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韓鑛的抉擇
字數:3600 加入書籤
韓鑛對皇帝說完,轉頭看了一眼不安的方嶽貢,眼中流露出讓他回去再說的神色,方嶽貢默默地點點頭退下。
崇禎看他兩的互動感歎道:“強兒何其幸運也,韓閣老為你擔下這罵名,那是毀了他一聲的清白啊。”
陳子強明白此事的後果,上前奏對道:“皇上,此事不妥,臣雖是文官,但在天下人眼裏卻是武將,臣覺得還是我自己來承擔為好,隻是別跟母後說,臣自己去跟她說吧。”
“不可...臭小子..這事要是讓你承擔了,老夫花的心血就白費了,你該知道老夫看好的是你的日後,這首輔的位置才是你以後要擔起的責任,若是留下這汙點,日後就難了。”
韓鑛阻止住陳子強,說出了讓方嶽貢大吃一驚的原因,他其實跟天下人一樣,沒把陳子強當成文臣,雖說當年的府試他對陳子強的才學大為讚賞,但那不過是秀才的文章。
而陳子強隻不過是舉人出身,如何會放在進士及第的方嶽貢眼裏,隻不過這些年陳子強戰績太出眾了,讓人不得不注意到他的存在。
崇禎點點頭,望著陳子強道;“好了強兒,去謝過首輔大人,有些事要看得長遠,你還太小不懂得,韓閣老給朕看過你的治政方略,這才是他全力助你的原因啊。”
原來陳子強從決定改革起,除了和陳子龍夏允彝等人商量,還把自己的策略寫成章程,讓人交給韓鑛,讓他審閱看看有何需要改正的地方。
畢竟韓鑛執政的能力經驗都是有目共睹的,加之其人剛直,也是早想整頓一番大明上下,隻是苦於不知從何下手,大明根子爛了,牽一發而動全身,太難了。
得到陳子強的章程,韓鑛仔細閱讀後大喜過望,有些事不是不知道,隻是人們不會去想罷了,一旦有人一點破,其實沒什麽稀奇。
陳子強是把大明之後滿清雍正的那一套拿來用,這是最有效也是最能強盛國力的辦法,想想康熙晚年留下的那爛攤子。
雍正當了十三年皇帝,登基時國庫隻剩下八百萬兩銀子,西北還要對蒙古人征戰,每天的軍需都是天文數字,但他不僅打贏了戰爭,還為乾隆留下了近億兩白銀讓他揮霍。
所謂的康乾盛世,其實隻是康雍盛世,乾隆不過是因為他老爹留給他的底子太厚了,經得起他折騰,沒見他之後嘉慶一下子就垮了,要知道嘉慶可是從和珅家裏搜出許多銀子,抵得上國家幾年的稅收的。
為什麽會那麽快垮掉,還不是乾隆沒留下好的政治秩序,沒留下好的政策方略,他爹留給他的不僅是國庫裏堆成山的白銀,還有一大批能幹的良臣,這才是盛世。
現代人許多都知道,雍正的整治吏治,改土歸流,火耗歸公,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這五個舉措正是形成他強盛的原因。
特別是最後兩項,正是針對明朝以來形成的投獻土地之風,士紳不用納糧交稅的惡習,一下子將國庫充實了許多。
當然他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重農輕商,明朝已經形成的大作坊大商人,在滿清被一掃而光,除了當年的晉商八大家被封為皇商,直到晚清受到西方的衝擊,才再次有了民間的大商人存在,否則不管多有錢的商人,第一件事就是買地成為地主。
但這些治政方略對於明末確實是最好的選擇,抑製土地兼並隻有收取稅糧才可能,若是實行起來,誰還願意別人把土地寄在自己名下啊。
韓鑛極為興奮,拿著章程去找崇禎,君臣兩關在禦書房商量了幾天,都覺得目前不宜實行,隻有等遼東穩定,國內安寧後才行,故而陳子強成了關鍵。
作為第一個提出這方略的人,他還那麽年輕,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完成這艱巨的改良,故而崇禎不讓他上戰場,韓鑛願意為他承擔罵名。
陳子強眼眶通紅,看著韓鑛喃喃地不知說什麽,韓鑛展顏一笑說道;“好了,你是小老虎,別做這小兒女的模樣,老夫看得頭疼,日後好好做好該做的事,就算對得起老夫了。”
禦書房談事結束後陳子強自去內宮拜見懿安皇後,韓鑛被方嶽貢扶著回家,一進家門就把方嶽貢請到書房,遞給他陳子強寫就的章程說;“看看這個吧。”
方嶽貢雖不明白這是什麽,但還是恭敬地接過展開來看,漸漸的沉迷進去,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絕。
“首輔大人,這...這是您要做的事。”
“老夫老了,無法做成這事,這是日後大明要做的事,隻是目前不宜啊。”
方嶽貢點點頭,明白現在內憂外患確實不宜,但還是興奮不已,崇敬地望著韓鑛說:“首付大人殫精竭慮寫出這驚世方略,晚輩自當以此為努力的方向。”
“嗬嗬嗬...這可不是老夫寫的,老夫一年多前接到這冊子,當初也是大吃一驚啊。”
方嶽貢一怔,驚訝地問:“不是首輔所為那是何人,竟有如此驚世之才啊。”
韓鑛深深地看著他道;“你也認為此子有驚世之才?”
“然也。晚輩自愧不如啊。”
“那你應該能理解老夫為何要擔下那罵名了嗎?”
這話讓方嶽貢嚇了一跳,驚呼道:“閣老...您...您是說....竟是那.....”
“不錯...正是他,此時事關重大沒有開始之前不能泄露,老夫今日告訴你是因為老夫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了,他還小需要人在後麵護住他啊。”
韓鑛麵容一整,正色說道,方嶽貢這才明白前因後果,思忖後對著韓鑛深深施禮,開口說道:“晚生接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絕不辜負前輩所托。”
這不是下級對上級的承諾,而是儒者之間晚輩對自己尊敬的長輩的承諾,這是千金重的承諾,古往今來真正的儒門學子,一旦許下這諾言,往往願意付出任何代價九死不悔。
看看司馬遷寫史記就知道了,季布欒布列傳,這是單獨列出一篇,寫的正是周文化熏陶下的漢人,把生死和做人的準則當做一杆稱。
季布在戰場上勇猛不懼死亡,但麵對劉邦的追捕卻能夠低下頭顱,為的是實現自己日後的理想,這是一種甘心受辱隻願能有用武之地的方式。
欒布卻是另一種,在聽說自己最佩服的彭越被劉邦處死後,痛哭一場後含笑跳進滾燙的湯鍋內,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樣,這是一種死得其所的表現。
這兩種沒有誰更優秀,有的隻是儒家門人對生死的看法不同,大丈夫要活的坦蕩,也要死得自在,至於在這當中會遇到何種磨難,都是應該笑著麵對的。(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