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出乎預料

字數:7846   加入書籤

A+A-




    去機場迎接白華偉與李天淩的不止丁鎮南與劉尊山,還有侯晨晟與付衛民,以及主要的參謀軍官。

    當然,肯定少不了巴軍高級將領。

    這也表明,巴特方麵早就收到了白華偉與李天淩來卡拉港的消息。

    正是如此,巴鐵南部戰區總司令在當天晚上舉辦了宴會,為遠道而來的白華偉與李天淩接風洗塵。

    其實,留在卡拉港的隻有白華偉,李天淩隻是順道,隨後就要去伊堡。

    按照安排,李天淩的正式職務是:東方聯軍南方次大陸戰場航空兵臨代總司令。

    這個“南方次大陸戰場”暫時隻有西北戰場與西南戰場,東部戰場與南部戰場仍然獨立運作。

    要說的話,這麽安排仍然是在解決指揮層麵的問題。

    換個角度來看,這也是上麵派遣李天淩過來的首要目的。

    以李天淩的影響力,巴鐵軍方必然會有所忌憚,因此在指揮權限的問題上,自然會做出適當讓步。

    當然,落到根本上,依然跟核心利益有關。

    至於什麽設宴款待,不過是禮儀所需。

    再說,宴會的才要確實不合胃口。

    結果就是,在禮貌性的應酬一番之後,丁鎮南他們就返回前線司令部,而且另外擺上了一桌。

    其實,大家都沒啥胃口,隻是確實都餓了。

    在回司令部的路上,丁鎮南跟白華偉同車,還從白華偉那裏獲知,李天淩此行的首要任務是建立聯合指揮機構。

    顯然,東方集團的內部矛盾已經浮上水麵。

    至於具體原因,白華偉隻提到了一點。巴鐵方麵至今都不肯在聯合作戰的指揮全權上做出必要的讓步,堅持按照戰前達成的協議,即西北戰場的作戰行動由巴軍主導,帝國軍隊隻負責協助。

    要是這樣,意味著第二十四機步師與第三十三步兵師都得聽從巴軍的指揮。

    隻是如此,問題還不大。

    不管由誰指揮,隻要能擊敗敵人,那就是好事。

    可問題是,按巴軍奉行的那一套,未必能擊敗敵人。

    之前已經提到,巴鐵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之後,出於維護國家利益的目的,加入了東方集團。

    雖然在此之後,巴鐵成為主要成員國之一,獲得很高的地位,但是在至關重要的國防建設上,巴鐵一直跟其他成員國不一樣,不但保持著很高的獨立性,還堅持奉行以本土安全為首的基本戰略。

    以當時的局麵,這確實無可厚非。

    聯係帝國本土與巴鐵的西北鐵路,在新曆148年才通車,而在此之前,聯係雙方的隻是一條在冬季會冰封,而且極易遭到破壞的高原公路。關鍵是,這條高原公路的通行能力不足以支撐大規模戰略運輸。

    至於戰略空運,在大規模戰爭當中就隻能用來應急。

    可見,在西北鐵路通車之前,帝國提供給巴鐵的援助主要走海運。

    問題就在這裏。

    雖然帝國擁有全球最強大的海軍,別說在平時,即便在戰時,也肯定能夠確保到巴鐵的海運航線暢通無阻,但是帝國海軍沒辦法阻止敵人用水雷封鎖巴鐵的港口,更加無法阻止敵人切斷從卡拉港到伊堡的鐵路線。

    即便到了現在,在卡拉港與伊堡之間,也隻有一條鐵路!

    要命的是,這條鐵路多次跨越梵羅河,在北部路段還有很多隧道,因此在戰時很容易被敵人切斷。

    其實,即便是公路也有類似問題。

    由此導致的結果是,巴鐵的戰略交通線非常的脆弱,而且梁夏帝國的援助未必能夠產生實質效果。

    正是如此,巴鐵才會把重兵放在本土北部,防禦部署始終都以伊堡為中心。

    即便在西北鐵路通車後,巴鐵依然沒有對基本戰略做出調整。

    理由也很簡單:西北鐵路還隻是單線鐵路,年運力還不到2000萬噸,要在二期工程完工後才能達到設計的5000萬噸。即便按照最為理想的情況,都要到新曆160年之後才有望完工。

    此外,每年5000萬噸的運力根本算不上充足。

    按照在新曆149年修訂的最新版作戰計劃,在戰爭的第一年,算上參戰的部隊,帝國需要向巴鐵輸送6000萬噸物資,如果在第一年就發起大規模反擊,運往巴特的物資至少都還要增加2000萬噸。算下來,西北鐵路的運力,僅僅相當於實際所需運力的三分之一與四分之一。

