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仲夏
字數:2994 加入書籤
大業十一年,仲夏(五月)之季。
方黎不由得想起大詩人白居易的那一句:“田家少閑月,五月人陪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而這一刻的白城郊外,千萬畝旱地水田正是如此景象,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經過徐白帶領的務農行家,還有方黎請來學宮的那批夫子們推廣這一法兩具,兩個月的以來,不止北塬和南山,就連城西、城南,臨近白河水的那一片荒地,在高溫堆肥的作用下,土壤的結構發生了莫大的改變!
這種人工廄肥,兩月以來,方黎帶著徐軒一夥人,扛著耒耜,拉著曲轅犁,訓練結束就往地裏跑,與尋常百姓農家交流,眾人每隔半月就翻土一次,充分利用羊糞與馬糞等牲畜為肥,將原本幹旱不毛的鹽堿、荒地神奇地變成了一畝畝良田。
在這播種後的兩月來,白城的所有百姓都看在眼裏,自家地裏長勢旺盛的田苗、水田那高聳的稻穀都是肉眼可見。
看到滿城的豐收之景,方黎家中那數百畝良田亦是一片金黃,芸娘更是親自下地跟著方黎一同收粟,她從來沒有見過一畝地能產出如此多的糧食。
白城百姓對於方黎現在甚是感激,家家戶戶都交口稱讚,那些娃兒隻要成丁,都會被家中父母拿鞭子抽著送往軍營,美名其曰:正役!
徐軒這下終於理解方黎的做法,之前六十人的軍營,如今眨眼又擴充了數百人,逼近兩千的軍營,以前的地方都裝不下。
而本來朝廷每年的正役,人人避之不及,如今白城百姓趨之若鶩,那些年老之人更是恨不得自己投入方黎營下,當一名戍卒服役,這一幕讓方黎都啞然失笑。
他因此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士卒,駐守大椒嶺,往來於白城之間,司馬晃代為押送糧秣,順便……也能運送來一批大椒,滿足方黎一個吃貨的本性。
站在白河河畔平坦的塬上,零星分布的水田、大片的旱田一望無際。
方黎不由得吟道:“黃鳥黃鳥,無集於穀;無啄我粟,無啄我梁,無啄我黍……”
徐白道:“黍稷稻梁,農夫之慶矣。
白城一帶的這些山嶽河穀地區,原本低處水分雖足,卻肥力不夠,高處相對幹旱,水力不夠,所以今人大抵多種粟而少種梁,以其損地力而收獲少耳,因此多種粟稻。”
“如今推廣一法兩具,使得人人務農,肥力、灌溉之水充足,荒地變良田,我算是真心服了你三郎!”
徐軒哈哈一笑,“你才知道哩伯兄,三郎近些日子還做出了幾台揚穀機車,我原本也沒有想到,可是還是三郎聰慧,根據那杠杆作用之力想出的這個法子。”
方黎頷首,經過這兩月有餘的農活,他對如今這個時代的作物也有了一些認識,原本的七種穀物,在徐白等人的日常熏陶下,一一熟悉,“膏粱穀穗有毛,白梁穗大、多毛且長,米亦白而大,然梁雖粟米,卻細論則別,粟稻多不同也。”
膏粱之所以種植少,就是因為其並非主要作物,一畝製米三升,且收獲過遲,有時農家因為缺糧,也隻能早收其作為口糧。
不過,方黎確是知曉,有兩個地方的膏粱大有不同,那就是河北和河南的毛梁穀,這種耐旱、抵抗災害較強,長勢良好,在後世的書中均有記載,這些他現在也隻是想想罷了。
如今白城的土質得到改善,這一法兩具推廣數年,定然會是另外一番樣子,百姓豐收,人人豐足,塞上江南將不會再是一個口號!
“大椒嶺那邊馬倌可傳話來了。”徐軒在下塬的路上告訴方黎。
“可是有了收獲?”
徐軒道:“正是,馬倌還真是厲害哩,早先梁家送來的那些良駒自一入春,便開始發情。這兩個月倒是相繼產下了六十多匹幼馬,而且之前咱們在明山鎮買來的那一批馬也紛紛產下仔子,現在高士遠那幾人都天天蹲在馬廄裏……”
方黎有些詫異,他記得去大椒嶺幾次,也沒見過有大的動靜,他帶著芸娘去馬場遛馬,去草場放牧還好好的,現在卻紛紛產下幼崽,給了他一個大大的驚喜!
“難道還真是應了那句話,春天來了,那啥的季節到了……”
“李義將軍又差人來過信了,說是河東、山西之亂已平,讓你勿要掛念,還提起你了三郎。”徐軒又念叨起這封信,心中滋味百轉。
方黎‘哦’了一聲。
他並沒有過多驚訝,這些都在他的計算中,大隋的精銳之師猶在,大隋的根基也遠沒到徹底垮台的邊緣,王須拔、魏刀兒最終也隻能成為那些反隋義軍中的浪花一朵,被淹沒在這淼淼大海之中。
若是單憑這些人就能推翻大隋多年的積澱,那也不會有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了。
時間不等人,隻有方黎知道它的緊迫性,在這兩年的時間裏,他必須迅速提高自身實力,為求自保,不僅僅是他和芸娘,現在還有身邊的這些眾兄弟們,他看向徐軒和徐白,又覺得自己身上的責任多了一份,何去何從,他陷入了深思……
隻是接下來,徐軒的另外一番話,又將方黎驚醒過來。
“梁參軍還來過軍營數次,隻是你都不在,拉著芸娘去遛馬了,我與張鵬幾人陪著吃過幾次大酒,偶然間從他口中聽聞一些朝廷的動向。”
“什麽?”(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