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穿越古城牆(下)
字數:4267 加入書籤
農天一深愛著故土的山山水水,這些遺存的古城牆都有著難以言說的傳奇,所以他也愛翻閱曆史書籍,從中尋找丟失的故事和記憶。
以前人們常說,隻要大家團結一心,就勝過緊固的城防,農天一說,這是典型的書呆子說法。
農天一舉例說明:楚國人曾把都成建在地勢險峻、荊棘叢生的高山上,安全無虞,得到詩人的讚美;莒國以防備簡陋而自詡,結果敵至國亡,成為曆史上的笑柄。建邦立國,讓老百姓在自己的土地上安居樂業,總是要借助於深溝高牆做安全的保障。
南頤縣雖數次搬遷,但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累陷狼狽,又多次重振,堪稱奇跡。
在不遠處山頭上,有一座巍峨險峻的石門寺,這裏曾經做過臨時縣城。所以農天一早就想一睹真容。
這時,他孤身一人走進了石門寺,隻見寺內有大雄寶殿、天王殿、東西配殿、鍾樓、鼓樓、墓塔林等建築,山門依巨石而生,故名“石門寺”。
石門右側的巨石下有一清泉,水碧如玉。因此,人們又稱石門寺為“玉泉寺”。
石門寺以較其他寺廟獨有的特色,而遠近聞名:
寺院不倚山而麵山;石門不朝南而朝東;寺門由天然巨石構成;門旁有泉,大幹不枯。石門寺周圍青鬆綠竹環繞,山澗溪流淙淙。其中,溪曰“煮茗溪”,石曰“賽詩台”,鬆曰“鬆風閣”。
清代的石門寺即使是山深月斜,霜鼓不起之時,也能聞到幾縷茶香。石門寺不僅有文物古跡,也有古代名士隱居和文人墨客探幽的遺跡。
農天一收獲頗豐。
從石門寺回來,農天一就與其母談起石門寺絕妙的風光,包括石門禪茶。
此時,巫青正在與兒子農天一講茶:曆史上有以喝茶聞名的唐代文人盧仝,他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已經演變成茶道,因此盧仝在日本久負盛名。他曾對飲茶的妙處作過淋漓盡致的描寫:
“一碗喉嚨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學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惟覺兩脅習習清風生。”
唐代醫學家曾經提出:“諸藥為各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高度評價了茶的保健作用。
聽到這裏,廬加重語氣說道:茶被人視為延年益壽之品,尊為國飲,很多人喝茶,卻不知黃茶,也不清楚黃茶的功效。
其實,黃茶恰恰是我國特產茶類,生產曆史悠久,唐朝時就成為貢品,黃茶也有不少當家品種,隸屬中國名茶行列。
緊接著,農廬又講到黃茶製作技巧:
黃茶的製作與綠茶有相似之處,不同點是多一道悶堆工序,也稱為“悶黃”。黃茶在悶堆過程中微生物滋生是隨著悶堆時間延長而增加的。
據現代醫學顯示,特別是酵母菌、黑曲酶、根酶等這幾種微生物大量滋生,會給黃茶悶堆增加多種胞外酶,酵母菌大量滋生中能產生脂肪酶、蔗糖酶、乳糖酶等,這些酶類能分解大分子糖類物質和粗脂肪成為小分子物質醇、醛、有機酸、二氧化碳等。
正是由於黃茶中富含這些消化酶,對脾胃很有好處,因此對於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懶動肥胖等症狀,都可飲而化之。
巫青接著說:這一獨特工藝,使得黃茶茶性溫和、香味鮮醇、刺激性弱,在降血脂、防止動脈硬化,降血糖、控製血壓,降膽固醇方麵比綠茶強。且茶湯由原本的苦澀味轉為清醇滋味,並呈現金黃色,形成了黃茶獨特品質特征——“黃葉黃湯”。
黃茶中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維生素等豐富營養物質,對防治食道癌有明顯功效。此外,黃茶鮮葉中天然物質保留有百分之八十五以上,而這些物質對防癌、抗癌、殺菌、消炎均有特殊效果。
