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冊封‘長平王’

字數:5551   加入書籤

A+A-


    皇城!
    大明宮內,眾臣位列朝堂,鱗次櫛比地有序排列著。
    唐王端坐皇位之上,他俯視群臣,神情略有些凝重。
    原因為何?隻因他登朝宣布了一件事,那便是“太子歸來”的重要訊息。
    此消息一出,便是引起了軒然大波,可謂是震驚朝野上下,聞者之人,無不愕然驚歎。
    驚歎之下,更多的是質疑。
    太子墜入東海,距今已有十三載,一個“死亡”十三年的人,突然死而複生,又是活了過來,任誰也難以接受這個事情。
    對此,許多大臣們提出了質疑,其質疑緣由。無不是在質詢太子身份的真假?
    無奈之下,唐王隻得以“合血法”,來一場認親,如此這般才是打消了眾臣疑慮。
    (PS:合血認親法,無任何科學考察依據,僅此引用其名。)
    然則。此事不足為提,接下來的事情,得到了一眾大臣們的反對。
    朝堂上下,反駁的聲音占據上風,清一色的反對意見,也正是印證了唐王說的話。
    朝堂之上會是一場惡戰。
    到底是什麽事情讓整個朝堂大臣們爭得麵紅耳赤呢?若非廟宇神聖之地,不然的話,他們非得打起來不可。
    “陛下,立選李長生為太子,此事萬萬不可啊。”有人說道。
    是的,唐王所要做的事情便是立選長生為太子,恢複他的名譽。
    隻不過,結果也正是李牧塵料想的那般,李長生於朝堂之上毫無任何勢力,更無黨羽派係,根本沒有人站出來為他說話,反對的聲音倒是此起彼伏。
    唐王問道:“趙大人,從開始汝便極力反對?到底為何不能立長生為太子?”
    “回陛下,太子之選,事關國家社稷、天下蒼生,可是馬虎不得,所立選之人首以仁、德、禮、智、孝為之要。”
    “你的意思是說,長生他不具此品行嗎?”唐王不悅地問道。
    “非也,非也,臣之所言,並不是說他不具備此品行,臣所要表達的是,李長生與陛下初相認,雖為父子,卻非相熟,如此匆忙立為太子,隻恐令眾人難以信服。”
    他的話,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不少人點頭以示讚同。正如他所說的那般,二人雖是父子不假,可分離十三年,對彼此心性到底如何?無人知道。
    “太子墜東海未亡,十三年後,再次回歸,朕之行徑,不過是恢複太子的名聲,這又有什麽好異議的呢?”
    李長生出身的時候,就已經被選為太子,三年之前,他可是名副其實的小太子。
    隻不過後來他浪跡孤島,而今長生回來,實為立選太子,其不過是恢複太子名聲,卻是引來了他們反對。
    “陛下之言,確是不假。可常言有雲:‘三年不上門,是親也不親’,更何況分別十三年,即便是他曾經是太子。可如今他不過是一位普通人,就此選為太子,不足以服眾。”
    此人又說道:“太子人選,品行和才華固然重要,隻不過,最重要的是讓眾臣信服。一個國家,若是君臣異心的話,必然是走不長遠的。”
    他的話倒也不假,現在公平公正的角度考慮,而非帶有偏見。
    也正如他所說的那般,太子乃未來的國之儲君,其地位何其超然?必定要眾人為之信服,若君和臣存有異心的話,也就意味著滾回來走到了盡頭。
    縱然李長生以前是太子,可那又如何?今夕非同往日,太子更換輪替又有什麽好奇怪的呢?
    前朝太子李承乾,因犯下滔天大罪遭到貶黜;後來,新君李牧塵登上太子之位,如此便是很好的先例。
    自古太子發生人事調動就不算數奇怪事。說不定你今天是太子,明天就成為了亂臣賊子。討世事無常,實在是令人琢磨不透。
    “陛下,趙大人所言甚有道理,立選太子之事,不可輕易抉之。需以時日多要考核才是,不可隨意立之。”
    “臣附議!”
    “臣附議!”
    “臣也附議!”
    ……
    一時間,大多數站在了反對麵。此事,不怪大臣們紛紛反對。
    太子長生突然“死而複生”,任誰也會覺得震駭,然則。一位離開十三年的人再次回歸,他遠離朝堂,不曾授過任何高等教育。
    更無經過係統的朝堂學習,如此便是草率的立為太子,於公於私,唐王此番做法卻是有不妥。
    而李牧塵也知道這麽多有些不合適。他之所以這麽做的原因也很簡單,純粹是為了彌補他這些年來的愧疚。
