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來來去去(求收藏)

字數:3284   加入書籤

A+A-


    從唐代開始,隨著雕版印刷技術不斷普及和完善,朝廷開始製作曆書,同時禁止民間擅自製作,由於曆書被皇氏壟斷,因此民間又把曆書叫做皇曆。曆書一經問世,就相當受歡迎,剛印刷好的曆書往往剛上市就被搶購一空。

    胡子睿不禁想到前世時,從搶手機到搶房子,好的東西往往不愁銷路,看來在這一點確實是古今同理,要不怎麽說,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呢!

    在封建社會,一本曆書往往研用幾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所以曆書從製定開始,都有一套完整的流程,而且曆經千辛萬苦製定出來,還要經過朝堂上一致通過才能頒布。

    大明王朝開國後,明確規定,在每本曆書上必須有欽天監蓋的印,違者會被處以斬首的極刑,如果有知情者告發私刷曆書,告密者可以獲得朝廷頒發的重賞。

    就拿人人家裏都有的老黃曆來說吧,這就是徐光啟主持編製的,因為這本曆書編好後正值明清鼎革後,所以就沒有頒布下去,後來被滿清酋長們“改頭換麵”後一直沿用到現在,已經有將近四百年的曆史了。滿清酋長們一貫喜歡把明朝的東西改個名字,就當成自己做出來的,類似醜事還多得很,關於《崇禎曆書》的事,以後的篇章還會涉及,這裏暫時不再展開。

    薩爾滸之戰失敗後,徐光啟就多次給萬曆皇帝上奏章,要求編練新軍。在前世的崇禎皇帝執政時,皇太極率軍圍困京城,徐光啟當時就在京城,他力主使用紅夷大炮守城,並且向崇禎皇帝獻上攻守之策。所以說徐光啟是一個學貫中西的人才,更難得的是他對大明王朝的忠貞愛國之情。

    胡子睿點了點頭,示意讓宋應星接著說下去。

    宋應星道:”小的曾經看過徐子先編寫的《農政全書》,深感此人乃是當世大才,所以向王爺推薦。“

    胡子睿在腦海裏推算了一下,這徐光啟因為與魏忠賢不合,於是辭官在家,正好是個難得的機會,他點頭道:”既然是宋先生推薦的人,我王準了,不知宋先生與他是否有聯係呢?“

    宋應星露出點不好意思的表情道:”這位徐子先乃是小的先輩,小的也是通過舒老先生才讀到《農政全書》。“

    胡子睿道:”你說的這位舒老先生,可是主持白鹿洞書院的那位舒曰敬老先生麽?“

    宋應星道:”起稟王爺,小的說的正是舒老先生。“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廬山,與湖南的嶽麓書院等齊名,自宋朝朱熹重建校規宗旨後,名氣在全國範圍內都提升了不少。

    胡子睿道:”久仰此人德高望重,沒想到宋先生與他也有交往啊。“

    宋應星道:”小的這就準備修書一封,給徐光啟先生。“

    胡子睿道:”那就有勞徐先生了,你的信寫好後,本王命府裏的人送到江西去。“

    稍頓胡子睿又道:“不知宋先生推薦的第二位人才是誰?”

    宋應星笑道:“這位是徽州人士,姓畢名懋康,字孟侯,徽州上路人!”

    畢懋康不就是那位研製出燧發槍的軍火專家麽,胡子睿一直很鬱悶,自己穿越過來沒有金手指,不像別人穿越帶倉庫、帶軍火,還有帶軍艦的,這下好了,有了畢懋康,自己就不愁沒有燧發槍用了。

    胡子睿笑道:“徽州是個好地方啊,‘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

    宋應星被胡子睿逗樂了,笑道:“王爺說的歌謠,意思是徽州人從小就經商吧,其實除了徽州的商人,徽州最有名的是乃是歙硯、徽墨!“

    胡子睿笑道:“宋先生說的不錯,歙硯、徽墨作工講究,技藝精湛,在全國都頗負盛名。”

    宋應星點頭道:“王爺確實見識淵博,這位畢懋康,生在徽州,整日裏與歙硯、徽墨作伴,倒也沾染了不少靈氣呢!”

    胡子睿頗感興趣的道:“宋先生請詳細說說。”

    宋應星道:“畢懋康少時即善於畫山水,當時的許少傅頗為欣賞他,預言他以後能有一番作為,果然不出許少傅的預料,畢懋康在萬曆二十六年考中進士,一路升遷至陝西巡撫,當時陝西的天氣不好,遭了旱災,畢懋康一上任就開倉放糧、設置粥廠,救活了無數災民。”

    胡子睿點評道:“這畢懋康倒是個難得的好官。”

    “王爺說的是,然而,魏閹當政後大肆排斥異已,畢懋康奮而辭官而去。”宋應星繼道:“他辭官後,我曾經拜訪過他,他給我看過一技自製的自發火槍,王爺既然有重視火器的想法,此人可有一番作為。”

    胡子睿“擲地有聲”道:“好啊!宋先生給我推薦的兩個人,我都很滿意,以後宋先生想起什麽人才,務必向本王舉薦,本王一定重重有賞。”

    胡子睿又和宋應星聊了許久,才“依依不舍”地各自散去。

    宋應星第二天便給徐光啟、畢懋康各寫了一封信,胡子睿看了後,命人分頭出發去上海、安徽送信兼找人,去發之前胡子睿再三叮囑信要送到徐光啟、畢懋康手裏,對二人要客氣一些,要把王爺對他們的誠意帶到。

    宋應星得了王府長史的差事,胡子睿又賞了他一座大宅,作為宋應星在京城的住所,還賞賜了他很多金銀財寶。宋應星家中還有老母,他生怕家人擔心,便寫了封信給仆人代回江西給哥哥宋應升,讓他放心自己在京城過得很好。

    第二天上午,胡子睿準備抽個時間把王府的家底盤一下,看到底有多少銀兩可供自己支配,就在他查閱賬本,準備盤賬的時侯,李春求見,胡子睿連忙讓他進來。

    李春此次是和李平兒、呼延桂一起來的,原來呼延桂回宣府鎮,召集了十餘個以前在邊軍中的兄弟,讓他們就在當地等侯,沒有一起回了王府。

    胡子睿笑道:”呼延教頭,此行辛苦了。“

    呼延桂“開門見山”地道:“王爺,我和李教頭,此行是來和你辭行的。”

    胡子睿望向李春道:“你們倆人要走麽,怎麽這麽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