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環環相扣

字數:8059   加入書籤

A+A-




    10月份的第一天,攻打巴格x的作戰行動正式開始了。

    與攻打巴士x不一樣的是,沒有在發動進攻之前進行火力準備。

    當天淩晨,第7裝甲師的先頭部隊從阿爾阿爾出發,並且在天亮之前越過邊境,進入伊拉克境內。

    不過,打響第一槍的是第17裝甲師。

    淩晨4點左右,第17裝甲師的突擊部隊在塞馬沃西北,幼發拉底河北岸遇到了伊拉克軍隊。

    隸屬於國防軍的一個步兵旅。

    這支步兵旅屬於鎮守迪瓦尼耶的第5集團軍。

    可惜的是,伊拉克軍隊根本沒能力擋住第17裝甲師的鋼鐵洪流。

    戰鬥持續不到2個小時,伊拉克軍隊就被第171裝甲旅擊潰。

    關鍵還有,伊拉克第5集團軍的指揮官在這個時候犯了一個低級錯誤,認定強行渡河的隻是一支孤軍。

    理由就是,現在正是一年當中的雨季,幼發拉底河正處於高水位,水流非常的湍急。

    為了阻止聯軍渡河,上遊水庫還在幾天前開閘泄洪。

    就算做了充分準備,機械化部隊渡河也非常的困難。

    此外就是,在幼發拉底河南岸向西北推進大約一百千米,在希納菲耶就有一座橫跨幼發拉底河的大橋。

    在此之前的2個多月裏,聯軍並沒有重點轟炸這座大橋。

    雖然早在7月下旬,聯軍的攻擊機投下的激光製導炸彈,炸斷了一截橋麵,但是並沒有炸毀橋墩。

    此後,伊拉克軍隊一直在努力的搶修這座大橋,聯軍也多次前來投彈轟炸,不過炸掉的都是伊拉克軍隊修複的橋麵。

    在這段時間裏,伊拉克軍隊的指揮官一直覺得,聯軍故意留下了這座大橋,其實是想借此消滅伊拉克的工程部隊與工程設備,同時對付那些得從此經過,被阻塞在大橋兩端的運輸車隊。

    隨著地麵戰鬥打響,伊拉克軍隊的指揮官必然認為。

    聯軍留下這座大橋,其實是想從這裏過河!

    正是如此,第5集團軍把重兵放在了希納菲耶,準備在此阻擊從塞馬沃殺來的聯軍裝甲部隊。

    為了阻止聯軍在此渡河,伊拉克軍隊甚至做好了炸斷大橋的準備。

    顯然,第5集團軍的指揮官根本就沒想到,聯軍會在下遊渡過幼發拉底河。

    此外還有,確實有一支裝甲部隊在幼發拉底河的南岸向希納菲耶推進,也是第17裝甲師的突擊部隊,隻不過不是第172裝甲旅,而是一個機步營,隻是陣仗搞得非常大,那模樣就像是主力部隊。

    結果就是,伊拉克的第5集團軍錯過了發起反擊的絕佳機會。

    當時,在希納菲耶的後方就有一支隱蔽得非常好的裝甲部隊,哪怕隻是一個加強營,而且主要裝備的是一些已經落後的t-62式中型坦克,可是該部隊能在中午殺到,第171旅的渡河行動將持續到傍晚。

    顯然,如果這支伊拉克部隊能在中午殺到,肯定會給第171裝甲旅製造很大的麻煩。

    可惜的是,該營直到當天中午才出發開赴希納菲耶,迎戰即將殺到的“突擊部隊”。

    借此機會,第171裝甲旅的主力部隊在當天下午就渡過了幼發拉底河,增援的工程營還搭建了2座舟橋與3條浮橋。

    到了當天晚上,不但第171裝甲旅全部渡過幼發拉底河,後麵的第177機步旅也已開始渡河。

    有趣的是,在希納菲耶那邊,增援的伊拉克軍隊全都沒準時趕到,均在推進途中遭到了空中打擊。

    到了當天晚上,第5集團軍的指揮官才意識到,第17裝甲師的主力裝甲部隊已經渡過了幼發拉底河。

    隻是,伊拉克軍方在這個時候再次犯了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

    按戰後獲得的情報,在1日下午,紐蘭共和國的偵察衛星已經發現了從阿爾阿爾出發攻入伊拉克境內的第7裝甲師,而且斷定該部隊的兵力在4萬以上,甚至對該師的主戰裝備的數量做出了一個相對準確的推斷。

    據此,紐蘭情報機構認定是帝國陸軍的第7裝甲師。

    其實,這也沒什麽好奇怪的。

    為了確保足夠快的推進速度,也為了減輕後勤保障負擔,第7裝甲師是沿公路推進,車隊都是在公路上麵行駛,除了衝在前麵擔任突擊任務的第701裝甲旅之外,其他的幾個旅的主戰裝備都由平板拖車運送。

