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禦六師遠臨塞下(求推薦)
字數:2517 加入書籤
也先大軍將九邊重鎮之一的大同團團圍困,大同的求援文書傳到京城後,年輕的英宗皇帝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毅然決定禦駕親征解救大同之圍。當時兵部尚書鄺埜和侍郎於謙都曾經向英宗皇帝進言“天子乃萬金之軀,不宜率六師輕出”;吏部尚書王直也力諫“國家備邊最為謹嚴。謀臣猛將,堅甲利兵,隨處充滿,且耕且守,是以久安。今敵肆猖獗,違天悖理,陛下但宜固封疆,申號令,堅壁清野,蓄銳以待之,可圖必勝。不必親禦六師,遠臨塞下。況秋署未退,旱氣未回,青草不豐,水泉猶塞,士馬之用未充。兵凶戰危,臣等以為不可。”
英宗皇帝任命王振為主帥,王振不過是個宦官,那裏懂什麽軍國之事,他匆匆忙忙地沒有作好準備工作,就帶著大軍出發了。當時京營由班軍和在京衛所操練官軍等組成。當時仍沿襲宣宗皇帝舊製,調河南、山東、大寧都司、中都留守司、直隸淮陽等衛及宣府軍士至京備操,令每歲輸班往來。原額春秋兩班,官軍一十六萬員名,令外衛輪班官軍京操者,前班三月還,八月到,後班八月還,次年三月到,河南、山東、北直隸強壯官軍,皆隸前班,當時在京的班軍如果滿額,應有八萬人……
正統十四年時五軍都督府並錦衣等衛官旗軍人等三百二十五萬八千一百七十三員名,實有一百六十二萬四千五百九員名,事故一百六十三萬三千六百六十四員名;五軍都督府所屬京衛一直到萬曆年間,一直保留三十九衛的規模,每衛六千六百人,再扣除幾個役作軍衛,加上錦衣衛合計約有三十萬左右。
在一個月前,英宗皇帝詔命太保成國公朱勇選京營四萬五千人。令平鄉伯陳懷、駟馬都尉井源、都督耿義、毛福壽、高禮,太監林富率三萬往大同,都督王貴、吳克勤率一萬五千往宣府以備虜。在派出成國公朱勇等人的援兵不足一個月後,英宗皇帝帶領二十多萬大軍出征了,由於出征時間倉促,糧草都沒有準備好。
此次出征,英宗皇帝除了留下反對出征的兵部待郎於謙、吏部尚書王直外,太師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贏、駙馬都督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塤、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都察院右副都禦史鄧栗等人幾乎將整個內閣、勳貴都被英宗皇帝帶了出來;
然而,王振根本不懂軍國大事,卻仍然拒絕接受兵部尚書鄺埜的正確意見;他不是久經沙場的也先對手,一而三、再而三地延誤軍機,於是給了也先從容調集騎兵,包圍英宗皇帝禦駕親征機的機會,麵對“撲天蓋地”而來的蒙古鐵騎,英宗急忙派恭順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率兵斷後,他們雖然英勇作戰,然而“寡不敵眾”,慘遭覆滅。
王振遣成國公朱勇率五萬兵迎之,可惜他勇而無謀,冒入鷂兒嶺,胡寇於山兩翼邀阻夾攻,殺之殆盡,也先遂乘勝至土木堡(今懷來縣)。次日巳時,合圍大營,親征大軍堅守而不敢行,八月十五日正午,人馬一二日不飲水,渴極,掘井至二丈,深無泉。寇見不行,退圍。
王振傳令台營南行就水,行未三四裏,寇複圍,四麵擊之,並大呼“放下兵器者不殺”,大軍至此“土崩瓦解”二十餘萬人中傷者居半,死者達三分之一,太師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贏、駙馬都督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塤、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都察院右副都禦史鄧栗等人俱死在亂軍之中;胡人得騾、馬二十餘萬,衣甲、兵器盡為胡人所得,滿載而還,營中積迭如山。
英宗皇帝的駕前護衛將軍樊忠氣憤於數十萬大軍被王振葬送,高舉鐵錘上前喝道“王振就是你這奸宦,葬送我大明數十萬將士,汝的罪惡滔天,我今天就為天下誅殺你這個賊子!"英宗皇帝本人也於此役被俘虜,這就是明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變”;當時人評價道“自古胡人得中國之利未有盛於此舉者,胡人亦自謂出於望外,況乘輿(指英宗皇帝)為其所獲,其偶然哉?”
“土木堡之變”後,也先借口送英宗皇帝回京城,此時京師人心惶惶,朝堂眾臣們都不知該如何處置;正所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就在明朝麵臨生死存危的危難關頭,一位以一已之力拯救了整個大明的功臣站了出來,他就是於謙!
於謙出生於洪武三十一年(公元一千三百九十八年),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杭州府錢塘縣(今杭州市上城區)人;於謙的母親生他時,曾經作過一個怪夢,她夢見文天祥來到他家中,說你家人誠心供奉我,我就投胎在你身上吧,她連忙致謝,為了紀念這個怪夢,於謙的母親給兒子取名一個謙字,代表致謝之意。
於謙從小也以文天祥為榜樣,學習他的氣節;當時有個和尚看到他,驚奇地道”這個孩子以後是救時的丞相啊。“鄰裏看於謙天真可愛,於是出個對聯考核他”紅孩兒,騎黑馬遊街。”於謙對答曰“赤帝子,斬白蛇當道。”鄰裏們都不禁佩服於謙的機智。
永樂十九年(公元一千四百二十一年),於謙考取進士,從此踏上仕途;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陰謀叛亂,宣宗皇帝欽點於謙隨自己出征,並任命他為禦史;見到宣宗皇帝禦駕親征,朱高煦手下都不肯陪著他造反,朱高煦迫不得已之下,隻好向宣宗皇帝投降;宣宗皇帝派於謙出馬數落朱高煦的罪過,於謙“聲色俱厲”地譴責朱高煦,朱高煦被於謙罵得身體不停發抖,跪在地頭口稱自己罪該萬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