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夷虜所畏於中國(求推薦)

字數:2693   加入書籤

A+A-


    胡子睿知道王承恩所說的,乃是明朝的一個頑疾,正是因為明朝人太過於看重科舉,把科舉之外的學問都視為“旁門左道”、“奇巧淫技”,這樣長年累月地積累下來,影響了工業和國防科技的發展進程。

    但是,胡子睿多麽聰明的一個人啊,他知道自從隋唐時代開始的科舉取士,延續到大明天啟年間,在中國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曆史,具體到大明王朝,從太祖皇帝朱元璋開科取士至今也有二三百年的傳統了,這個頑疾基礎非常深厚,不是一時間就能動搖的,最早也要等到自己登上皇位以後,逐步提高軍人、工匠、商人們的地位,才能慢慢地解決這個頑疾。

    胡子睿此刻既然不打算接王承恩的話,自然要想別的辦法,王府的工匠李成既然如此“不給力”,胡子睿此時不禁想到要請“外援”了,請誰呢?胡子睿想了半天,還真想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宋應星。宋應星是真正的科學巨匠,他在農業、工業、物理、化學等方麵都有深厚的造詣,更妙的是,宋應星雖然也是舉人出身,但胡子睿知道他的科舉之路並不順暢,宋應星在萬曆、天啟年間曾經幾次參加進士的考試,結果都“命落孫山”,宋應星也受此打擊,放棄了進士考試,現在在家中賦閑。

    “承恩,你別把話題給我扯遠了!“胡子睿對王承恩道:“你差人去給找一個人,這個人對於我來說很重要,你要派個精細的人去請他,務必把他給我帶回王府!否則別怪本王‘唯你是問’?”

    王承恩聽出胡子睿的語氣很重,不敢怠慢,小心翼翼地道:“主人,你要找的是什麽人,大明兩京十三省,小的到那裏去找呢?”

    胡子睿正色道:“此人姓宋名應星,字長庚,江西省南昌府順新縣人,此人年紀約在四十歲左右,身份是舉人。“

    王承恩連忙點頭應允,胡子睿沉思了片刻,見王承恩遲遲沒有動作,帶點疑惑的問道:“怎麽,還有問題?”

    ”王爺,卑職隻是有點不明白,翰林院的王學士、國子監的張博士等幾個人自從知道你被立為皇位侯選人之後,幾次三番登門拜訪,言談中頗有投靠之意,您對他們敷衍了事,根本無意招攬他們。“

    王承恩疑惑的問道:“這個宋應星現在還不官,按大明製度來說,既使戶部給他授官,多半也隻是教諭一類的未入流教職人員,你卻讓我務必找個辦事精細的人去請他,‘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求他來,說起來王學士可是翰林院的老爺,論學識、論資曆難道還比不過一個舉人,王爺這樣做會不會有些‘本末倒置’了。“

    原來國子監這個機構自從隋唐開始設立以來,一直是古代國家最高的教育學府,這個博士是國子監的一種官員名稱,全稱是國子監博士,並不能等同於現代的博士學曆;翰林院由唐玄宗初創,在宋朝時與科舉接軌後,地位就越來越高,對於出身貧賤的讀書人而言,參加科舉考試,從秀才--舉人--進士--入選翰林院,象征著從金字塔的底部一步步地接近大明帝國的權力中央。經曆了這場“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政冶精英們,從事的都是編寫史書、主持科舉考試、為皇帝講解經史這樣的美差,最重要的是,翰林院是培養閣老們的溫床,明朝從翰林院出身的閣老“不勝枚舉”,像萬曆年間的名相張居正就是他們中的一個。

    胡子睿承認王承恩的話頗有幾份道理,明代的科舉文人之中存在一個鄙視鏈條,壯元、榜眼、探花這種一甲、賜進士及弟的瞧不起二甲、三甲的庶吉士,同樣的進士們也“不約而同”地瞧不起舉人出身的官員,認為這些人沒有真才實學,一味隻會繳寵。

    雖然胡子睿也知道,翰林院的王學士、國子監的張博士這幾個確實想投靠自己,可是胡子睿從他們的言談舉止中,觀察到他們並不是做實務的人,這幫子所謂的清流,其實也是些“大言不慚”之輩,如何能與宋應星這樣的巨匠相比。

    至於自己這樣做,會被朝堂中的清流們非議啊?”為了宋應星,胡子睿也認了,”做大事者不拘小節麽!“,宋應星可不是一般人啊,他可是寫出《天工開物》這本巨著的牛人啊,這本巨著一經麵世,就在當時的明朝引起了哄動,一版再版,一時間”洛陽紙貴“啊!

    可惜的是正值明清鼎革之際問世的此書生不逢時,宋應星麵對滿清酋長的招攬,寧肯回鄉養老過清貧的生活,也不願意與之“同流合汙”,再加之《天工開物》中處處流露出反滿之意,滿清的禦用文人們在編寫《四庫全書》時,克意壓製此書,而導致此書竟然在中國失傳,此書後來流傳到日韓,乃至歐洲一帶,引起了巨大哄動,被譽為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

    一直到民國之時,中國人才發現《天工開物》這本明人撰寫的書,原來被翻譯成日語、韓語、德語、法語,而中國國內因為滿清的文字獄竟然找不到原本,還要通過中國人翻譯外文的方式才能看到;更惡劣的是,《天工開物》的遭遇並不是孤例,畢懋康曾經在崇禎朝,就創造出可以不避風雨的燧發槍,畢懋康寫了一本叫做《軍器圖說》的書,將燧發槍的製造方法記錄下來,隻因為《軍器圖說》書中有“夷虜所畏於中國”這種字句,就被滿清酋長們禁了一百多年,像《天工開物》、《軍器圖說》這樣,滿清酋長們限製中國科學、兵器發展的事例“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胡子睿知道歸知道,總不能跟王承恩說我來自四百多年後的未來吧,胡子睿想到這裏,正聲道:“王公公,你好大的膽氣,本王想用誰就用誰,就是本王的權利!”

    王承恩見胡子睿發飆,仔細想想王爺的話也有道理,於是不敢再多申辯,行了禮就準備退下。這時,李春匆匆忙忙地走了進來,兩人擦肩而過。李春見了胡子睿連忙行禮,胡子睿道:“李教頭,你今天來找本王有何要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