    顯然,在偵察衛星拍攝的照片上數清楚坦克的數量,對情報分析員來說並不是難事。

    此外,這份情報及時送到了伊拉克當局的手上。

    可問題是,伊拉克當局沒有采信這份情報。

    當時,侯賽因認定,那是一支擔任佯攻的部隊,而且是沙烏地皇家陸軍的部隊,聯軍的主力在巴格x南麵。

    理由也很簡單,從西邊突擊的距離實在太遠了,後勤保障的難度極大。

    依靠一條幾十年都沒修繕的沙漠公路,根本無法支持大軍團作戰。

    再說,除了沙烏地皇家陸軍,哪支軍隊會在突擊的時候,用平板拖車運送坦克?

    此外,侯賽因的靠山是迢曼帝國,而在八年的兩伊戰爭當中,紐蘭共和國一直在支持波伊國。

    要是沒有紐蘭共和國的支持,波伊國早已戰敗,至少會丟掉至關重要的低地省。

    哪怕全球大戰已經爆發,侯賽因也未必願意相信曾經的夙敵。

    正是如此,在當天晚上,也就是第5集團軍確認聯軍主力已經渡過幼發拉底河之後,侯賽因把擔任戰略預備隊的一支共和國衛隊的裝甲師派了過去,準確的說是派往迪瓦尼耶,用來支持第5集團軍發起反擊。

    隻是,侯賽因確實是高估了第17集團軍。

    雖然第171裝甲旅與第177機步旅在10月1日與2日分別渡河,隻不過,這2支部隊都沒北上,而是在鞏固灘頭陣地之後,徑直朝希納菲耶殺去,擺出了前去攻占幼發拉底河大橋的架勢。

    此外,在2日下午,第172裝甲旅也開始渡河。

    這下,伊拉克軍隊的處境變得非常尷尬了。

    在隻有一個共和國衛隊裝甲師的情況之下,第5集團軍隻能在一個方向上發起反擊,要麽奪回塞馬沃北麵的橋頭堡,要麽守住希納菲耶的大橋。憑一個裝甲師的兵力,不可能兩頭都照顧到。

    顯然,從當時的局麵看,伊拉克軍隊應該放棄希納菲耶。

    這樣,首先就能集中兵力反擊塞馬沃北麵的橋頭堡,阻止第17裝甲師的作戰部隊繼續渡河,並圍繞橋頭堡打一場會戰。

    其次,希納菲耶根本守不住!

    就算沒有第171裝甲旅與第177機步旅從後方包抄,南岸的佯攻部隊到達之後,伊拉克軍隊也會放棄這座城鎮,以及在城鎮西南方向的幼發拉底河大橋,根本不存在死守希納菲耶的可能性。

    再說,這座大橋沒有多大的價值。

    隨著聯軍北上攻打巴格x的作戰行動開始,所有部署在迪瓦尼耶南麵的作戰部隊都開始向北回撤。

    可見,不管侯賽因是否願意,都隻能放棄南部地區。

    那麽,還有必要死守這座位於南北公路幹線上的大橋嗎?

    不要忘了,在之前的一個多月裏,伊拉克軍隊為了守住這座大橋,在聯軍的空中打擊中損失慘重。

    即便到了現在,在大橋兩端,都擺著上千輛坦克戰車的殘骸!

    關鍵還有,伊拉克軍隊隻需炸斷這座大橋,就能阻止在幼發拉底河南北兩岸齊頭並進的聯軍突擊部隊會師,從而大幅度的降低迪瓦尼耶的防禦壓力,確保有足夠的兵力用來抵擋從塞馬沃渡河的聯軍。

    至於向希納菲耶突擊到的2個旅,根本就不足為懼。

    道理也很簡單,沒有後方的支持,這2個旅遲早會因為後勤跟不上而停止前進。

    在塞馬沃那邊,隻是依靠2座舟橋與3座浮橋,還要繼續讓裝甲部隊渡河,能夠送到北岸的物資肯定非常有限。

    此外,前期主要是作戰部隊渡河。

    也就是說,後勤保障部隊還沒有跟上。

    短期之內,第17裝甲師也隻能從塞馬沃北上,不存在繞道希納菲耶,然後包抄迪瓦尼耶的可能。

    要說的話,做出這些判斷並不是什麽難事。

    可惜的是,在2日夜間,第7裝甲師的前鋒到達努海卜,而且連夜發起了進攻。

    這下,不管侯賽因是否願意承認,都必須相信,紐蘭共和國提供的情報沒有錯,聯軍主力在西邊。

    不說別的,隻是進攻之前的炮火準備,就足夠證明那是一支主力裝甲部隊。

    在短短的15分鍾之內,第7裝甲師的幾十門遠程火箭炮就用彈雨覆蓋了整座城鎮,直接就打垮了守軍的士氣。

    結果就是,守軍指揮官在發出了努海卜淪陷的電報之後,就下令投降。

    關鍵還有,守軍指揮官哈利姆少將是侯賽因的外甥!