農廬說:如果長期飲用黃茶,在消食、暖胃、減肥、降脂等方麵效果顯著,為其它茶葉所不及。
農天一若有所悟地說:茶能治病,更能防病,消除體內毒素,還能緩衝外界對人體的影響。那麽,是否可以這樣說,飲茶尤其是飲用黃茶,不失是維護身體健康的一個養生之道。
其父其母點頭稱是。
金秋季節,穿過古城牆,來到沮河岸邊,就能見到蘆花蕩裏蘆花紛飛曼舞,茫茫一片,鳥兒在蘆花中奮飛,蘆葦沿河岸灘頭蜿蜒,頗為壯觀。
農天一深愛著這些樸素、靜美、旺盛的蘆花。
在百花竟相開放的時候,蘆花卻選擇了沉默……到了夏花盛開之時,蘆花依然無聲無息地編織著自己美麗的秋夢。
直到深秋時節,當秋風吹過原野,田野幾近蕭瑟,百花開始凋零,在不經意間,美麗的蘆花才帶著幾分羞澀,把細碎的花兒打開,靜悄悄地盛開在蕭瑟的秋陽中,染白了田野,河畔,峽穀……
這生命裏的蘆花,在秋風的原野中搖曳,傾聽著風傳遞而來的河穀的聲音,清唱低吟,以一束束舒展開來的美麗倩影,唱響春天的童話,以秋的神話告訴人間。
那年秋天,農天一走過河畔,風從背後推著向西。他想起《詩經》中的詩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苗條淑女,君子好逑”。這沮河兩岸,正是兩千多年前這個愛情故事的發生地。
——是啊,在這相思河畔,此時此刻,又有了蘆花靚麗的倩影,自在而悠然。
小時候,農天一常去沮河邊玩耍,他還會拿著蘆葦杆子來編馬,編鳥,與小夥伴們打鬧嬉戲。
而現在,他也隻能看看古城牆外蘆絮滿天飛了。如果是去天心岩茶山,偶爾路過,農天一也隻是遠遠駐足,看一下河邊的蘆花蕩……
一晃就進入臘月,滿街滿巷都是臘味、年味、家的味道了。
這時,巫青直接拿刀從火壟的爐子上取下來一塊臘肉。果然,還是不變的容顏,不變的味道。
因其熏製時間比較長,臘肉的肉皮會比較硬,清洗之後需要用清水煮一下,直到用筷子可以戳破肉皮才行。切片,加上青辣椒和四季豆,一盤青椒四季豆炒臘肉就好了。
農天一說:母親,好久沒有吃臘肉了,太香了!
小時候,農天一最盼望的就是過年,因為在鄉下,隻有過年才會有很多好吃的,特別是肉類。每到過年之前,家家戶戶都會殺年豬,一整隻豬挑出最好的肉用來過年吃。什麽雞蛋糕、豬肉丸子呀,什麽扣肉、粉蒸肉、粉蒸排骨呀……即便是放開手來用肉,也還會剩下不少的,所以每家每戶都會用這些富足的豬肉做成熏臘肉。這是山裏的一大特色。
臘肉的普遍做法就是先醃漬、後熏製。熏臘肉的做法也是有講究的:殺了年豬之後,就盡快將鮮豬肉進行分類和挑選,留下過年吃的,剩下的豬肉趁著還有點熱溫,就一塊一塊仔細地抹上食鹽,鹽要稍微給的重一點,然後放到一個大缸裏蓋上蓋子,醃製十天半月的,再取出來放到火上熏幹。一般到來年天氣變暖(大概4至5月份)的時候,就可以取下來存著,慢慢享用了。這也就是一家人一年的用肉了。
那時農天一家裏的條件還比較艱苦,家中的茶事農活都要忙,為了省點事,醃製好的豬肉都是直接掛在火壟裏烤火的爐子上熏的。他記得父母親忙完回到家,生火取暖做飯,借著火壟散發出來的高溫肉也順帶熏烤了。室內溫度高的時候,甚至能看到豬肉的油脂滲出來,油呲呲的直往外冒,煞是誘人。
如果是哪戶人家的房梁比較矮,有時一抬頭,就可能會蹭一腦門子油,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大年初一,村裏的左鄰右舍都會互相拜年,那時基本上可以在每家的火壟房頂上,看到一排排黑乎乎的正熏烤的臘肉。誰家的臘肉掛的越多,就說明誰家養的年豬越肥,誰家的媳婦就越能幹,那家人的臉上就會覺得特別有光。
在鄉裏,用來招待客人最珍貴的食材就是臘肉。誰家有客,主婦們都會提溜一把菜刀,直接在火壟頂上割下一塊臘肉做菜吃。多少人吃飯就割多大一塊,做多少吃多少,別有一番滋味。
農天一常常懷念小時候甜美的記憶,那些溫馨的味道時常掛在嘴角,甜在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