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疑義

字數:5556   加入書籤

A+A-


    陳惇當即道:“老爺,草民對刑名也有些興趣,願乞一觀。”

    曹正隻以為他是對這案子有興趣,而不是對“刑名”有興趣,他將報告遞給了陳惇。陳惇接過來也是細細看了,不由得眉頭皺了起來。

    “怎麽了?”曹正抿了一口茶,問道。

    “草民也不太懂,”陳惇道:“隻是覺得這上麵說,肚內有水,肚腹微脹如此種種,不能確定係生前溺水,還是死後拋屍。”

    仵作草具的驗屍報告用詞含糊,“肚內有水,肚腹微脹”,隻要是河裏麵撈出來的屍體,差不多都具有這個特征。

    “哦,”曹正不緊不慢道:“這已是覆驗,初檢的時候,郭仵作也說不能確定係生前溺水,還是死後拋屍,檢查了第二遍,想來是找到了證據,可以證明是失足墜水而死。”

    陳惇就道:“若是生前溺水,也要分是自殺,還是被人推進水裏的,為何仵作十分確信,就是自己失足墜水,為什麽不可能是被人推進水了的呢?”

    但凡溺水身亡的,一般比較好確定究竟是生前溺水還是死後被拋入水中,但是卻極難確定究竟是自殺還是被人推落到了水裏,因為這兩種死法是相同的,有三個特征:一是雙手握成拳頭,第二是手腳爪縫,或腳著鞋則鞋內各有泥沙;第三就是口鼻內有水沫及些微淡色血汙。

    這三條,陳惇當時看到屍體的時候,沒有一條印證的——為什麽仵作就敢說這是失足墜水?

    曹正一怔,道:“因為金珠在她的體內,若是有人害她死,則金珠必然會被取走。”

    “也有可能她不願金珠被人強奪,吞下了珍珠跳進了河裏,”陳惇道:“或者殺人凶手根本不知道她有金珠,背後推她入水,是因為別的私怨。但無論如何,仵作不該如此確定沒有人害她。”

    曹正連連點頭,“你說的很對。”

    “大老爺,”陳惇就道:“草民冒昧,想看看郭仵作出具的初檢報告。”

    在拿到了初檢勘驗報告的時候,陳惇微微眯起了眼睛。他發現郭仵作出具的第一份報告,一點問題都沒有,不僅詳細記敘了屍體的泡脹情況,眼開、口合,甚至發髻、腳底全都有清楚地查看過,他確定地寫著“兩手不合,腳罅縫無浮沙”,而且他說了很重要的一句話,“疑似入水之時,業已氣絕。”

    這是一份真正具有含金量的勘驗報告——人命案之中,初檢和覆驗不一樣,初檢一般不會下結論,一般有所懷疑,即說“疑似”,而覆驗給出的報告會更加具體,也更具有權威。但郭仵作恰好反了過來,初檢報告非常專業,已經勘驗出了疑點,並給出了在溺水前已經“氣絕”的結論,然而在提交的覆驗報告中,他卻一反前言,竟說是“失足墜水而死”。

    像曹知縣這樣不通刑名的官員,一般會相信覆驗給出的結論。陳惇知道一時半會不能對曹正提出疑點,否則一定會打草驚蛇,他便道:“凡溺於河池的屍體,檢驗時候,不應隻看屍體,而是要先訊問原報案人,看到屍體在水裏,是早是晚?看到時便隻在現在地方,或是從其它地方漂流而來的?如果是漂流而來,就要問是東南西北什麽方向?報案之人發現的時候就是一具屍體,還是說曾經救過,救上岸後才死的?是看到後立即報官,或是過了幾時報官的?”

    曹正瞪大了眼睛:“你是說,仵作初檢報告上,會有這些東西?”

