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敵襲之平西王

字數:4966   加入書籤

A+A-


    雖然之前李諾推測,商朝的行動是自發的,但是李諾知道他們肯定和這些玩家有聯係,不然的話,單憑商朝這兩萬五千人,又如何能夠拿下天下第一侯國?更何況,還是勞師遠征之下。

    之所以說是兩萬五千人,也是有根據的。商朝派出戰車千乘,戰車基本作戰單位是乘。乘是以戰車為中心配以一定數量的甲士和步卒(步兵),再加上相應的後勤車輛與徒役編組而成。所以乘是車﹑卒組合的基本單元,也是當時軍隊的基本編製單位。古代車戰分攻守兩種,攻車直接對敵作戰,守車用於屯守及載運輜重。一般文獻中所稱的戰車即指攻車,又稱兵車。

    考古發掘證實,商代的戰車為四馬兩輪,木質結構,重要部位一般還飾以青銅車器﹐西周和春秋時期戰車的形製大體略同,四馬兩輪式戰車是中國車戰的定型用車。

    從周代史料看,戰車乘法為每車載甲士三名,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車之長,稱“車左”,又名“甲首”;右方甲士執戈(或矛),主擊刺,並有為戰車排除障礙之責,稱“車右”,又名“參乘”;居中的是駕馭戰車的禦者,車上一般還備有若幹有柄的格鬥兵器,如戈﹑殳﹑戟﹑酋矛﹑夷矛等,插放在戰車輿側,供甲士在作戰中使用。

    主將之車,乘法特殊,主將居中,禦者居左。此外還有四人共乘之法。叫“駟乘”。但這屬臨時搭載性質,並非編製通例。每乘戰車所隸屬的步卒,據《司馬法》記載,春秋以前為二十二人編製,其中包含七名車下甲士和十五名步卒,連同三名車上甲士,共計二十五人,為一步兵兩,配合戰車作戰。

    車戰在春秋時期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和兼並戰爭的加劇,戰車數量大幅度增加,而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各國遂增加了兵源充足,裝備簡單而又易於訓練的徒兵,步兵由每乘戰車隸屬二十二人增加到七十二人,同時又取消了原來的七名車下甲士,連同三名車上甲士,共計七十五人,以五伍(二十五人)編為一兩,共三兩。

    以商朝戰車的編製情況來看,戰車部隊應該是兩萬五千人沒錯。但是不要忘了,先秦時期的戰爭,不單單會有戰車部隊,還會有普通步卒。

    但是,在商朝那個動輒不過出動幾十幾百乘戰車的年代,他們竟然直接出動了千乘戰車征討諾國,這是不是太看得起李諾了,有那麽大仇恨嗎!

    《呂氏春秋》記載,商湯滅夏,戰於鳴條時,軍中有七十輛戰車。到了周代,車戰日趨興盛,周武王伐紂時,軍隊主力是“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而諸侯兵會於牧野時,有戰車四千乘之多。

    而到春秋末期,一些大的諸侯國,如晉國和楚國,所擁有的戰車數量已在四千乘以上,公元前505年的柏舉之戰,各國參戰的戰車也均在千乘以上。

    戰車速度快,衝擊力強,特別是在開闊地帶作戰,具有步兵無法抗拒的優勢。更重要的是,在《帝國》之中,戰車部隊被定義為60級的部隊,和重裝士兵、騎兵是一個等級的存在。

    而商朝作為一個大型公國,部隊更是比諾國高出五級,這戰車部隊現在就是65級的部隊。諾國除了幾大特殊兵種,等級都是比不過的。

    至於他們這次遠征的主帥,紂王帝辛,在傳統史學敘述中,帝辛沉湎酒色、窮兵黷武、重刑厚斂、拒諫飾非,是與夏桀並稱“桀紂”的典型暴君,終致眾叛親離、身死國滅,相關典故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雞司晨等。

    但後世對此也存在不同的觀點。

    《史記》裏稱帝辛“長巨姣美,筋力超勁,手格猛獸”。皇甫謐《帝王世紀》稱帝辛“能倒曳九牛,撫梁易柱”,是個筋骨強勁、力大無窮,能當百人之敵的無敵勇士,此外他還“資辨捷疾,聞見甚敏”,也就是智商極高,反應極快,能言善辯,絕非一勇之夫。

    帝辛繼位後,用費仲治政,鼓勵農桑,推行牛耕與灌溉排水;肅清王族內部異己,削弱貴族勢力,殺比幹,囚箕子,逐微子;又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從亡虜逃臣中簡拔健步如飛、勇搏熊虎的勇士飛廉、惡來父子為將;伐黎國,破蘇國,大搜於渭水,一度打壓了剛剛興起的周國,囚禁周文王姬昌。在周人臣服後,帝辛移兵向東,長年攻伐東夷。

    帝辛繼承父業,真正完成對東夷中的徐淮部族全麵征服,在華夏曆史上首次征服了江淮地區、拓土開疆至渤海和東海的帝王,確實是殷商天子帝辛無疑。

    姬發會盟各路諸侯於孟津,集師伐殷,因為對東夷戰爭中,殷商軍隊損失極大,帝辛隻能倉促將大批夷人戰俘武裝成軍,與周軍交戰。這些夷人戰俘對商朝的忠誠度可想而知,在戰場上他們一觸即潰,全麵倒戈,商軍大敗。

