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情不自禁祭知已(求推薦)
字數:2594 加入書籤
袁崇煥肅立仰望著“層層疊疊“堆積如山的牌位,他們是杜鬆、劉鋌、馬林、熊廷弼、袁應泰、童仲揆、陳策、戚金;是張銓、何廷魁、劉渠、祁秉忠、羅一貫、高邦佐等人;還有殞於柳河之役的魯之甲、李承先、錢應科、馬吉、周守禎以及剛剛在寧遠之戰中殞命的通判金啟倧等人。
這些人中像杜鬆、劉鋌、馬林、袁應泰等人,袁崇煥就從來沒有見過麵,隻聽聞他們的事跡;熊廷弼情況比較特殊,雖然是前輩,但他跟袁崇煥是亦師亦友的關係,當年,熊廷弼授首九邊之日,袁崇煥還曾經寫詩祭奠給他;魯之甲、李承先、金啟倧則是和袁崇煥一起生活、戰鬥過的戰友、兄弟;就在袁崇煥緬懷眾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的時侯,他意外地聽到門外喧嘩聲,以及有人開門的聲音,袁崇煥靈機一動,躺藏起來,看看到底是誰在這個”普天同慶“的時侯闖了進來。
隻見一個人一身酒氣、滿臉通紅的走了進來,袁崇煥仔細一看原來是趙率敬,他不和滿桂等人一起喝酒,跑到這裏來幹什麽,趙率教喃喃自語道:”還說袁大人在這裏,騙子,我沒喝醉!“袁崇煥在心中不禁猜度趙率敬此來的用意。說時遲,那時快,隻見趙率敬來到袁應泰的牌位麵前,“推金山、倒玉柱”般跪了下來,趙率敬手裏拿著一壺酒,他將酒灑到地上,痛苦流涕的道:“叔祖(趙夢麟)袁經略,我來看您了!”
袁崇煥沒有出來,繼續在旁邊看著,原來當年趙率敬曾經隨著趙夢麟一起參加過薩爾滸之戰,當日,趙夢麟曾力勸杜鬆不要孤軍深入,然而杜鬆剛愎自用,這才導致兵敗;當時,趙夢麟自願拚死抵抗建虜,最後英勇殉國,趙率敬因此才得以逃生;後來,袁應泰沒有計究他的過往,任命趙率敬為中軍官,然而逃跑這個壞習慣好象會傳染,當年,遼陽戰役之時,趙率敬又拋下袁應泰跑路了。
趙率敬平日裏在眾人麵前一本正經,一副“凜然不可侵犯”的樣子,此時卻像個孩子一樣大發悲聲道:“叔祖、袁經略你們在天有靈看看,這次我沒有再跑了,我們打跑了建虜,我們贏了!為你們報仇了啊!”袁崇煥看到這裏,明白他是來祭祀趙夢麟、袁應泰等人,眼睛也濕潤了,他走了出來。
趙率敬見到袁崇煥驚得滿麵通紅,喃喃道:“袁大人,剛才我說的話,你都聽到了?你不會瞧不起我吧?我知道,他們常常在背後說我是逃兵,要您提防我,可我真的已經改了啊!我不再作逃兵了,我要跟你們一樣,殺建虜為叔祖、袁經略報仇!”
袁崇煥此時也熱淚盈眶,他輕撫趙率敬的背道:“希龍兄(趙率敬的字),往者已矣,古人有言:‘彼且為我死,故我得與之俱生。’誰也不是天生的勇士,過去事情的就讓它過去吧,在我心中你一直是英雄!“趙率教像個孩子一般痛苦流涕,將壓抑在心中的種種後悔、遺憾之情統統發泄了出來;袁崇煥”觸景生情“,想起熊廷弼忠貞為國,卻落得個傳首九邊的悲慘下場、魯之甲等人慘死在柳河岸邊也熱淚盈眶,兩人互訴衷腸,經此事後,越發親密。
不久,高第審時度勢地給天啟皇帝上了一道奏章,讓他吃了一顆“定心丸”!同時,覺華島失陷的事情,亦趨著皇上高興的事情提一提:“奴賊攻寧遠,炮斃一大頭目,用紅布包裹,眾賊抬去,放聲大哭。分兵一枝攻覺華島,焚掠糧貨。二十八日,總兵滿桂開南門追剿去訖。”
天啟皇帝果然沉浸在狂喜之中,沒有聽出高第的言外之意,詔曰:“虜遭屢挫,打死頭目,此七八年來所絕無,深足為封疆吐氣。關門既已無虞,宜亟發重兵,相機追剿,以收全勝。所獲功次,一體優敘。”
前文已述及,建虜早在二十六日已撤兵,直到二十八日,滿桂才出兵追剿,建虜早就跑著蹤跡全無了,也隻能虛應故事一番,不過,建虜既然已退兵而去,現在該是朝臣們查明此次戰爭的得失,獎功罰過之時。
天啟六年二月初三(丙子日)兵科都給事中羅尚忠言:“虜眾五六萬人攻圍寧遠,關門援兵並無一至。豈畫地分守,不須被纓?抑兵將驕橫,勿聽節製?據小塘報雲:關內道臣劉詔、鎮臣楊麒,要共統兵二千出關應援;未幾,經略將道臣發出兵馬撤回矣。其固守寧(遠)城者,門以東則滿桂,西則左輔,門以南則祖大壽,北則朱梅,均當與道臣袁崇煥並行申獎。寧城之功以不救,而愈彰關門將領之罪;以催救不救,而滋甚矣。”
天啟皇帝趨著羅尚忠提出的話題,借這個機會,秀一把自己的“神機妙算”:“關門兵少,故恇怯不進,前已料之。見在兵數,必不能隱,俟經臣奏至,再核功罪。”
此時,圍繞著遼東的兵力到底有多少,此時在朝堂之中又起了一場風波;先是,奴酋突犯之時,遼東經略高第上疏奏:“遼東兵馬不敷,請從九邊重鎮調兵應援。”天啟皇帝下詔詰責之。兵部覆稱:“關外各兵不過三萬,關內又止二萬八千,而糧餉未聞報減。宜聽經臣從實核奏後,以關餉詘乏複。”天啟皇帝複下旨:“前減汰兵餉,以八月初一日為始。是時報額兵十一萬七千,今見在止五萬八千,實少一半,其餉安在?便著巡按禦史從公,將五年分逐月查算。”
言者益以為此乃孫承宗罪。孫承宗告戶部曰:“高第初蒞關時,嚐給十一萬七千人餉,今但給五萬人餉足矣。”
高第也不是真傻,他在心裏一衡量,如果隻按五萬人發餉,沒領到餉的士兵不找他算賬才怪,於是高第乃複上疏言:”關內兵三萬五千五百餘員名,關外兵九萬九千五十餘員名,關內外兵數原不止五萬八千,營伍眾多,每月皆有逃亡事故。應補未補者,數目參差不齊,仍候道、鎮詳細查明核實,再奏報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