怕就沒那麽容易再打回去了。

    更加重要的是,第三道防線其實並不是一條完整的防線,而是分成了四段。

    在最北麵是以葉堡為中心的北部防線,也就是必須守主東駱沙的行政首都,以及向西挺進必須通過的山口。

    主要還是為了守住葉堡,畢竟這座城市有著無比重要的政治意義。

    此外,守衛葉堡的難度很低。

    就算西陸集團的突擊行動取得了成功,突破第二道防線,因為有烏拉爾山擋著,所以隻能從南麵強攻葉堡,也就必須強攻包括車裏雅賓斯克在內的,在烏拉爾山以東地區的幾座大城市。

    顯然,這需要投入足夠多的兵力,還需要耗費大量時間。

    從軍事的角度來看,如果西陸集團調集兵力去強攻葉堡,那還是好事,因為這意味著短期內無法在其他方向上投入足夠多的兵力發起進攻,也就沒辦法拓展防線縱深,更不可能給東方集團施加壓力。

    讓東方集團緩過氣,西陸集團就有得看了。

    可見,就算在取得突破之後,西陸集團也未必會去強攻葉堡。

    從西北戰區司令部發來的戰報看,當前的戰局符合這個判斷,即西陸集團把重點放在了南麵的伏爾加格勒,不是中間的薩拉托夫,因此有理由相信,西陸集團的重點突擊方向是阿斯特拉罕。

    這邊,麵對的是第三條防線的中北段,即伊希姆河方向。

    要說,這才是關鍵方向。

    連接東方與西方的2條陸上動脈,第一幹線鐵路與第二幹線鐵路,全都得從伊希姆河上通過!

    此外,伊希姆河是第二防線東麵,第一道天然防禦屏障。

    要說的話,隻要能守住伊希姆河,特別是幾座鐵路大橋,就能夠把敵人擋在這道防線的西邊。

    西陸集團繼續向東推進,就必須耗費重兵突破伊希姆河防線。

    隻是,該方向上的防禦也不需要太過擔心。

    原因隻有一個,太遠了!

    從第二道防線,闊海北麵的阿特勞到伊希姆河,直線距離超過1000千米!

    哪怕沿途幾乎全都是荒漠與平原,沒有易守難攻的天然屏障,可如此遙遠的距離本身就是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

    關鍵還有,西陸集團其實並沒有要繼續向東推進的意圖。

    簡單的說,在突破伊希姆河防線之後,還需要推進上千千米,才能到達梁夏帝國的西北地區,然後要繼續推進數千千米,才能到達梁夏帝國的腹地,而西陸集團根本就沒有完成進攻所需的兵力!

    反過來看,從伊希姆河到阿特勞的1000多千米的荒漠,對東方集團地麵部隊,何嚐不是一道天然屏障呢?

    從軍事角度看,也沒有必要立即進軍伊希姆河。

    主要就是,在進攻初期,兵力與資源都很緊張,因此就算要繼續向東推進,也要在其他方向穩定下來之後。

    主要就是掃蕩闊海東岸。

    這也是第三道防線的中南段,即從鹹海到闊海東岸。

    從鹹海到伊希姆河,幾乎全是荒漠與沙漠,不但沒鐵路,公路都很少,基本上不存在需要防禦的必要。

    要說的話,這也是最難防禦,卻必須得守住的方向。

    關鍵就是後勤補給!

    因為與北麵的西伯利亞地區隔絕,所以在闊海東岸,隻能依靠通往南部地區的一條鐵路獲得補給。

    要命的是,這條鐵路的終點是在巴鐵的卡拉奇,不是在帝國本土!

    也就是說,先要走海運去卡拉奇,然後才由鐵路送過來。

    此外,該鐵路的中間段還挨著波伊國!

    因為補給線太漫長,還存在非常大的不確定性,所以東方集團部署在該方向上的兵力也最少。

    還不到20萬,而且主力部隊也就隻有一個輕量化的機步師。

    要說的話,西陸集團在進攻時要麵對的挑戰也不少,同樣惡劣的自然環境,以及沒法得到充分保障的後勤供應。

    當然,對西陸集團來說,這是必須強攻的方向。

    原因非常簡單。

    隻有拿下鹹海西部地區,也就是闊海東岸地區,才能夠封鎖闊海,也才能夠拿下位於闊海西岸的跋窟。

    隻要闊海東岸的幾座港口城市還在東方集團的手裏,就能夠通過航運,向跋窟守軍提供支援。

    其實,部署在闊海東岸的戰術航空兵就能掩護跋窟。

    可見,西陸集團在該方向必然會投入重兵。

    不過,真正的強攻方向,其實是南段,也就是枷鎖路橋防線。

    要說的話,這也是第三條防線上最難守衛,或者說是幾乎沒辦法守住,卻又必須死守的地方。

    在過去的幾十年裏,東駱沙一直都把重兵放在枷鎖陸橋這邊,高加索北部地區。

    這裏除了有麵向墨海的港口,東駱沙僅有的海岸線之外,還有條件最好與規模最大的產糧區,以及比產糧區重要百倍的跋窟油田。

    正是如此,在該方向上,隻是東駱沙陸軍就有了70萬大軍!