    想到這裏,李諾不禁有些擔心,自家部隊能夠守得住嗎?以西乞術的實力,再搭配上剛剛招募的五萬新兵,哪怕有那麽多民兵輔助,李諾依舊心中沒底。

    而就在李諾還在為紂王發愁的時候,竟然又收到了貝瑩的轉告。原來在東原之外,也出現一支部隊,朝著東原的方向前進,看起目標應該是諾國沒錯了。

    看旗號,是大清帝國的平西王吳三桂!他親率五萬大軍,其中騎兵兩萬,重裝步兵三萬,而同樣和他一路前來的也有不少玩家部隊!

    媽蛋,李諾簡直要頭大,真是禍不單行。妲己和陳圓圓的天賦特性“禍國殃民”和“紅顏禍水”,看來真的不是白來的,妥妥的就為諾國帶來了大麻煩!

    吳三桂可不是電影《鹿鼎記》裏麵那個看上去稀鬆的平西王,在真實曆史上,吳三桂可是個實力強大的存在,是明末清初著名政治、軍事人物。

    吳三桂是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崇禎皇帝登基,開武科取士,吳三桂奪得武科舉人。不久,吳三桂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

    崇禎十七年(1644年),吳三桂獻出山海關降清,在一片石戰役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鎮守雲南,引兵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史稱“三藩之亂”。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同年秋在衡陽病逝。追諡為開天達道同仁極運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孫吳世璠支撐了三年之後被清軍攻破昆明,三藩之亂遂告結束。

    雖然吳三桂最終舉起反清的大旗,但是葬送華夏最後一個漢人政權的,吳三桂也確實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對於滿清,也就是遊戲中的大清帝國,李諾是一點好感沒有。

    網上曾經有人列過滿清這個政權的罪過,滿清入關之後,大肆屠殺漢人。攻破揚州,屠城十日;嘉定三屠,幾十萬冤魂天怒人怨。明末到清初,人口縮減了不下兩千萬人。

    就更不用說低等的遊牧文化,致使已經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高度發達農業經濟的倒退。一道剃發令,漢人淪為三等公民,奴性文化讓華夏幾百年抬不起頭來,大肆壓迫漢人,吸食漢人血液。

    大興文字獄,禁錮思想,奢侈浪費,縱容貪汙,吏治。最後更是夜郎自大,閉關鎖國,不思進取,導至全麵落後,最終喪權辱國,淪為列強走馬圈地的後花園。

    種種罪狀,不勝枚舉,而吳三桂在其中也起了不少決定性作用。

    吳三桂一怒之下,開啟山海關,將清軍放入京城,成就“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愛情故事,但同時也將這個故事中的另一個主角——陳圓圓送入了被千萬人斥罵的境界。

    當時許多文人墨客,除了一些感歎陳圓圓的美貌之外,剩下的就是對她這個“紅顏禍水”的咒罵。可是陳圓圓真的是“禍水”嗎?她真的應該擔起“國破”的責任嗎?

    也不盡然,古代的社會對女子是苛刻的,如果男人沉浸在女人的溫柔鄉中,以致耽誤了正事,世人往往指責的不是不求上進的男人,而是老老實實,安安分分待在後院的女人。就像是商朝的滅亡,歸結為妲己之亂,周朝的滅亡是因為褒姒一樣。

    妲己長的太過偏亮,讓商紂王為了她,甘願不理朝事。但是妲己漂亮有錯嗎?沒有,商紂王要真是一個明君英主,就不會如此沉浸在女色之中。他既然能為了一個妲己,誤國誤民,那麽就算沒有妲己,也會有其他美麗的佳人,勾的他失了魂魄。

    古代的帝王是正確的,是沒有錯的,錯的隻能是他人。這是男權思想,大多數事情都與女人無關,卻要女人來擔罪責。就如吳三桂一樣,是吳三桂開啟了山海關,這中間陳圓圓甚至都沒有與他見一麵,她被劫走也不是她願意的,最後卻要她來擔下“國破”的責任。

    再說了,吳三桂開啟山海關,絕不可能隻是因為陳圓圓的原因。也許陳圓圓確實是原因之一,但也絕不會是主要原因。吳三桂既然後來能冷落陳圓圓,那麽久不見得他真的愛陳圓圓至深。

    崇禎帝自縊身亡之後,占據山海關的吳三桂失去倚靠,為了尋找新主,此後一個多月,吳三桂在各種政治勢力間進行投機活動。

    開啟山海關,陳圓圓的原因占小部分,大部分的原因,絕對都是因為審度當時的態勢,本就兩麵三刀的吳三桂,選擇了清軍,而不是農民起義軍。

    他認為清軍最有勝算,所以選擇了清軍。換言之,他就是為了保證自己的榮華,所以選擇了一個比較強盛的主人而已。就像後來,清朝一提撤蕃,他便公然反叛一樣,反叛明朝也是為了自己的榮華。

    所以說,不論是陳圓圓,還是妲己,將國破的責任怪罪到一個女人頭上,不過是為了開脫男人的責任。(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