    從李長生出生,唐王就極少盡過父親責任。小小年紀的他,就遭受了許多人一輩子都不曾經曆的事情。
    又是身患“天生絕脈”,恐命不久矣,如此這般更是彌補長生的愧疚。如是而已。
    見朝堂之上,大臣們反對的票數超過大多數,唐王乃賢德聖名之君,他廣開言路,大家皆可上諫直敘,為大家提供平台。
    就算是大臣們爭得麵紅耳赤。哪怕是自己破口大罵,李牧塵也不會在乎。
    隻因他始終貫徹一點,唯有君臣共心,對於一個國家才會長久。
    此時,唐王李牧塵說道:“長生外界漂泊十餘載,吃了太多苦。遭了太多的罪,而今中午回來,若非不還給他的名譽,朕又算得上什麽合格的父親?”
    “陛下是一個好的父親,然而,公私卻是不可混為一談。李長生遠離廟宇高堂十餘載,不諳朝堂事,若是太子之位交由他手,於帝國而言,弊端大於利。”
    李牧塵不甚高興,身為帝王又豈會不知他們心中所想。
    如今李牧塵膝下子嗣。隻有兩位公主,分別為:紫翎公主和夏萱公主,此二女為貴妃莫千雪和石蘭所生。
    說來也是奇怪,古之帝王後宮妻妾成群,而唐王李牧塵卻是僅有三個女人。不少大臣們建議皇上擴大後宮,可都被他拒絕了。
    也因如此。唐王膝下沒有子嗣?大唐的天下不會交由女子的手中,故而李氏旁係家族的男丁們都死死地盯著太子之位。
    如今,太子歸來,李長生的出現從某種程度上阻礙了旁係家族的利益,得知立遠太子之事,必然會大加阻攔。
    “爾等不虧是朕的臣子,果然為朕考慮周全啊。”唐王繞有情致說道,此話言下之意非是如此,其暗諷那些大臣們。
    褚遂良似是聽出了皇上深一層的含義,他先是心頭一怔,沉默了片刻,而後說道:“如此爭執下去。亦是得不到好的結果,依臣之間,何不將李長生封為親王,至於太子之位嗎?且看日後的表現再行定奪,不知陛下及諸位大人們意下如何?”
    “封為親王?!”唐王念叨著。
    褚遂良之法,乃為中庸之道。於此兩者之間,取中間位置,即可滿足唐王要求,又可滿足大臣們的想法。
    隨後,李牧塵看著朝中其他臣子,問道:“列為臣工。爾等意覺得如何?”
    眾人皆是恍然大悟,回道:“回陛下,如此之法甚是可行,太子不可立,卻可立為親王,甚妙。甚妙啊。”
    唐王也是沉思了片刻,覺得此法可行,而後說道:“既然如此,暫時將李長生封為親王,諸位可有異議?”
    如此折中法子,隻怕是華夏人才可想的出來。老祖宗傳下來的“中庸之道”,絕對是人類史上最為彪悍的邏輯。
    “臣無異議。”
    “臣無異議。”
    “臣也無異議。”
    ……
    褚遂良的建議,得到了一眾大臣們的同意,不愧是兩朝元老,深諳帝王之道。若非他的妙計,到頭來,唐王臉上無台階可下,臣子們是懸在空中,兩者必然會陷入尷尬的境遇。
    李牧塵而非古之暴君,他一生致力於“集思廣益”,非一人獨斷專行,既然大臣們都讚成褚遂良的建議,他也是不好再說什麽。
    “既然列為臣工都覺宰相之計可行。如此也好,就封李長生為親王。”唐王說道。
    “陛下聖明!!”
    唐王妥協,臣子們也自不會得寸進尺,至少阻止了太子人選,為他們爭奪太子之位有了緩和的時期。
    ……
    退朝之後,很快頒下一道詔令:
    大唐皇帝令。封李長生為長平王,其府邸便是從前的牧王府,也就是李牧塵還是皇子時候的府邸。
    自從李牧塵登上皇位後,牧王府就此閑置,而今李長生歸來,改名為“長平王府”。
    自此準太子歸來,長安城怕是要沸騰了。
    不知要有多少郡王和旁係皇族要寢食難安了,真正的嫡係長子回來了。
    太子之位,危險了。
    繁華表麵的長安城,依舊是繁花似錦,熱鬧如初,隻不過,看不見的暗處已是暗流湧動。
    長生歸來,將會徹底的打亂整個格局。
    商之舟看著天空,那滄桑質樸地聲音說道:“風雲再起,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勝利者呢?”
    此時,有人走來,說道:“校長,陛下來了。”
    商之舟自言自語地說:“那小子估計又是吃癟、,走,聽一聽他的牢騷去。”
    ……
    喜歡太子歸來之長生傳請大家收藏:(太子歸來之長生傳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