    為了配合該方向的防禦部署,帝國陸軍還投入了一支精銳機步師,並部署了數百架作戰飛機。

    此外,還用幾十年時間,耗費巨資吧新羅西斯克打造成墨海頭號海軍基地。

    任何時候,在這座軍港裏麵都有十幾艘帝國海軍的艦艇。隻不過除了旗艦,其他全都是幾百噸的小船。

    可惜的是,守住枷鎖陸橋的概率幾乎為零。

    因為是一條完全孤立的防線,而且海運線路在戰時根本不可能有任何保障,所以隻要闊海航運被切斷,那麽派駐該地的百萬大軍就將彈盡糧絕,到最後隻有投降,連突圍的機會都沒有。

    關鍵還有,就算闊海東岸在東方集團手裏,闊海航線也未必能夠保證暢通無阻。

    此外,西陸集團首先拿下的,也就是跋窟油田。

    這也是西陸集團把重點放在南麵,派主力強攻阿斯特拉罕的關鍵所在。

    按照西北戰區司令部發來的消息,隻是在羅斯托夫這邊,西陸集團就出動了至少20個師的兵力。

    在伏爾加格勒那邊,投入的兵力高達35個師!

    如果是以強攻阿斯特拉罕為目的,在其他方向隻是佯攻,那麽投入該方向的兵力很可能多達50個師。

    總共,大約80萬官兵。

    隻看人數,不算多,可是這50個師是西駱沙陸軍絕對主力,至少有10個是戰鬥力強悍的近衛裝甲師。

    其戰略意圖非常的明顯。

    主力強攻阿斯特拉罕的同時,派部隊掃蕩墨海東岸地區,攻占新羅西斯克與索契等幾座港口城市,切斷該方向東方集團作戰部隊的後勤補給線,然後向東南方向推進,協同北麵的主力攻打跋窟。

    要說的話,這也在預料之中。

    當前局麵,已經無法用“凶險”來形容了。

    真正讓周湧濤頭痛的是,到這個時候,西北戰區的司令官似乎還沒有進入狀態。

    前麵說的,把責任推卸給軍情局就是證據之一。

    雖然周湧濤並不是陸軍統帥,也沒在陸軍幹過,但是在海軍的那些年,他跟陸戰隊有過不少接觸。

    在總體戰略上,海軍與陸軍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戰爭已經爆發,西陸集團一出手就是全力強攻,而西北戰區的司令官,仍然覺得這場戰爭還有轉圜的餘地。

    認為會在某個時候戛然而止!

    正是如此,也才提出直接撤退到第三條防線上,名義上用空間換時間,實際上則是不想拚命!

    現在這個局麵,能撤嗎?

    先不說會對士氣造成多大的打擊,隻是在戰略層麵上就不可接受。

    原因也很簡單,西陸集團的目的其實並不是要消滅東方集團,而是想通過一場大規模戰爭來轉移內部矛盾。

    直接一點,其想得到的,就是枷鎖陸橋的跋窟油田。

    胃口再大一點,也就整個東駱沙。

    如果東方集團就此後撤,就有很大可能丟掉東駱沙,至少會丟掉東駱沙人口最為集中的西部地區。

    這麽一撤,還能打回來?

    或者說要為打回來付出多大代價?

    何況,波沙灣那邊的戰爭還沒結束呢!

    現在後撤,很可能會丟掉半個世界島。

    此外,在戰略上表現得軟弱,還會讓紐蘭當局做出錯誤判斷,從而讓紐蘭共和國在近期參戰。

    在過去的幾個小時裏麵,由西北戰區司令部發來的戰報,讓周湧濤不得不懷疑當初換錯了人。

    如果留在阿斯塔納的還是施授良,就肯定不會有這麽多問題。

    那麽,是否需要讓施授良回去呢?

    周湧濤沒立即采取行動,其實是在等待更加確切的消息。

    換句話說,就是有沒有必要讓施授良回去救火。

    按之前的安排,施授良的任務是在大戰爆發後,盡快完成在波沙灣的作戰行動,然後以聯合部隊司令身份,統管西北與西部戰區,也要到這個時候,才需要由他來直接指揮西北那邊的作戰行動。

    當然,前提是,西北那邊能夠頂住西陸集團的進攻,不至於迅速潰敗。

    隻是現在看來,恐怕需要另做安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