    也就是說,另外的物資依然得走海運。

    因為大部分物資送往卡拉港,所以巴鐵當局無路如何都得以伊堡為重,而且沒有任何的商量餘地。

    此外,西北鐵路的戰略價值就擺在那,肯定是敵方重點打擊目標,也就需要投入大量兵力來保護這條鐵路。

    如此一來,就更加得以本土北部地區為重。

    不過,這隻是擺到台麵上的理由。

    在根本上,依然是利益之爭。

    前麵就提到過,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特別是在東方集團的地位,巴鐵當局不希望過分的削弱梵羅國。

    為此,在針對梵羅國的作戰行動當中,巴鐵自然會有所保留。

    正是如此,過去擬定的針對梵羅國的戰略計劃,前期都是抵擋梵軍的進攻,在穩住戰線之後發起反攻,而反攻的最終目的隻是奪回被梵羅國控製的克邦南部地區,然後就得坐下來跟梵羅國談判。

    就算爆發全球大戰,也要在占領克邦南部地區之後轉攻為守。

    理由就是,需要花時間完成戰爭動員,而在此之前,沒有足夠的兵力去攻占與控製梵羅國的其他地區。很明顯,按照巴鐵當局的盤算,如果大戰在完成動員之前結束,自然是再好不過,哪怕到時候戰爭還沒結束,也可以另想辦法。拖上幾個月,甚至一年多,總比立即發動戰略進攻好得多。

    隻要搞明白這一點,就不難明白,為什麽在頂住梵軍的進攻,穩住戰線後,巴軍沒有立即發起反擊了。

    當然,巴鐵當局給出的理由卻是,正在按計劃為攻打克邦南部地區做準備。

    此外,巴鐵當局一直要求帝國派遣第三十三步兵師參戰,卻沒動用第二十四機步師,也與此有關。

    第三十三步兵師是山地部隊,在得到加強之前更擅長在山地作戰,在平原地區反到沒有多少用武之地。相對的,第二十四機步師是貨真價實的重裝部隊,設想的戰場就是梵羅國的西北地區。

    出動前者,肯定是針對克邦南部地區,而出動後者,那就是衝著德城去的。

    涉及到國家核心利益的政治矛盾,丁鎮南等將領沒有發言權。

    隻是,僅僅就軍事問題而言,成立聯合司令部,整合與統一指揮體係,確實能夠有效的解決問題。

    派李天淩過來,也算是一步妙棋。

    關鍵就是,在南方次大陸戰場上,帝國空軍的地位不可替代。

    雖然巴鐵也有一支規模不小,戰鬥力也相當強悍的空中力量,但是跟梵羅空軍相比,明顯差了一大截。

    打造一支現代化空軍需要的投入,遠遠超過巴鐵的承受能力。

    加入東方集團之前,巴鐵空軍擁有大約600架作戰飛機,梵羅空軍在同一時期擁有的作戰飛機在1500架左右,雙方的兵力對比為2.5比1。到大戰爆發之前,巴鐵空軍的作戰飛機還不到350架,而梵羅空軍的作戰飛機則達到了2100架,兵力對比超過了6比1。由此也不難看出,巴鐵空軍的作戰飛機不管是在絕對數量,還是在相對數量方麵,在加入東方集團之後都在降低。

    雖然憑借性能先進的新式戰鬥機,比如從梁夏帝國購買的“戰-10ap”,巴鐵空軍保持了相當強悍的戰鬥力,但是有效的規模,意味著在大規模戰爭當中,巴鐵空軍的持續作戰能力肯定非常有限。

    當然,這也不是什麽大問題。

    簡單的說,巴鐵空軍肯定能夠堅持到聯軍大舉介入之時。

    其實,在加入東方集團之後,巴鐵打造空中力量的理論基礎,也就隻是應付大戰初期的突然襲擊。隻要能頂住敵人的第一輪猛攻,隨著聯軍的空中力量到達,巴鐵空軍就能退居二線了。

    按照相關計劃,聯軍的空中力量能在1個月內參戰。

    當然,實際上要不了這麽久。

    在大戰爆發的當天,帝國空軍的戰鬥機就參加了保衛伊堡與卡拉港等大城市的戰鬥,還取得了不錯的戰果。

    打到現在,帝國空軍已經是貨真價實的頂梁柱。

    這麽說不是在貶低巴鐵空軍,而是巴鐵空軍的規模實在是太小了,因此大部分作戰任務都落到了帝國空軍身上。

    不說別的,帝國空軍部署在巴鐵西北的作戰飛機已經超過了1000架,隻是在白沙瓦基地就有400架。還有數百架重型戰鬥機部署在帝國本土西北,至於部署在後方的轟炸機,那就更多了。

