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名茶出荊山

字數:4860   加入書籤

A+A-


    自從喝了天心岩綠毛尖之後,汪秀才就放在心上了。後來,農廬夫妻開茶坊的事,他也有所耳聞。這幾天,汪秀才手上的事情不多,準備去一趟縣城,一來看看茶坊現在做的怎麽樣,二來可以與他倆品茶論道,這也是他多年的雅好。
    天心茶確實打動了汪秀才,因此寫過一篇短文,曰:“山舊產茶,故曰青溪水,天心茶。”他說的是,天心岩綠如果用青溪水衝泡,那茶就更佳了。同時,他對天鹿禪寺的靈秀景色大加讚賞:“吾著腳名山多矣,未有秀邃如天鹿者。盍因峰為牆,因水為池,因岩為室,因隘為門戶。”這是說,此乃絕勝之地,是出好茶的地方。
    汪秀才喜遊曆,曾與天鹿禪寺和尚品鑒茶葉時談到:天心茶之所以品質超群,與茶樹生長的小環境、小氣候密不可分。一是山岩通紅,綠樹環繞,碧流清幽;二是與佛教聖地“天鹿禪寺”有關。
    傳說古時山上有許多麋鹿,留下大量鹿疃,天鹿禪寺因之興起。此地蘭香幽穀,鳥鳴空山,清溪山腳轉,白雲山頂纏。山林中常有鹿群出沒,嗷嗷而歌,天鹿禪寺因此得名。據寺廟碑文記載,寺廟種茶始於唐朝或更早。因山上有野生茶樹,僧人發現後便進行移栽,並逐漸被當地山民效仿。
    天心茶與天鹿禪寺可謂天造地設。天心岩上有幾株楠樹,每至春深時節,就散發出幽幽清香,守護著這片大小茶山。當地人講,沒有楠樹,茶就不香了。每當節氣來臨,一些山民就去放爆竹,以祈禱茶樹永固,茶香綿延。茶,早已融入其中,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
    現在看來,農廬夫妻不僅與汪秀才有了一麵之緣,得以相識相知,當時送的天心茶也起到了某種促進作用,至少可以說,那茶確確實實令他喜愛,打動了他,這才會有品鑒撰文之事。
    這天上午,汪秀才出了門,興致頗高地來到茶坊。
    農廬一見,甚感驚訝:“歡迎歡迎,先生有請!”
    自從農廬夫妻拜訪汪秀才後,時光匆匆,一別數載,但那份真摯的茶情都在彼此心裏擱著。機緣一到,便會散發清香。
    “客人不少嘛,看來生意不錯。”汪秀才掃了一眼茶廳後說。
    “還好,先生這邊請!”農廬知道汪秀才喜歡清靜的品茶習慣,就把他帶到裏屋一間雅座裏。
    “先生請坐!”農廬連忙說。
    汪秀才落座,看看室內四周環境,說道:“這位置不錯。”
    聽了汪秀才的誇獎。農廬有點不好意思,說:“還行吧。”
    巫青聞訊後,連忙過來打招呼,並作揖狀地說:“小女子問候先生!”說完就去泡茶。
    農廬不知如何與汪秀才交談,就直說:“我們本想專程邀請您的,又怕打擾先生。”
    汪秀才笑笑:“我是不請自來。”
    農廬也跟著笑起來。這與他們上次剛見麵時相比,氣氛融洽多了。
    巫青已泡好了茶,恭恭敬敬地遞上茶杯,說:“請先生品茶!”
    汪秀才先是聞了聞香,然後抿了一小口,問道:“這是什麽茶?”
    “這是我家的茶祖茶。”巫青說。
    “我是第一次聽說,這茶祖茶是何來曆?”汪秀才有疑問。
    巫青說:“我家茶祖茶一般隻作為祭拜茶祖樹時所用,今天先生是貴客,就拿出來請您品賞!”
    喝了幾口,汪秀才大加讚賞:“色香味姿融為一體,是為佳茗。”
    “謝謝先生誇獎!”巫青說,見機會難得,便請教道:“這該如何判斷?”
    汪秀才拉開話匣子:“之所以稱為佳茗,不外乎內在與外在兩大因素。這內在嘛由香與味生成,外在嘛由色與姿構成。”
    “這兩個因素具體如何理解?”巫青問。
    汪秀才娓娓道來:“先看內在因素。何為香?茶香是基本的,但不同茶香有層次與境界上的差異。”
    “什麽差異?”巫青又問道。
    “不難發現,茶香有三個層次:聞著香、喝著香和喝後幽香綿長。茶藝上就有聞香這個步驟。大多數茶葉是可以做到前兩者的,但喝後幽香綿長者就少了。”汪秀才不愧是茶學響當當的人物。
    這是說,茶的味道在這最後的清香中得到提升,不僅使人與茶融為一體,而且還可以獲得人生的意義和生命的境界。
    “那另一個因素呢?”巫青繼續發問。
