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陷陣營
字數:4124 加入書籤
作為李諾街頭偶遇的另外一位重要人物,高順,這是李諾更想得到的一個人物!這是因為高順麾下的陷陣營,這鐵定是一支特殊兵種。
“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鎧甲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全軍僅有七百餘人,卻個個驍勇善戰,戰無不勝。
看看陷陣營的戰績就可以知道它的可怕之處了,而史書載錄可供查詢的戰績就有多處:
呂曹濮陽之戰,高順率領陷陣營以進攻濮陽為名,實為偷襲在城外駐紮的曹洪部隊,更是大敗曲健、曹洪、於禁和韓浩等數位曹軍大將,連下五個大寨。在曹操攻濮陽時,高順負責於城門放火,堵塞曹軍援兵,最後大破曹軍,追擊曹操。
呂劉徐州之戰,呂布令偷襲小沛,高順負責攻擊東門,與張遼神速攻下小沛。
呂曹徐州之戰,曹軍先鋒夏侯惇帶大軍攻打徐州,高順領陷陣營拒之,以破竹之勢直搗其後方大寨,再大敗夏侯淵,使其敗退而歸,其部下的曹性奪去夏侯惇一目。陳宮用計令曹方誤以為高順被貶,實則是引曹軍攻城。高順再以陷陣營於外圍一舉殺之,最終大敗於禁。
這些都是史書記載的真實戰績,就算在《三國演義》之中,老羅也羅列了多處關於陷陣營的戰績,而最為出彩的就是十一回記載的戰鬥。
“操從其言,帶曹洪、李典、毛玠、呂虔、於禁、典韋六將,選馬步二萬人,連夜從小路進發。卻說呂布於寨中勞軍,陳宮曰:“西寨是個要緊去處,倘或曹操襲之,奈何?”布曰:“他今日輸了一陣,如何敢來!”宮曰:“曹操是極能用兵之人,須防他攻我不備。”布乃拔高順並魏續、侯成引兵引西寨……將至四更,高順方引軍到,殺將入來。曹操自引軍馬來迎,正逢高順,三軍混戰。將及天明……”
曹操軍騎兵和步兵的兵力全部加起來都有二萬人!而高順一方隻有區區七百人(陷陣營)!更有意思的是,雙方相遇的時候是四更時分,即醜時,也就是淩晨一點到淩晨三點,就這麽麵對麵對攻,沒有用上任何計謀或者布陣,一直混戰到天亮,即卯時,就是早上五點到早上七點,約有四個小時左右。
七百人跟二萬人混戰,麵對麵對攻,居然打了這麽久,到最後曹軍不僅沒有滅掉高順軍,反而還被打到不得不撤退!要知道曹軍那二萬人是由曹操親自帶隊,裏麵要猛將有猛將:曹洪,於禁,典韋,要文將有文將:李典,毛玠,呂虔。
而讓李諾覺得最可惜的是,曹操的虎豹騎沒能與高順的陷陣營實打實麵對麵地較量一番,不能準確地比出誰強誰更,也隻能因虎豹騎的人數更多,有生力量更多這些優勢,將其作為三國特種兵戰鬥力第一名了,想必陷陣營全體士兵蠻鬱悶的——人多又怎麽了!我們哪次不是以少勝多?
後世有一種猜測,虎豹騎其實就是由陷陣營整編過來的!為什麽?因為虎豹騎和陷陣營很相似,都是以衝鋒為主,高機動高攻擊,都擁有奔襲和突擊的能力。
呂布在下邳兵敗時,是城池被淹而上下離心,後被自己麾下的將領叛變生擒而失敗的,並不是因為無兵克守。
這樣也可以解釋,為何遠比張遼更有能力的高順會被斬殺掉,高順戰績這麽輝煌,曹操沒可能不知道他的名號。李諾就不信張遼一陣怒罵曹操,曹操都不忍殺他,高順隻是一言不發都要受死,曹操這個人的思維也太奇妙了吧?更何況曹操的愛才可是大大有名,他大可以囚禁高順或者遲點再殺也成。
唯一能解釋的,是曹操為了收編他麾下陷陣營的強悍勇猛的七百騎!然後給這七百騎增添兵員,搭配裝備,逐漸發展成五千人的虎豹騎!也符合了虎豹騎在公關204年才開始大放光彩的時間。
如果說這些被挖掘出來的真相隻能證明高順是個能帶兵的好將領,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其實,他一樣是一個非常有政治遠見的將臣,並不是那一種隻會在戰場喊打喊殺的猛將。
琅邪相蕭建上貢良馬五匹給呂布,結果沒想到蕭建被臧霸擊破,並奪得蕭建的物資,呂布得知後便親自率領步騎征伐,可是高順卻諫阻呂布:“將軍躬殺董卓,威震夷狄,端坐顧盼,遠近自然畏服,不宜輕自出軍;如或不捷,損名非小。”但呂布不聽,臧霸畏懼呂布以武力劫掠淩虐,果然堅守城池,呂布不能攻克,最後無功而返。臧霸之後才又和呂布敦睦。