    陳惇點頭道:“老爺,大理寺每年挑選大案要案,彰示全國,老爺應該看過大理寺並刑部的仵作給出的初檢、覆驗報告。”

    曹正聞言不由得一陣尷尬:“哦,是嗎……”

    大理寺每年複核刑獄,將全國關於各個類型的案子挑出幾件來,下發省府,以示重視刑名之意,也希望各地官員判決刑獄之時,能“審而又審,慎而又慎”。這個慣例起自洪武年間的一個著名的案子,即“江伯兒殺子案”。

    洪武二十七年九月,通政司得山東日照縣奏報,有一個名叫江伯兒的百姓,這個人的母親生了重病,請來的醫生都說無藥可救,但是這個人不甘心,就殺了自己三歲的兒子祭祀泰山,想要求得母親病愈――鄉人看到了,就將他扭送至官府,說他殺人。

    這個案子十分轟動,眾說紛紜。認為對的,說江伯兒乃是效仿郭巨埋兒,為母求壽。此等孝行,合當旌表,以聞天下。認為不對的,怒其滅絕倫理,連親兒子都能殺。

    太祖高皇帝看過之後,下發到六部探討,又是一陣激烈的辯論,最後以當時的禮部尚書任亨泰給出了斷語:“孝子對父母親的侍奉,是在日常家居的時候,要竭盡對父母的恭敬;在奉養衣食生活的時,要用高興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就要謹奉醫藥竭盡所能照料他們,如此方可稱為對父母盡到了子女的責任。像是割股療親和臥冰求鯉這樣的事情,並不是經常就有;割了大腿的肉不見父母病好,就割自己的肝,割了肝也不見好,就殺掉自己的兒子,有違天理還殺人害己的事情,沒有比這更甚的了。尤其是像江伯兒這樣的人,幾乎可以說是斷絕自己的宗祀,這才是最大的不孝。要好好戒諭他,如果他實在愚昧無知,那沒有辦法了,聽憑他所為去吧,但是像這樣的人,不能在旌表孝行之列。”

    任亨泰的斷語得到了皇帝的誇獎,隨後將這件案子彰示全國。從此以後,每年京畿提點刑獄的刑部、大理寺都會選出一些經典案例,通報全國。陳惇看過這個案子之後,尤為稱歎,這位洪武二十一年的狀元,也是中國首位以聖旨建狀元坊表彰的狀元,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隨即將洪武年間一直到嘉靖二十九年的所有大案集都細細看了一遍,大理寺下發的案子都很精彩,讓他看得津津有味。但是曹正這樣的隻醉心於遊山玩水的人,根本就沒有看過。

    陳惇當時看到了郭仵作明明查看過了水流深淺,也問過了報案之人,但這初檢報告上並沒有寫,這也不算他有意隱瞞,因為曹老爺以前根本不過問這些東西,但他這樣說出來,曹正就暗怒起來,認為郭仵作似乎有意敷衍。

    “老爺,”陳惇要的就是這個,他道:“等一會兒郭仵作要是來了,您可千萬不能說是草民說的。”

    他話還沒說完,郭仵作就過來了,陳惇隻好轉入曹正的繡像屏風後麵,果然聽得郭仵作道:“小人勘驗的結果,老爺是否有疑義?”

    “當然有——”曹正冷哼一聲,卻把剛才陳惇說的照貓畫虎說了一頓:“老郭啊,你就是這麽糊弄人的?”

    郭仵作一時嘴巴結巴,竟說不出一個字來。誰知道一向不問政事的知縣老爺這麽較真起來,偏偏他還說的沒錯,這的確該是仵作具結出來的東西。曹正見此就道:“此案事關沈府聲譽,本官不能不慎重,若你再敷衍塞責,本縣定不念舊情,將你笞責!下去吧!”

    “是,是,”郭仵作畏縮道:“老爺,小的一定重新勘驗,重新出具報告——還望大老爺將小人的初檢報告交給小人,小人那報告上有許多東西,還需要查看。”

    仵作的初檢報告的確非常重要,因為屍體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發生一係列的變化,所以仵作需要查看初檢報告,理所應當。

    曹正本來就要點頭了,卻被屏風後麵陳惇伸出的手拉住了官袍,他沉吟了一下,“沒有初檢報告,你就不會重寫了?本縣看你初檢報告上,也沒有訊問報案人啊。你現在帶著劉典吏他們,把報案人給我找到,給我仔細盤問!”

