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脫脫覆滅

字數:5412   加入書籤

A+A-




    在朱元璋率領自己舊部和元帥甲的兵馬安然退回到滁州城之後,脫脫率領的元朝大軍也隨後緊追而來。

    六合之戰這一仗對於脫脫帖木兒來說著實是恥辱的,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以數十萬大軍圍困住六合,麵對著對方不過寥寥幾萬的兵馬,可以說是兵力懸殊的戰局下,竟然還會讓反軍全身而退。

    這場仗敗的實在窩囊。

    更加可恨的是,那個漏過襠要過飯的朱和尚竟然率領著他的三萬人馬,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來做出了一個可以說是絕對經典的穿插戰,到最後不僅沒有傷亡一兵一卒,還在自己的刀刃下硬生生的救出了元帥甲的叛軍。

    這一出就差吹鑼打鼓的鬧劇演出完畢之後,朱元璋站在滁陽城牆之上看著腳下怒火衝天的元軍們,臉上的笑容璀璨而鮮亮,細長的麵頰上得意的笑容足以綻放出花來。

    這一仗沒開打之前,朱元璋他是抱著死傷參半的決心迎敵的,但是事態一步步發展過後,自己不但沒有損失,還大撈了一筆,可謂是有驚無險,這一結果大出他的意料之外。

    看著眼前黑壓壓的成片元軍,朱元璋的心裏已經給他們的將來下達了一個最後的結論。

    有兵如此,亡國不遠矣!

    望著城下黑壓壓連片的元軍,朱元璋心中對他們僅存的一絲絲恐懼也在這一場戰爭中蕩然無存,原本那個征戰四方,連同洋鬼子和蠻夷都為之膽怯的蒙古鐵蹄早已不在。

    時間這把豬飼料,在漫長的歲月流逝中將原本桀驁不馴的草原狼,飼養成為了一支隻知道欺壓百姓、壓榨底層勞動力、安與享樂、怯於鬥勇的人肉豺狼。

    前後兩者之間,有著很多相同點,他們彼此雙方同樣凶悍,一個對外一個對內;兩者之間,更有著太多的不同點,前者為了一統全國,為了宏圖大誌不惜血灑沙場,精忠報國的強大軍團。

    後者則為了逍遙快活,不惜出賣靈魂,放縱肉體,拿國家社稷於不顧的賣國軍團。

    現在的元軍,早已不是以前的元軍。

    現在的他們,至多就是一群披著正規軍的招牌,卻隻知道為禍人間的烏合之眾。

    而對於戰爭來講,永遠不是靠人數來取勝,人數再多,猶如散沙一般的雜牌軍在重要時刻隻會一哄而散。

    搖了搖頭,再也沒有看城下的元軍,在給這號稱百萬雄師的元軍下達了最後結論之後,朱元璋號令全軍,養息休整。

    他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麽樣的事情,但是他已經做足了充分的心理準備。

    任天高地遠,吾奮力不竭,終會勝呼!

    ……

    在經曆過六合之戰後,朱家軍的勢頭必然會高漲許多。

    但是對於元軍來說,卻是迎頭一棒。

    百萬雄師力戰三萬兵馬,卻以失敗告終,這等結果可謂慘烈。在這種極度負麵的情況下,元朝內部率先出現了爭議。

    因為自從脫脫率領百萬雄師南巡出征之後,足足三個月的時間卻沒有樹立任何戰爭功績。

    不僅如此,朝廷還接連收到脫脫戰敗的消息。

    本來是不利的消息,應該予以激勵,望他多多努力,不離不棄。但是在某些小人眼中卻成為了彈劾脫脫的把柄,用他戰敗的功績作為攻擊脫脫這個元朝中書省右丞相的政治武器。

    首先抓住這個機會的是中書省平章政事哈麻。

    他借助脫脫三個月了無寸功的借口,率先向脫脫發難,說他:傾國家之財力,據為己用,半個朝廷的官員都聽從於脫脫的命令,即便如此,都做不出任何功績出來。

    又說他:脫脫的弟弟也先帖木兒是徹頭徹尾的庸才,但是卻依靠著哥哥的權勢在朝廷中作威作福,搞得朝廷是烏煙瘴氣,綱紀政紀亂作一團,也同樣因為脫脫的緣故,也先帖木兒貪汙腐敗情況越發嚴重。

    長此以往,脫脫在外擁兵自重,又有也先帖木兒控製國家財源,到時候哥弟二人攜手齊心起兵造反,必然會尾大不掉,為禍人間。

    作為皇上眼中的紅人,猶如韋小寶一般的政治身份,皇上身邊的大紅人,哈麻的話被元順帝信以為真,皇上尚且如此,作為臣子的自然不甘落後。

    很快哈麻就成為了唯恐天下不亂的群臣擁護的對象。

    而在朝外的脫脫和他的弟弟也先帖木兒因為在前期推出的政治改革方案,動了不少人的政治利益,也遭到了不少人的嫉妒和憎恨,所以本就是牆頭草隨風倒的群臣立刻臨陣倒戈,一致攻擊脫脫,說他攜百萬雄師,密謀造反。