    顯然,在聯軍航空兵總司令的人選問題上,巴鐵當局不會有任何異議。

    隻要空中力量的地位不降低,地麵作戰仍然得依靠空中支援,那麽航空兵總司令在聯軍司令部裏就有很大的話語權。到時候,哪怕由巴軍將領擔任地麵部隊的總指揮,也能控製戰局的走向。

    讓李天淩出麵,那就更加如此了。

    道理也很簡單,巴鐵的高級將領幾乎都去帝國的軍事學院深造過,而且大多是在廉旭升執政時期去的帝國。至於巴鐵的空軍將領,幾乎全都能跟李雲翔扯上關係,其中不少是李雲翔的摯友。

    要說的話,李天淩比白華偉還吃得開。

    畢竟,巴鐵海軍的規模很小,地位一直都不是很高,因此海軍將領在三軍總參謀部沒什麽發言權。

    隻是看這兩層關係,巴軍的高級將領就不會為難李天淩。

    當然,事情肯定沒這麽簡單。

    按白華偉所說,李天淩在過來前,回到帝都會見幾名巴軍的代表,就組建聯合作戰司令部進行了初步協商。

    雙方最主要的分歧,其實是兵力規模。

    就巴軍將領的意思,除非帝國陸軍能全力以赴,至少得讓巴鐵這邊的4支主力部隊全都參與進攻行動,不然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在第一階段反擊行動當中,就隻能以攻占克邦南部地區為目的。

    言外之意,巴鐵還沒有進攻梵羅國本土的打算。

    雖然經過多次磋商,特別是在周湧濤親自出麵之後,巴鐵方麵做出了一些讓步,承諾在取得重大突破之後,會投入兵力參與後繼進攻行動,並且為聯軍提供後勤保障,但是往根本上講,巴鐵這邊的作戰行動依然得以帝國陸軍為主,還必須盡快打破僵局,確保在旱季完成戰略突擊。

    不要忘了,南方次大陸的旱季將在4月底結束,而大陸戰場的春季差不多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到來。

    毫無疑問,大陸戰場才是主,而南方次大陸不過是次要方向。

    按照白華偉的意思,如果沒能在旱季結束之前取得戰略突破,就不得不考慮采用巴鐵的戰略方案。

    這裏的“戰略突破”指的是攻占梵羅國的首都,並且控製其核心地區。

    顯然,首先就得控製首都德城所在的西北地區。

    為此,周湧濤不但把李天淩派了過來,還讓白華偉擔任梵炎洋艦隊總司令,確保能全力協助攻打梵羅國的作戰行動。

    關鍵還有,得由丁鎮南負責地麵作戰行動!

    隻是,周湧濤沒有下達命令。

    因為還沒有就聯合指揮的問題跟巴鐵達成協議,所以首輔不會簽署相關任命書,就連口頭命令都沒有。

    其實,這也是白華偉與李天淩來卡拉港的原因。

    白華偉說得很清楚,首輔的意思就是讓丁鎮南負責地麵作戰行動,至少在巴鐵軍隊參戰之前,得把握好地麵進攻的節奏,確保朝著對帝國最有利的方向發展,力爭在半年之內取得勝利。

    為此,不但由白華偉指揮的梵炎洋艦隊得全力配合,就連李天淩的航空兵也會聽從丁鎮南的調遣。

    顯然,這個安排超出了丁鎮南的預測。

    雖然大權在握,但是丁鎮南一點都高清不起來。

    道理也很簡單,按照現在這一套,就必須強攻梵羅國的西北地區,不但要投入大量兵力打消耗戰,還很有可能遭遇丁鎮南努力回避的問題,也就是不得不直接麵對占領區內數以億計的平民。

    丁鎮南堅持以戰略穿插為主,也就是不想被占領行動拖後腿。

    當然,這也反應出,周湧濤確實是地麵作戰的外行,或者說想當然的把地麵戰爭當成了海戰。

    對此,丁鎮南也就隻能抱怨幾句。

    周湧濤不但是帝國首輔,也是帝國軍隊的實際統帥,而丁鎮南是帝國軍人,必須執行統帥的命令。

    這仗,不管是能打或不能打,都得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