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工於趨利巧避患(第三更求訂閱)

字數:2615   加入書籤

A+A-


    張鳳翼的方案被否,辦公地點又被遷移到寧遠,心中不快,私下與語人曰:“樞輔(孫承宗)欲以寧前荒塞居我,是殺我也。國家即棄遼左,猶不失全盛,如大寧、河套,棄之何害?今舉世不欲複遼,彼一人獨欲複耶?“。張鳳翼遂與其鄉人潘雲翼、萬有孚等人極力收集馬世龍貪汙的證據,以他入手來撼動孫承宗。

    萬有孚本是待郎萬有德的兒子,當初為為廣寧理餉同知,廣寧城失陷後逃歸山海關,王象乾任命他為廣寧道僉事,專們處理與西部撫事,他為官貪婪,為自己撈了很多好處,被薊州巡撫嶽和聲所彈劾,罷官而去;張鳳翼心裏更加懷疑這是馬世龍與袁崇煥的構陷,於是一起阻撓孫承宗的出關計劃。孫承宗不悅,張鳳翼又遇丁憂,遂去職。孫承宗複上疏為馬世龍等人辨解,詆毀張鳳翼”才鄙而怯,識暗而狡,工於趨利,巧於避患“。接到孫承宗的上疏後,廷議以為張鳳翼既已歸去不複追問。

    張鳳翼既然以丁憂辭去遼東巡撫之職,喻安性代替了他。廷臣們向天啟皇帝進言薊遼總督一職不可裁剪,可以命吳用先任薊、遼都督,代替王象乾;吳用先到任後上疏說:“臣抵任十日,即閱曆薊、昌各路,星馳山海關,至寧遠。以臣所睹記,非獨關外之難,關內亦難也。關內三協,以選將練兵為要義,以修牆築台為急務;以撫剿相需、戰守互用為決策;以崇簡守約、惜軍愛民為官方。“

    當初,廣寧之戰失敗,方震孺、遊士任、李達、明時舉等人被彈劾、貶謫之時,孫承宗在兵部時也曾經參與這件事,後來孫承宗皆為他們求情,又稱頌楊鎬、熊廷弼、王化貞之功勞,請求天啟皇帝免除他們的死刑,遣送他們去邊境戍守望,朝端嘩然。給事中顧其仁、許譽卿,禦史袁化中交章論駁,天啟皇帝皆將這些奏章留中不以理會。

    當時,王體乾、宋晉、魏忠賢等十二名閹人因為有功勞,天啟皇帝命所蔭錦衣官皆予世襲。時任兵部尚書的董漢儒據祖製力爭,天啟皇帝不從;給事中程注、禦史汪泗論等人也上疏諫之,給事中朱大典、周之綱,禦史宋師襄、胡良機也特地繼續上疏諫之,天啟皇帝才沒有堅持已見,董漢儒旋以母喪歸去,天啟皇帝進封董漢儒為太子太保,蔭一子為錦衣衛百戶。

    此時趙彥因為有平定白蓮教妖人的功勞,代替董漢儒了任兵部尚書,趙彥是延安府膚施縣(今延安市)人,萬曆十一年(公元一千五百八十三年)考中進士,後來累積功勞升遷為山西左布政使;光宗嗣位,趙彥以右僉都禦史巡撫山東。

    遼陽失陷於建虜之手後,趙彥請求增兵戍守諸島,特設大將登州,登、萊設鎮,自趙彥此議開始。天啟二年,廣寧複失。趙彥以山東省處於南北咽喉之地,列上八事,天啟皇帝對於趙彥的意見非常重視。

    萬曆年間,薊州人王森得妖狐異香,倡白蓮教,自稱聞香教主。其徒有大小傳頭及會主諸號,蔓延畿輔、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各省。王森居灤州石佛莊,徒黨輸金錢稱朝貢,飛竹籌報機事,一日數百裏。

    萬曆二十三年(公元一千五百九十五年),有司捕捉王森,論罪當死,王森用賂賄得以釋放;王森遂入京師,結外戚、中官,大肆傳播教義;後來,王森徒弟李國用叛立出教,用符咒召鬼。兩教於是相互仇視,邪教本質於是盡皆敗露;

    萬曆四十二年(公元一千六百一十四年),王森複為有司所捕,過了五年,斃於獄中;王森之子王好賢及钜野人徐鴻儒、武邑人於弘誌繼承王森的衣缽,繼續傳播白蓮教,徒黨益眾;王好賢見建虜舉起,明軍連敗,遼東盡失,於是勾結四方奸民,思得逞之誌,與徐鴻儒等人約定明年中秋一並起兵謀反。不料奸謀泄露,徐鴻儒遂先行造反,自號中興福烈帝,稱大成興勝元年,用紅巾為識。五月戊申陷鄆城,不久又陷鄒、滕、嶧,流賊人數增至數萬。

    內地承平日久,郡、縣無守備,山東故不置重兵;趙彥任命都司楊國棟、廖棟,而下檄文給所部練民兵,增諸要地守卒;趙彥向天啟皇帝請求調遣留京操班軍及廣東援遼軍,以備征調;趙彥推薦起用曾經任過大同總兵官楊肇基為山東總兵官,討伐流賊;流賊乘楊肇基未至,襲兗州,為滋陽知縣楊炳所卻。

    楊國棟、廖棟等擊敗流賊,克複鄆城。徐鴻儒遣別部兵馬犯钜野,知縣趙延慶固守,流賊攻擊不下,楊國棟出兵救援,擊敗侵境之賊,又敗犯兗州流賊;楊國棟遂偕廖棟等兵馬合攻鄒縣。不料戰事不順,兵馬潰敗,遊擊張榜戰死,流賊遂圍曲阜、郯城。不久敗退而去,官軍遂收複嶧縣。

    趙彥視師兗州,甫出城,遇賊萬餘,趙彥忙入城,命楊肇基迎戰,又令楊國棟、廖棟分兵夾擊,大敗流賊於橫河;當時,流賊精銳聚集於鄒、滕中道,彥欲攻鄒、滕。副使徐從治曰“攻鄒、滕難下,不如搗其中堅,兩城可圖也。”

    趙彥乃與楊肇基令遊兵將流賊精銳留在鄒城,而趙彥自統大軍擊賊精銳於黃陰、紀王城,大敗流賊,遂後才被鄒城團團包圍;經曆大小數十戰,鄒城仍未攻下,趙彥令天津僉事來斯行及楊國棟等乘間複滕縣。楊國棟又大破流賊於沙河,至此鄒城孤立無援。

    趙彥築長圍以攻鄒城,徐鴻儒抗守三月,城中食盡,賊黨盡出降;徐鴻儒單騎逃走,被楊肇基擒獲,撫其眾四萬七千餘人;趙彥這才向天啟皇帝上報功績,告廟獻俘,天啟皇帝磔徐鴻儒於市。徐鴻儒縱橫山東二十年,徒黨不下二百萬,至是始伏誅。

    於弘誌亦於是年六月間據武邑白家屯,將取景州應鴻儒。天津僉事來斯行方援山東,還軍討於弘誌;於弘誌突圍逃走,為諸生葉廷珍所獲,凡舉事七日而滅,王好賢亦捕得伏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