    郭仵作無可奈何地退下去了,曹正捋著胡子問從屏風後麵轉出來的陳惇道:“為什麽不讓我把那報告交給他?”

    陳惇找了個理由糊弄過去,但是又不得不提醒曹知縣:“大人,這初檢報告十分重要,不論誰問您討要,您都不能將這東西輕易交付。”

    他還要多說幾句,卻有一個朋友來拜訪曹正了,陳惇隻好告辭退出了縣衙。

    他和徐渭本來是說好,要去徐渭的青藤小築,但是中途他換了個方向,打聽到了郭仵作的家,然後靜靜蹲守在一旁。

    從日中到日落,陳惇也不著急,果然在酉時三刻的時候,等到了郭仵作回家,然而不過半刻鍾,有一個人來了郭仵作的門口,敲響了他家的大門。

    “誰啊,”郭汜的聲音仿佛有點緊張,見到了來人道:“是你?”

    “……去蒔花館,”這人低低道:“詳談。”

    郭汜皺著眉頭想了一陣,方才匆匆換了衣服跟著這人出門了,卻不知道身後還遠遠綴著一個人。

    陳惇認出了來找郭仵作的人,這個人還跟他說過話,他就是沈三。

    沈府的管事,來找郭仵作喝酒,陳惇可不認為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他不緊不慢地跟隨在兩人之後,跟著他們來到了山陰的蒔花館裏。

    蒔花館地方小,卻很雅致,而且裏麵有專門陪酒的女人,半掩半露地和青樓的女子也差不多了,一時之間讓陳惇差一點被撲鼻而來的脂粉味道嗆死。

    他眼看著沈三帶著郭仵作上了樓,而他卻被攔住了。一個年齡足以做陳惇奶奶的老女人搖著美人扇扭過來,在他肩膀上挑逗似的捅了幾下,足足刷了三寸厚白粉的臉湊過來,“這位小官人,您頭一次來吧,您要什麽就盡管吩咐著!看著真是麵嫩,哈哈哈哈……”

    “老鴇子,”陳惇著急要跟人,直接甩了五兩銀子上去:“借過,借過。”

    “你說誰老鴇子呢!”這老女人忽然橫眉豎目起來,一張血紅大口開開合合:“我呸!睜開你的狗眼看看,這可是清清白白的酒館!姑娘們喂你喝得可不是花酒!”

    陳惇舉袖遮擋,才沒被這老女人的唾沫噴在臉上。他這時候還著急跟人,便對湊過來的一群鶯鶯燕燕道:“是是是,小子無狀,說錯話了,各位姐姐們恕罪,我還有約,這十兩銀子,算是賠罪了。”

    他提腳要走,卻被齊齊攔下。那老女人冷哼一聲:“汙蔑我們姑娘清白,就十兩銀子帶過了?”

    陳惇知道她要大開口,便道:“你待如何呢?”

    “上一個敢叫你媽媽我老鴇子的人,”這老女人屁股一扭,反而笑道:“不是別人,正是那名滿天下、四海聞知的徐渭徐文長,他叫錯了我,便賠了我一幅字。你這小郎君,看樣子也是麵白身弱的讀書人,你若是能寫出比徐文長還要厲害的詩,我便饒了你!”

    “哦,”陳惇笑道:“原來文長在這裏寫過詩,我且要看一看,他寫了怎樣的好詩。”

    等看到徐渭的狂草,陳惇在心底哈哈大笑了一陣,徐渭寫的是“莫訝春光不屬儂,一香已足壓千紅。總令摘向韓娘袖,不作人間腦麝風”,這明明是他給自己畫的蘭花圖題的詞,如今卻用來糊弄了老鴇子,若是這老鴇子敢把這東西到處宣揚,一定會被人笑死。(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