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五章 風幡之論
字數:4014 加入書籤
ps:這章講述了比較多佛理,因為對後麵的情節比較重要,有些不感興趣的書友請見諒。
有一位身上閃爍著柔和光芒僧人微笑著回過頭:“廣圓,你回來了。”
廣圓則是雙手合十,行禮道:“見過師尊,見過諸位師叔、師公。”
眾多僧人都微笑著點頭,如同萬千佛陀淡笑。
“廣圓無須多禮,此時尋我們有何事?”那和善僧人微笑著問道。
“回師尊,這次我在山下遇到一位施主,此人極具慧根,言行都帶著佛理,可能和我佛有緣。”廣圓和尚微笑著。
廣圓這話讓眾僧人略顯意外,但很快就恢複正常,又恢複那淡然笑容。
“哦,極具慧根,那我們可否見一見這位施主?”和善僧人問道。
“這位施主就在我身旁”廣圓和尚笑道:“楊明施主,與在下的諸位師長見一見吧。”
楊明訕訕的笑著,然後向前行禮:“見過諸位大師。”
諸位僧人都雙手合十,回禮道:“見過施主。”
“貧僧善信,竟然施主被廣圓稱讚,能否和我等相互交流幾句。”和善僧人微笑著。
“善信大師,我隻是一名凡人,隻是知曉幾句粗通佛理的句子,這麽有資格和大師交流。”楊明撓著頭,有些不願。
“施主此言差矣,眾生都是平等,就算是三歲稚童,都能和佛祖辯理,何必說你我呢?”善信大師微笑著,顯得智慧十足。
後方的諸多僧人淡笑,笑如春風般和熙,並沒有對楊明有什麽不屑,甚至神情當中還帶著鼓勵和歡迎。
楊明撓著頭,帶著不好意思道:“那我就在各位大師的交流,說幾句粗略的看法,如果有什麽不對的地方,還請各位見諒。”
“佛理交流,本將對錯之分,小施主不要太過拘謹。”後方一位慈眉善目,看上去福氣十足的和尚微笑著。
“是我著相了。”楊明微微欠身。
善信大師還是淡笑著:“竟然如此,那還請施主隨意端坐,和我等共同談理。”
楊明尋了個地方,就席地而坐。
善信大師又是一笑:“竟然又一位小友前來,那我們換一物談論。”
這時正好清風拂過,讓豎立在懸崖上的竹幡被緩緩吹動,發出微微的顫動。
善信大師拈花一指:“諸位,那我們談論一下,這到底是風動,還是幡動?”
眾僧人聽到這話都是略顯沉思,隨後又麵帶笑容,看來心中都有自己的觀點。
“自然是風動”後方的瘦小僧人微笑:“幡本一凡物,無靈無性,無命無氣,若無外力,這凡幡怎會動?唯有這風引才能讓幡動。”
瘦小僧人說完,不少僧人和尚都微微點頭,表示讚同。
“非也,非也”一位看上去和顏悅色,顯得富態十足,身軀圓潤的和尚微笑道:“風本無形之物,一出現便在山間呼嘯,空中流轉,這是它本身,又談何動與不動呢?而我們看到的,便是這幡動而已。”
此話一出,又是不少僧眾點頭,認可這觀點。
“若風本身就是一直運動,而我們正好通過這幡看到這風動呢?”
“應是幡和風齊動,相互同動。”
諸位僧人爭辯不休,闡述自己認可的觀點。
楊明在一旁神色複雜,這個風與幡的辯論可謂經典,沒想到他這麽湊巧的遇上了。
“楊施主,關於這風幡的爭辯,你就沒有自己的觀點嗎?”善信大師微笑著問道。
楊明猶豫了片刻,還是開口道:“在下也說一說自身的觀點,我認為: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也。”
一時間四方皆靜,那嘈雜討論聲在此刻停止,眾僧人都望向楊明,眼中光芒閃爍。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好,好!施主果然有佛性,與佛有緣。”半響,善信大師才微笑道:“施主的觀點與貧僧的不謀而合!在此刻,我們能見風幡所動,但在不同的角度所看,這幡與風便都靜。唯有我們在心中‘見’到蟠動,才是真正所動!”
“善!善信師兄和楊施主皆是慧根深厚。”眾僧人都稱善。
楊明繼續開口:“我再來補充一下,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在我們這界,此為動,如果在其他界域,這可能為靜。而這我們的心念認為它所動,它才動,這便是本性所動。
若離風,則幡不曾動,若離幡,則不見風動。離心,則不知何為動?正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眾僧人都是肅然起敬,紛紛站起,眼中充滿著崇敬和喜悅的目光!
如此佛理,就算是他們未有如此,這心中的驚歎和見此英才的喜悅,幾乎無法言語。
“了塵菩薩,您怎麽來了。”後方的僧人驚歎道。
一位佛修神態莊嚴,頭帶寶光,身披天衣,眉如彎月,眼似雙星,帶著一種莊嚴和端正,可謂是寶相莊嚴。
了塵菩薩微微一笑:“從他說那句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我就來了,沒想到又能聽到越加的佛理,此子真有大智慧,此行不虛!”
“當然,廣慧菩薩已經先我一步來了。這位施主此話話一說,又會有很多菩薩坐不住了。”
了塵菩薩微笑著望著一旁,那裏有一會穿著粗麻衣物的僧人,看上去平平凡凡,但眉眼之間卻有一種大智慧。
上方的寶殿微微閃爍,又是幾道金色的流光風下。
善信大師又是眼前一亮,激動的問道:“楊施主,你還有什麽佛理能為大家講述的嗎?”
看到諸位僧人那一雙雙光芒閃爍的眼睛,楊明覺得壓力山大。
“這個……在諸位大師麵前,我再獻醜有些不好吧。”楊明一臉汗顏的道。
“沒有,沒有,小施主的話如珠玉菩提,再講兩句吧。”眾僧人都充滿著期待的眼神。
“那好吧,我就從這心的話題再說兩句吧。”楊明繼續講述著:“心外無物,心外無事,正如所說: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唯有明心見性,才能自證菩提。”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四句詩號一出,所有的僧人菩薩都站立起身,眼中充滿不可置信!整個普陀山都是光芒大作,頂峰的大雄寶殿綻放出最為耀眼的光芒。
佛陀都為之震動!(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