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堯都砂鍋與味道的傳承
字數:3517 加入書籤
武直首先要搭的則是地窩式灶台。考慮到秋冬天氣冷,風又大,不好引火,地窩式灶台可以規避掉這個問題,於是開工。
武直用腳量了量,確定了兩個圓心點,然後和李忠一起開始以這兩個圓心點為基準在地麵上挖洞,兩個洞的圓心之間剛好隔著自己兩隻腳掌長的距離。
武直不清楚買回來的鍋具到底有多大,沒有個模具可以對比,因此先不急,不用太去管洞的直徑大小,隻管往下挖即可,邊挖邊用腳量,來確定深度。半個時辰之後,李忠的那個洞已經大致成功了,武直湊過去,再拿腳一量,剛好是自己一倍的腳長加上一倍的腳寬……
雖然沒有尺,但是武直知道自己的腳平時穿43碼的鞋最舒適,通過換算,43+10,再除以二,算得自己一倍腳長大約應該是26.5厘米,一倍的腳寬則應該是43-1,再除以4,也就是約等於10.5厘米……
當然,這樣子算得的其實是鞋子的長與寬,並非自己的腳長,武直自從穿越到這裏來之後一直都是光著腳的,所以,用腳來測量洞深多少是有些誤差的,但是,雖不精準,卻也並不會誤事,還是能夠做到心裏有數的。
武直要求的洞深就是要把控在約40厘米左右就好,現在洞深約為26.5+10.5,等於37,不吹不黑,剛剛好。
那句話怎麽說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幹!
多吉利的數字啊!
接下來就是控製洞的寬度了,恰好這個時候顧大嫂一手提著一個砂鍋回來了,武直連忙衝過去接了下來,顧大嫂滿臉帶喜色,爽快的說道:
“探花郎,這可是我專程跑到西城去淘出來的好貨,走了好幾家才有這種堯都砂鍋,用來熬湯可香了……”
武直蹲下身去,細看那兩口砂鍋。隻見高約二十厘米左右,直徑則比腳長要多兩三個公分,兩側有圓潤的鍋耳,頂方是一個暗合度極高的鍋蓋,輕輕蓋上去,就能夠聽到那種舒服而悅耳的陶器磨合的聲音……
看了外麵,再摸裏頭。內膽觸感光滑,略呈亮鉛白金屬光澤,整體膽皮雖然不算太厚,但卻正是堯都砂鍋的特色,講究的就是皮薄質優,輕巧晶亮,如此,就算是一個相對來說較為柔弱的主婦來熬煮一鍋湯,等湯成之後,再提起砂鍋,那種沉甸甸的感覺以及香飄四溢的美味才更叫人滿心喜悅,不管是食客還是主人都更覺滿足。
原來這就是享譽盛名的堯都砂鍋。
據傳,堯都砂鍋始創於上古,首產於堯都,技藝於陶唐,延續於春秋,完善於宋元,盛行於明清。
其用料考究,工藝獨特。一直沿用手工製作和獨爐單燒的方法生產,原料采用當地特有的矽酸鹽天然礦——坩泥,並用與坩泥同質的軟質礦泉水混合製成,水料相宜是堯都砂器獨有特點和質量的保證。
堯都砂鍋造型別致,經久耐用,且用途極廣,可炒、可蒸、可煮、可燉、可熬、可烤、可炸、可燜。
它還有三大好處:
其一,能保持食品的原汁原味,能預防食品發黴變質,這是任何金屬器皿所不能相比的;
二是砂陶自身結構穩定,不會釋放出對人體有害的金屬和其他物質;
三是吸熱和散熱較慢而均勻,保溫性好,最宜於煲湯、吃火鍋和煎中藥,是家中最為理想的煮燉神器,煮出的東西有營養。
因為堯都砂鍋的種種好處,以及其具有原生態美學價值與風格的原始古樸造型,在千年之後的現代,它已經被山西省列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相應產品也遠銷國內外各地,廣受讚譽。
它既是一種手工藝術,又代表著一種食物美學。
它更是一種味道的傳承。尤其是武直記得小時候,不管是自己家裏,還是鄰居家也都曾用過類似的砂鍋,當砂鍋開始響起那種咕咚咕咚的歡快的響聲,並且香味“肆無忌憚”的從樓道裏傳遍到各家各戶的時候,武直就會忍不住的流起了口水,並且由衷的驚歎一句:
“好香啊!”
這是兒時的記憶,是父母的手藝所帶來的味道,是家的美好。
“顧大嫂,你真棒!”武直向顧大嫂豎起了大拇指。
“怎麽樣,不錯吧?我本來還擔心你這年輕人不會識貨呢,怪我亂用錢呢,告訴你,三百文用光了,一分都沒有剩,有那種隻需要幾十文的鍋,我沒要……隻是可惜沒有大的,這兩個已經是他們那裏最大的砂鍋了……”顧大嫂道。
“沒關係,雖然小了點,但其實明天才剛開張,湊合著估計也夠用……”武直道。
“還有什麽事情需要我去做的,直接說!”顧大嫂雖然是女流,但就是爽快,一點都不拖泥帶水。
“我們先把灶壘好了,再一起下山去買桌椅!”
“行。”
武直按照砂鍋的尺寸,將土窩灶的洞口直徑定為一腳長,也就是約為27厘米。三個人一起行動起來,很快,兩個直徑為27厘米深度為37厘米的洞就挖好了,兩個洞之間相隔著二十來厘米,武直又和李忠一起趴下去將兩個洞底之間給鑿開,使得兩個洞在靠近底部的地方連在了一起,如此,一個簡易的地窩式穿山灶就算是形成了,一窩兩灶,借地取材,又經用又方便。
取來堯都砂鍋一擺放,剛剛好。
“ok,現在我們再來碼一個燒烤灶!”一不做二不休,武直進入了一種一搭起灶來就停不下來的節奏,打算再接著搭一個用來燒烤的大灶,反正一是已經上了癮,二是好東西總是有備無患。
在此之前,武直過慣了借助於各種現成工具的日子,現代科技讓武直快成了大半個懶人,家務活越來越依賴於各種機器人與電子產品,做飯是最後剩下的唯一無法用科技來取代的家務活動了,但是,兩個現象的出現與存在使得人們連這最後一樣屬於家庭的小溫馨都給奪走了,一者是外賣,另一者是食堂……
不管是上班,還是放假,人們要麽混食堂吃大鍋飯,要麽可以叫外賣吃快餐……
以致於新生代的女孩子們很多雖然工作的能力很傑出,能夠與男人們平起平坐,但卻喪失了做飯的興致,錯過了家庭成員之間聚餐的那一份安逸與美好……
當然啦,這是新時代下一種普遍的現象,並不是絕對的誰對與誰錯,隻是一種選擇與必然。工作了一天,現代人累的是心靈,哪還有心情做飯……(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