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春秋大義(求推薦)
字數:2837 加入書籤
賣出官府的火藥,換回民間的火藥,這樣來回一搗手,京營的各級官員又可以拿回扣,看似從太監、勳貴、到京營將領們層層得利,實際上苦的還是基層的官兵。
想像一下,戰事一旦打響,麵對武裝了鐵騎、硬弓、雙層甲的凶惡滿清敵人,明軍卻是缺盔少甲,炮彈隻翻了幾個筋頭,火銃都是放不響的擺設,如此鮮明的反差之下,又豈能不敗!因此,明軍之所以手上拿著先進的火銃,還打不贏建虜手上落後的弓箭,實際上有著種種深層次的原因。
孫承宗遠在遼東主事,袁可立明日之後恐怕也要遠赴登萊去當巡撫了,自己短時間內還是隻能“自力更生、艱苦創業“了;胡子睿知道自己能在權力的鬥爭中獲勝,自將會進一步擴大在朝野中的人望,現在在旁邊觀望的一些人也會投向自己的陣營,所以明天的朝會,自己會和閹黨有一場“針鋒相對”的交手。
次日上午,胡子睿早早起來,穿上上朝的皮弁服,戴上外覆烏紗的九縫皮弁,穿上大紅色的“袞龍袍”。揮手告別李平兒、宋應星等人,和袁可立踏上去朝會的路。
胡子睿在心中暗暗地發誓:“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為了兩京十三省的億兆子民,為了讓嘉定三屠、揚州十日這樣的慘劇不再發生,為了吳赤溟、紀曉嵐以及千千萬萬慘死在建虜刀下的亡魂,今天,這場大朝會上的權力鬥爭,我一定要贏!“
天剛剛破曉,胡子睿、袁可立便來到了午門準備從這裏入朝,午門由五道門,中間的是隻有皇帝才能出入的禦道,禦道的管理非常嚴格,除了皇帝本人外,隻有兩種情況可以例外:第一種是當皇帝大婚時,皇後本人可以坐喜轎走禦道;第二種是狀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試結果後可以走禦道;禦道左、右兩側的門,是供當值的大漢將軍,錦衣力士等護衛、儀仗人員出入的,兩邊各有一道掖門,供文,武百官出入,這就是所謂午門的“明三暗五。“
午門正中有門樓一座,因建築本身有如鳳凰展翅,故又有五鳳樓之稱,樓上的內監敲罷三通鼓,便把禦道旁邊的兩道門打開,讓當值的大漢將軍,錦衣力士等護衛、儀仗人員進入。
鳴鍾之後,已經排列整齊的官員們由掖門進入。在金水橋南排好隊伍。
胡子睿、袁可立到的時侯,官員們已經在排隊了。今天是大朝會,皇帝上朝的全套儀仗都設了,六部、督察院、翰林院、各省督撫、皇親國戚紛紛到來,文官們站在左邊、武官們站在右邊,相對而立,官員們見到胡子睿來上朝紛紛行禮,胡子睿也笑著一一還禮。
這裏看到不少的熟人,如英國公張惟賢、田爾耕、崔呈秀等等。眾人一致推舉胡子睿排在左邊隊伍的最前麵,胡子睿讓了一番,也就坦然受了。袁可立當過帝師,又曾經在天啟二年當過廷試讀卷官,那年中進士的名人不少,這裏試舉兩個名氣最兩個人,一個是黃道周,另一個是盧象升,可謂“門生滿天下”,這時也有不少人跟他打招呼。
天啟皇帝頭戴烏紗翼善冠,穿黃色龍紋雲肩通袖膝襴袍,在內監們的簇擁下慢慢地走向禦座坐定。內監們一個個捧金爐,點上了龍涎香,此種香的香氣四溢,酷似麝香,幽雅尤有過之;禦座設在奉天殿正中間,稱之為金台。
以魏忠賢為首的內監在金台西側站著,天啟皇帝進入金台後,問魏忠賢道:“今日是大朝會,文、武大臣都到齊了麽。”
魏忠賢恭恭敬敬地道:“六部、督察院、翰林院、各省督撫都到齊了,分成左、右兩班都在靜侯著呢!“
天啟皇帝續道:”由檢及袁老先生都到了麽?“
魏忠賢媚笑道:”啟稟皇上,信王爺站在文班之首呢,袁老先生也在文班裏。“
天啟皇帝笑道:”讓由檢站上來,朕好些日子沒看到他了,好好瞧瞧!“
一陣有如天籟的樂器之聲響起,司禮太監揮著用黃絲編織而成,鞭梢塗蠟的鞭子打了三下,提示皇上已經到了,讓大家保持安靜,鴻臚寺(明代主持朝會、外交的部門,鴻臚寺卿為九卿之一)高聲唱道:“排班!”
此時以胡子睿為首的左右兩道進入禦道,胡子睿站著金台之下的東側,在他下麵站立著的幾位內閣官員,田爾耕為錦衣衛堂上官,站在魏忠賢的下方,金台欄杆旁站著大漢將軍,文武百官分兩列站立,手持笏板站得直直的,此時眾人在胡子睿的帶領下一起向天啟皇帝行禮。,天啟皇帝緩緩道:“眾卿平身!”,眾人回道:“謝皇上!“
魏忠賢穿著繡蟒的朝服,戴著八梁冠,用太監特有的尖利嗓門,大聲道:“有事啟奏!”
胡子睿忙道:“臣有本奏!”
天啟皇帝見胡子睿一點客氣不講地來了個“單刀直入”,臉上帶點好奇的麵色道:“信王有何事要奏?”
“微臣聞昔日周武王以薑太公為師,諸侯歸心,一戰滅掉商朝,建立周朝八百年天下,齊恒公任用管仲為相,齊國由此大冶,一躍而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可見師臣者帝,賓臣者霸,乃是春秋大義,古今都通行的道理啊!”
胡子睿出列,”慷慨激昂“地說道:“微臣知道陛下自登基以來,日夜盼望得到天下的賢才,心情急迫得常常‘寢食不安’,因此微臣推薦袁節寰公出任登萊巡撫,此人可為陛下的輔佐大臣,當此國家多事之際,為陛下‘排憂解難’。“
英國公張惟賢為人正派,一向瞧不起閹黨的所作所為,又曾經和袁可立打過多年交道,了解他是個能臣,此時也站出來大聲附和道:”微臣附議,袁節寰公乃是四朝元老,又曾經給陛下當給師傅,是我大明朝的一根擎天之柱,現在國家正是用人之跡,請陛下批準信王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