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秦玉河造訪

字數:4110   加入書籤

A+A-


    巫青的病徹底好了。
    一切如舊,能與巫青重歸於好,這讓農廬更加確信:他倆是天定的緣分,誰也別想撕開!
    經過如此這般、一番大的波折後,現在想來,農廬是越想越後怕。平日裏,農廬對巫青噓寒問暖,關愛有加,生怕巫青再從他的手中滑落,就像丟失一件珍寶那樣,讓人痛徹心扉!
    這天夜晚,微風習習,窗外一片寂靜。
    他倆的房間布置如新婚時一樣,又恢複了往日的溫馨與甜蜜。
    巫青飽含深情,會意一笑,就軟綿綿地倒在農廬的懷裏,因激動身子微微發顫……他倆有著焦渴的等待,也有幾分別樣的滋味,她緊緊摟著他,吻他富於性感的嘴唇……
    他雨點般蓋過去,那情感像山泉噴湧而出,他用雙手撥弄她那雙柔美的身體,她配合著,那香甜滋味令他著迷……
    她邊說邊示意,他就順勢而為,將頭深埋其間。
    她在濕潤下發出輕微的聲樂,還是那熟悉的快樂的淺唱……在相互交替下往返於深深的相思之中。
    她倆盡情的投入,像極了久旱逢甘雨,於是一番顛鸞倒鳳,痛快淋漓,盡灑彼此的濃濃的情愛。
    “今晚真好”,農廬說著,緊緊摟著巫青。
    “看你今後還敢不敢不要我!”巫青嬌嗔道。
    說完,她就把頭深埋在他溫厚的懷裏。
    “娘子,對不起,我不是有意的,都是我的錯,請娘子責罰!”農廬一個勁的自責。
    在夜的神秘籠罩之下,兩人帶著不盡的甜蜜和幸福,沉沉睡去。
    山風喧叫了一夜。
    隔日的一個下午,秦玉河突然來到茶坊。
    “你還認識我嗎?”秦玉河一進茶廳,就問農廬,算是打招呼。
    農廬先是一愣,忽然“哦”了一聲,“你是秦家凹的秦先生吧。”
    “正是。”秦玉河熱情地與農廬握手,兩人都充滿重逢的喜悅。
    “快請坐!”農廬一邊招呼著,一邊讓茶童叫巫青出來泡茶。
    隨即,巫青從後院出來,興衝衝地說道:“請稍後,我這就給先生泡上好的毛尖。”
    “我是專程來喝茶的。”自從在茶坊喝過茶後,秦玉河一直念念不忘。
    “近來可好?”農廬問了一句,就坐到秦玉河對麵,與他攀談起來。
    過了一會,巫青的茶泡好了:“請秦先生品茶!”
    秦玉河端起茶杯,先聞了聞,並不急著喝下去,說:“好香啊!”隨後,抿了一口,笑著說:“嗯,還是老味道。”
    “君識茶,茶惜君,這茶與先生有緣。”巫青說到秦玉河的心坎裏去了。
    秦玉河慢條斯理地品著茶,放下杯,說:“我這次來是有事情與你們商量。”
    “先生直說無妨,不必客氣!”農廬直截了當。
    “我是想與你們做茶葉生意,我打算把木材買賣停了,不知你們意下如何?”
    雖無心理準備,但巫青仍不加思索地說道:“那好啊,今後就仰仗先生了。”
    “我先進點貨,準備把茶葉賣到外地去。”秦玉河說道,不時用眼神探詢他倆。
    “進多進少沒關係,隻要先生方便就好。”巫青說。
    大約喝了幾個時辰,秦玉河的茶興尚未褪去。
    “我今天先拿五十包天心岩綠試銷,如何?”秦玉河單刀直入。
    巫青停頓了一下,說:“好的,請秦先生到茶庫看貨。”
    秦玉河說道:“那好,先看貨。”
    他們到茶庫看樣品。秦玉河見貨源充足,再看茶品,很滿意。隨即,他就痛痛快快地交了貨款。
    “如果這批茶葉賣得好,往後我就大批進貨了。”秦玉河說完,就與他倆道別。
    巫青說:“多謝秦先生關照!”
    農廬把茶葉捆好後,小心安放到馬背上,說:“放心吧,都弄好了。”
    秦玉河笑咪咪地說:“那我先走了,再會。”
    秦玉河騎上馬,農廬夫妻目送而去,那馬蹄聲沿著青石板路漸漸消失在巷道中。
    今天早晨,巫青與農廬早早起床,準備熬茶湯,農廬已備好用料和器具,土灶也亮堂起來了。
    這時,巫青正在鍋裏攪拌,小夥計在一旁做些雜活。院內,一派忙碌。
    在後院左側,一口大鍋架在土灶上,柴火正旺,隻見鍋麵熱氣騰騰,那水蒸汽緩緩升到空中形成一條濃淡不均的白氣體氣,如一條靈動的遊龍,正向著空中升騰而起。藥味,茶香,隨之擴散開來。
    巫青時而用攪動茶湯,把捏好溫度;時而添些柴火,控製好火候,眼見湯色一點點加深,在霧氣下泛著晶亮的光澤,並伴有濃濃的香氣,煞是誘人。
    農廬跑過來:“真香啊!”
    隻見巫青微傾身子,雙手握著專用的木鏟子,正在鍋中順時針輕輕轉動,一圈接著一圈,那湯水便微揚一層細浪,而鍋中間的茶湯像滾珠一般,淺淺蹦跳著,亮閃閃的。
    這時巫青正眼盯鍋中的茶湯,觀察物性藥理變化,沒空理他。
    農廬急了:“我來吧。”
    巫青說:“你性子急,怕你熬不好。”
    “那就有勞娘子了。”農廬做了個鬼臉。
    放下木鏟子,巫青想起一件事:“發往鬆陽縣的茶葉,打好包了沒有?”
    “打好了。”
    說完,農廬見土灶邊幹柴不多,就去抱些過來。此時,小夥計正提著一小桶涼水走到灶邊,問巫青:“現在用不用加水?”
    “你加兩瓢吧。”巫青說。
    於是,小夥計麻利地加水。
    農廬問:“這茶湯何時能熬好?”
    巫青答:“快了。”
    巫青邊說邊在鍋中攪動。稍歇一會,又說:“這是最後一鍋了。”
    農廬“哦”的一聲,就回前廳去了。
    茶飲的方劑最早記載在三國時期的《廣雅》之中,其言“荊巴間采茶做餅則可成米膏出之,若飲,需先炙令色赤,以湯活覆之,用蔥、薑毛之,其可醒酒使不眠。”這文中提及的“荊巴”,正是農家所處的荊山巴楚之地,可見其製作曆史之久遠。
    巫青從古籍文獻中獲得心法,調製出竹茹蘆根茶,其配方為竹茹、蘆根和生薑;後又將玉竹、葛根等相關藥劑經過加工後,製成餅陰幹,按照茶方的煮飲法,也可稱為代茶的新飲方,布施於民。
    在古法茶劑的基礎上,巫青通過不斷試驗,逐漸掌握其要領和精髓,並不斷嚐試以茶飲方劑治病救人。
    巫青的名聲越來越響,“天心茶”名氣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