    “主要看色相與姿態了。茶葉外形取決於製作的手法。幹茶是未經過水衝泡的形態,有的衝泡後會有一定的變形。因此茶葉在色彩上,大致有淺綠、淡綠、純綠、暗綠、深綠等深淺不一的顏色。有的經水衝泡後葉片徐徐打開,有的則變形,有的並不能打開,保持原樣。水之於色彩、姿態,無疑起到一定的催形作用。若用古代焙茶技術則更優。”汪秀才談了自己的看法,確實是一番高論。
    “這真是大學問啊!”農廬似有所悟。
    巫青還有問題:“那茶的味道該如何鑒別?”
    “這茶味有淡雅、輕悠、熏染濃烈之覺。若幽香久,味道則輕悠遠長。也就是說香與味是有機聯係的。茶葉衝泡後的起伏沉澱,應具備氣、韻、神三者統一,方為絕品好茶。”
    “多謝先生指點迷津!”巫青打心底敬佩。
    他們之間茶敘融洽,輕鬆愉快。汪秀才今天是有備而來:“縱觀你家的天心岩綠和茶祖茶,不僅聞著香、喝著香,而且喝後還有一種清涼、幽香、綿長的韻味。”
    如果追溯天心茶的曆史,可以說它來源於天心岩上的野生千年茶種樹。這得益於茶山周圍遍布丹霞地貌,與喀斯特地貌相環抱,使茶樹具有了獨特的氣候、土壤和生存環境。比如,紅砂石經千萬年風化的土壤,常年落葉腐爛而成的肥料,山泉、溪流和蜿蜒的小河形成的濕氣,常年縈繞的霧氣,這些都是孕育天心岩出好茶的天然條件。
    汪秀才的一番精辟見解,可謂蓋棺定論。這也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這與他懂茶嗜茶是有關,也是他與農廬夫妻的茶緣所致吧。
    汪秀才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有一年,縣令準備造訪汪秀才,便托一友人捎信給他,汪秀才回信寫道:“我家住房簡陋,家境貧寒,豈能委屈縣令來訪?”直接回絕了。
    這與他祖父的一件往事有關。
    有一年當地發大洪水,汪氏祖父憂心忡忡,很晚還沒有睡下。這天夜裏,兩個縣役在外出辦事途中經過汪氏山莊,本想隻是找個地方休息的。突然,那兩個縣役敲門進屋,他祖父邀請他們入坐,隻是彼此看看,並沒有說什麽。
    汪氏祖父讓家人給他們做了上好的飯菜,酌自家釀的酒,任他們盡情地吃喝。然後從容地問他們來幹什麽。
    一個縣役狡黠地說:“來此無別的,官府正準備辦某一公務,經費不夠,讓我們向你借貸二百白金罷了。”
    汪氏祖父連忙答應。
    吃完飯後,汪氏祖父就把他們要的錢足額拿出來,放在幾案上。
    兩個縣役帶著錢走了。出門後就一陣大笑,於是兩人將錢瓜分。
    有知道真相的鄰居,便把真相告訴了汪氏祖父。因為經曆了這件事,所以汪氏祖父就告誡他的後人,要世世代代安於蓬門蓽戶,不要顯露財富,不要讓官員進家門。
    兩相對比,足見汪秀才的良苦用心,而剛才的品鑒,足以證明天心毛尖具有獨特的口感、舒心的韻致、賞悅的雅姿、柔綿的芳香。
    汪秀才興致不減,放下茶杯,又與他倆講了一段荊山名茶塵封的曆史。
    荊山是有文字記載最早出名茶的地方。在五代毛文錫的《茶譜》之中談到的名茶——仙人掌茶,就是我國史料中最早見到的曬青茶,出自雲霧山,因其狀似仙人掌而得名。
    仙人掌茶屬於唐代名茶,唐時,“茶為人家不可少”的飲料,文人學士幾乎無一不以茶作詩詞。正是有賴詩仙李白,仙人掌茶其名遂傳。當年李白居於湖北安陸,他有一個遠方親戚住在南頤縣,便雲遊至此山中,飲了仙人掌茶,便作詩大加讚賞。唐代李肇《國史補》中就對古峽州荊山一帶有過專門記載:“風俗貴茶,茶之名品益眾……”
    講到這裏,汪秀才用十分認真的口吻說:“我們這一帶曆來出名茶。”然後話鋒一轉:“好好做,我看好你們!”
    聽到這裏,農廬和巫青確實被震撼到了,一時不知如何作答,就一個勁地點頭。農廬見汪秀才要走,趕緊起身將備好的兩包毛尖遞給他。
    “茶就收下了。”汪秀才一副輕鬆愜意的樣子。
    巫青說:“歡迎先生常來品茶,多多賜教!”
    “好的。”隨後,汪秀才出了店門。
    農廬夫妻一直把汪秀才送到巷子口,直到他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處,兩人才轉身往回走。
    他倆多有不舍,又有一種深深的敬佩和發自內心的感激。倆人相視一笑,又發出一陣感慨:真是三生有幸,遇到像汪秀才這樣的賢達之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