    時任當時元軍的最高統帥的妥歡貼睦爾,麵對著群臣的一致攻擊,三兩豬腦的他似乎發現了事態的嚴重性,抱著與群臣一致對外的政治情懷,親自下詔,革去脫脫大將軍兵權,交由副手河南行省左丞相泰不花等代為掌兵。

    詔令傳到脫脫手中的時候,他還沒有打開就已經知道了裏麵的內容。

    史書上說他:詔書且勿開,開則大事去矣。

    當他真正打開的時候,看著手上的詔令,脫脫的內心一定是痛苦的,但是更多的卻也是滿懷的無奈。

    讀完詔令之後,脫脫說出了一段話,具體內容為:皇上這時候召見我入宮,我如果不服從的話,就是與天下對抗,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我們作為君主輔臣的仁義何在啊?(天子詔我而我不從,是與天下抗也,君臣之義何在?)

    說完這席話之後,脫脫沒有反抗,而是按照皇上要求將兵權按照詔令交到了他人手中。

    同時也將元軍僅剩不多的救命稻草扔到了一旁。

    在這種極端壓抑的情況下,眾將的表現讓我們真正看到了做為軍人,做為生死相依的兄弟所能夠表現出的英勇的沙場情懷。

    麵對著朝夕相處被卸掉兵權的主帥,時任脫脫副手的哈剌似乎也看到了主帥此去的結果,所以他在脫脫麵前同樣說出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話:丞相您隻要一離開,我們這些跟隨您征戰沙場的兄弟們必然也會死在那些個小人的手裏,與其死在他們手上,我們寧可死在您的麵前。

    話音落閉,眾將皆拔出自己日常的佩劍,各自自刎而亡。

    《明實錄》記載哈剌答曰:“丞相此行,我輩必死於他人之手,寧死丞相前。

    說完這一段,我希望大家能夠記住脫脫、哈剌和一眾將士,在朱元璋覆滅元軍的戰鬥中,雖然出現了眾多功績蓋世的豪雄,但是在元朝一方同樣也有許多人物和事跡值得我們歌頌和表揚。

    他們因為身處不同陣營,身負不同政治目的和政治利益,拋頭灑血,同樣值得我們後人學習和敬仰。

    我個人一直認為,一個新政權的建立必然有很多值得讚賞的人物和事跡,但是這並不能夠說明舊朝代的所有執政方略和軍事抵抗的做法就是絕對得錯誤性。

    說的簡單一點,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

    那就是:雖敗猶榮。

    麵對著朝夕相處的兄弟們在自己麵前相繼自刎,此刻的脫脫內心絕對在翻江倒海,痛心疾首。此時的脫脫內心難免會產生一些後悔的想法,他真後悔當初為什麽要挑頭出兵征戰。

    如果不是自己的挑頭,自己也不會落得一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如果不是自己的意氣用事,眼前這些跟隨自己征戰沙場的兄弟們就不會枉死。

    他們沒有死在戰場上,卻死在了自己人手裏。

    他們的死是何其冤枉啊!

    吾死一人足矣,何奈連累他人者呼?

    這應該就是當時脫脫內心真正的感受!

    但是事情已經發生,他無可奈何。

    說為革職,實為押解。

    猶如階下囚一般的脫脫在趕赴回京的半道上,就被哈麻假傳元惠宗詔令自盡身亡。

    在主帥副帥相繼去世之後,原本圍困高郵和滁陽的百萬雄師頓時土崩瓦解。

    隨著百萬雄師的土崩瓦解,大元王朝最後第二道防線也隨著脫脫的逝世,而石沉江底。

    在這裏我不禁想說一聲,一個朝代的覆滅雖然很多時候有它的外在原因存在,比如環境的製約、經濟的低迷、政治的堵塞,但是在我個人看來,它的覆滅更多的原因還是潛存在它的內部,存在於它的本身。

    就比如元朝,如果他的政治清明,君臣上下團結一心共同抗敵,政治上不一味的講究奢靡腐敗,而是多多考慮老百姓的民生,即便是它本身的經濟實力達不到,那它也斷然不至於淪落到亡國的命運。

    從深層次上講,元朝的滅亡是他們自己一手造成的。

    朱元璋、張士誠和陳友諒的出現,不過是推到元朝大牆的幕後推手。

    那些個層出不窮的梟雄們,隻是時代流轉的必然產物。

    簡單哲學總結就是:時代造就英雄,英雄反作用於時代。

    沒有那個亂世的存在,這些個英雄們就不會出現造反,也就不會有隨後一出出經典的戰役出現。

    沒有英雄們拋頭顱灑熱血奮力拚搏,自然也就不會讓我們了解這個時代,讓我們永遠銘記大明王朝創立的艱辛。

    亂世豪雄,豪雄亂世!(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