    當初,侯賽因安排他在這邊,其實是讓他遠離戰場。

    正是如此,侯賽因認定,從塞馬沃出發的那支裝甲突擊部隊,也就是正在朝希納菲耶挺進的2個旅才是真正的主力。

    準確的說,那是南麵的主力。

    理由就是,聯軍把重點放在戰場西邊,從南麵突擊的部隊沿著幼發拉底河北上,爭取與從西邊突擊的部隊會師。

    這樣一來,除了能夠解決後勤保障的問題,還能夠加大突擊力度。

    發展到這一步,就不是炸斷希納菲耶大橋那麽簡單的了。

    在希納菲耶的北麵,還有好幾座大橋!

    要想2支部隊會師,不但要在必要的時候炸斷希納菲耶大橋,還必須在這裏阻擊北上的聯軍。

    據後來獲得的情報,侯賽因在當時策劃了一套反擊計劃。

    簡單的說,首先得在希納菲耶阻擊第17裝甲師的突擊部隊,爭取集團軍,在侯賽因的次子烏塞指揮的共和國衛隊的支持下,殲滅西邊的聯軍。

    隻要這場殲滅戰能打成,就有希望讓聯軍放棄攻打巴格x的行動。

    在侯賽因看來,還能夠反敗為勝。

    不過,前提是在希納菲耶擋住北上的裝甲部隊。

    為此,侯賽因給第5集團軍的指揮官下達了一道死命令,不惜代價的守住希納菲耶,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炸毀幼發拉底河大橋,隻是絕對不能從希納菲耶後撤,哪怕必須要集團軍司令官親自守衛陣地。

    結果,在3日淩晨,在增援的共和國衛隊裝甲師的支持之下,第5集團軍2個步兵師開始向希納菲耶挺進。

    至於塞馬沃那邊的聯軍,根本就顧不上了。

    侯賽因高估了伊拉克軍隊的實力,而且再一次做出錯誤判斷,即第17裝甲師的兩個旅並不是去攻打希納菲耶。

    第171旅與第177旅沿著幼發拉底河突擊,仍然是佯攻。

    說得直接一點,是為了減輕塞馬沃的那邊壓力,並降低橋頭堡的兵力密度,讓後麵過河的部隊有地方可呆。

    一支擁有5000名官兵的裝甲旅,在野戰狀態下的部署範圍超過100平方千米。

    如果展開戰鬥,活動區域至少都要擴大10倍!

    顯然,塞馬沃北麵的橋頭堡根本容納不了多少作戰部隊。

    當然,在戰術上也不需要等到全部部隊渡河之後再發起突擊。

    其實,在丁鎮那擬定的計劃當中,伊拉克軍隊會集中兵力攻打塞馬沃的橋頭堡,不會去希納菲耶。

    這樣一來,並不存在要搶功希納菲耶的可能性。

    至於跟第7裝甲師協同作戰,更加是子虛烏有,最多也就算得上配合,遠沒有發展到協同的程度。

    不是指揮能立不足,也不是兩個裝甲師合不來,而是沒必要。

    在整個作戰計劃中,攻打巴格x的作戰行動跟第17裝甲師就沒有多大的關係。在首輪突擊行動結束之後,第17裝甲師就將撤回去,集中力量掃蕩與控製南部地區,幫助第7裝甲師解除後顧之憂。

    正是如此,在發現了伊拉克第5集團軍把主力派往希納菲耶之後,丁鎮南立即就對作戰行動做了調整。

    要說的話,也就是將計就計。

    3日淩晨,第171裝甲旅與第177機步旅加快突擊速度,同時收到強攻希納菲耶的作戰命令。

    此外,在南麵佯動的那個機步營也加快了突擊速度。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丁鎮南不但讓第17裝甲師派出師屬工程營,從幼發拉底河的南岸前往希納菲耶,確保在大橋被伊拉克軍隊炸毀之後,能夠架設舟橋與浮橋,確保及時為北岸部隊提供後勤保障。

    畢竟,第171裝甲旅與第177機步旅並沒帶上多少彈藥物資。

    此外,丁鎮南還派出了一支特種部隊,嚐試通過偷襲的方式,奪取與控製希納菲耶的幼發拉底河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