高順懂得,如果呂布以這樣的理由去征伐臧霸必然會輸,有可能還會與之交惡,還不如坐鎮城池按兵不動,用威名去折服臧霸,讓他自覺把物資還回來,更何況也隻是五匹馬而已,並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情。
隻能說,高順跟隨了呂布,在呂布神勇的光環下,高順身上的光彩便暗淡了許多,而在呂布的戰略眼光下,高順的軍事和政治才能便打了一個折扣,未能盡其能啊。
因此,呂布軍在下邳城戰敗了,呂布,高順,陳宮以及張遼均被生擒於麵前。這些人物的下場,史書與演義大致相差無幾。
呂布乞命,卻被殺;曹操欲釋放陳宮,但陳宮卻甘願赴死慷慨就義;張遼破口大罵,卻因關羽等將求情,而免死;而真正率真的是高順,《三國演義》上說,高順被曹操俘虜後,曹操問他:“汝有何言?”高順默然不語,無言中透出來的那種輕蔑,那是一種“老子不屑與你說話”的氣魄!曹操怒而下令縊殺。
這段描寫很光彩照人,高順的人格也在他“默然不語”中得到了升華。他沒有像張任那樣,說出“忠臣不侍二主”流芳萬世的言語;也沒有像陳宮那樣,做出激烈的反應,主動慷慨就義;更沒有像張遼那樣,順應那個時代的處世理念——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仕。
就連王粲,在他的《英雄記》裏,也對高順讚譽有加:順為人清白有威嚴,不飲酒,不受饋遺。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鎧甲鬥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順每諫布,言“凡破家亡國,非無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見用耳。將軍舉動,不肯詳思,輒喜言誤,誤不可數也”。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從郝萌反後,更疏順。以魏續有外內之親,悉奪順所將兵以與續。及當攻戰,故令順將續所領兵,順亦終無恨意。
高順簡直就是一個“完美軍人”:他業務精,自己能打,還會訓練士兵,在軍中有威望;他有智慧,不是那種頭腦簡單的將領,對呂布忠心耿耿,不居功、不自傲,領導有對不住自己的地方也不在意,沒有牢騷,沒有怨言,麵對生死考驗,最後選擇殺身取義,不管他對呂布的這個“義”值不值,單從人品和德行方麵來說,高順無疑是同時代軍人的楷模。
相比之下,他效忠的對象,號稱三國天下第一武將的“飛將”呂布,雖然武功冠絕天下,但卻有勇無謀,且反複無常,落得個“三姓家奴”的惡名!
呂布原為丁原部將,被唆使殺害丁原歸附董卓,與董卓誓為父子,後又被司徒王允唆使誅殺董卓。旋即被董卓舊部李傕等擊敗,依附袁紹,又被袁紹猜忌,依附張楊。
興平元年(194年),呂布趁曹操攻打陶謙時與陳宮等發動叛亂,占據濮陽,但是兩年間被曹操擊敗轉而去依附徐州劉備,又趁劉備與袁術作戰時襲取了徐州,與劉備和好一陣又相互攻伐一陣。期間,以轅門射戟化解劉備與紀靈的爭鬥。建安三年(198年),呂布先後擊敗劉備與夏侯惇後,曹操親自出馬征討呂布,水淹下邳。呂布被部下叛變,於十二月城破被俘,被處死。
縱觀呂布的一生,其有輝煌之時,受封溫侯,儀比三司,尊貴之時幾乎無人可比;亦有耀眼之時,營門射戟,一箭解除袁劉之戰,真可謂“將軍天威也”;更有狡詐之時,殺丁原,誅董卓,叛劉備,其死,也真不過也。
這樣的人物,就算給了李諾,李諾也要猶豫到底要不要用他,怕駕馭不了,一不小心就不知什麽時候走上了董卓和丁原的老路。說實話,如果讓李諾在呂布以高順之間選擇的話,李諾會放棄呂布選擇高順!
這是因為,就算呂布投靠了諾國,李諾也擔心桀驁不馴有反複無常的呂布,在諾國又會整出什麽幺蛾子,他可不想步丁原、董卓的後塵。
而高順是和俞大猷是類似的人物,有能力,且忠誠,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不論什麽時候,遇到什麽樣的困難,都不會背叛。
不過,如此忠誠的高順,李諾有可能收歸己有嗎?(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