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九字真言

字數:5406   加入書籤

A+A-




    朱元璋拿下寧國之後,麵對著堅如鐵桶無隙無縫卻依舊被朱和尚給拿下這個的鐵一般的事實,做為其他幾個遠不及寧國的旌德、南陵、涇縣、池州、臨地等小城相繼落入在了朱元璋的手中。

    而在朱元璋拿下池州之後,缺文好武而又深知文人重要性的朱元璋得知在池州有一個深得眾人推舉和愛戴的人物存在。

    此人祖籍原是安徽休寧,因年少時飽讀詩書而滿腹文采,在成年之後通過鄉試喜得進士學問。

    但是在獲得進士這個可以說是研究生學位之後,做為應屆考生喜獲登榜的他卻主動選擇了退出。

    直接拒絕了更高一層的錄取考試,而選擇了歸隱山林。

    而在歸隱生涯僅僅過去了四年之後,做為絕對人才而不甘於任其自甘墮落的鄉仕名人聯名上書,共同向元朝政府推薦他的資曆。

    為了廣攬人才為已所用,而不至於讓他們甘心淪落充當悍匪幫手的元朝政府很是欣慰的順應了民意,並對這位眾人口中的隱士予以重任。

    指派他為池州學政(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教育局局長職位),主管教育相關的工作事物。

    麵對著這個可以說在當時絕對算得上是位高權重更可以飽囊腰包的肥差,做為歸隱山林卻早已習慣閑雲野鶴小橋流水的世外高人,萬分不情願的他從拿到委任狀的那一刻起一直生生拖了四年之後,似乎是再也找不到任何托詞和請假理由的他才被迫以五十二歲的高齡走馬上任,擔任起在眾人看來腳底都能攥出油來的高官厚祿。

    而在眾人看來,這位可以說難請至極擺譜無比的大仙終於是登堂入室,每天處理絕對繁忙而緊張的工作任務下應該不會再生枝節的時候,會在這個對於他來說已經足夠高的位置上度過餘生的吧。

    但是誰也不會想到的是,這位絕對難伺候的老人家卻在學政位置上勉強工作了三年之後,也許在他看來已經給足了元朝麵子,給夠了那些盛情邀請自己當官人顏麵,更是做為元朝子民付出了自己應做的義務之後,已經心無牽掛而早已做好思想準備的他,率先放棄了自己的官袍職位,主動讓賢。

    也許是生怕再次被眾人所發現而被跟蹤的他,在主動辭職還沒等辭職公文得以批複的他便率先離開了學政大堂,隻身一人向南逃去。

    逃離官場,遠離這個明爭暗鬥公理是非的他在逃離之後,再次歸隱山林,將自己的身體與心靈完全融入到大自然懷抱之中的他,重新過起了對於他來說已經拖延了三年之久而讓他流連忘返歸隱生涯。

    而在歸隱的生活緩慢度過的時候,為了解悶,更為了宣揚自己獨特的處世之道和為人心靜如水的哲學理念,他在過著深居簡出生活的同時,開辦了完全屬於他自己的書堂學院,開始了他絕對經典的講學生涯。

    1358年,已經完全天下大亂,卻對於蝸居在深山之中,任外界天打五雷轟人仰馬翻卻與自己毫不相幹的他迎來了一個不凡的人物。

    當這個長得人高馬大,卻一臉恨世嫉俗的麵孔,前凹後陷之下一副豬腰子臉麵孔的人物親自登門出現在他麵前的時候,並且盛情邀請他出山輔助的時候,他卻隻是簡單的說了幾個絕對不是應付,可以說是字字真言的九字箴言。

    我個人把人生總結為是一場修行,每個人的一生都是這場修行生涯中的苦行僧。

    在這場修行之中,有個人喜好過那種燈紅酒綠紙碎金迷的生活,他們甘願在這種生活下度過一生,我不能稱呼他們這種生活叫做淪落,因為對於這部分人來說是喜好更是樂趣。這裏最典型的人物就是胡惟庸。

    在這場修行之中,還有另外一種人,他們不在乎金錢榮耀,卻注重手中絕對的權力,在權力的統轄下,他們空虛而蕩漾的心靈才能得以平複和藉慰,當權力達到巔峰的那一刻起,他才會覺得心滿和意足。但是當權力達到頂峰的時候,他們往往失去的也會更多,必然親情比如與之而來的權力的爭奪和政治的角逐。這種權力的奪取也是一種修行,而這場修行中的朱元璋就是絕對的苦行僧般的人物。

    另外還有一種人,這種人他們不在乎任何名利,他們對權力和政治更加棄鼻,在他們眼中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既然老天給了自己這個享受生命的權力,自己就要想方設法的去體驗那種生命如水萬物如歌的人生樂趣,既然每個人都是人生長河之中的苦行僧,那為何不讓自己活得瀟灑一點過得輕鬆一些。在政治角鬥和軍事絞殺之中,人的生命實在太過脆弱,在那裏永遠體會不到生命的真諦。

    隻有親身踏入這自然之中,與大自然融合一氣,才能夠感受到血液的流淌和生命的不息。這種生活雖然少了很多的金錢和權力的誘惑,缺乏了很多物質上的滿足和享受,但是多了很多生命的樂趣。更何況錢財權力乃身外之外,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自己奮力拚搏一場到最後一切都會歸於塵土。

    與其如此,還不如歸隱山林,過一場閑雲野鶴般自由自在的生活。

    我個人認為此人正是看透了這一點,才甘願讓自己的的一生過的簡單,但是正是因為他絕對簡單的生活,才能夠造就他絕對不凡的人生領悟。

    也是因為他獨特的思想領悟和人生智慧,才讓早已看破紅塵甘願清流而隱居山林的他一針見血的道出現階段做為革命之師最重要也是最致命的政治缺陷。

    此人的名字在元末明初的史籍中出現的次數並不多,甚至可以說是寥寥可數。

    但是沒有他的建議,朱元璋能不能拿下大明王朝卻絕對是一個未知之數。

    退一萬步講,即便朱元璋沒有憑借此人的建議而拿下了整個大明,那他個人的損失也絕對是相當巨大的。

    可以說此人簡短的文字道出了當時所有革命隊伍所不具備的致命要害。

    也是在聆聽了這九個字之後,朱元璋便很快將其作為自己的立國之本。

    謹遵恪守,嚴格執行。

    最後成就一番大業,建立了萬世榮耀的大明王朝。

    好了,廢話過後讓我們一起來認識認識這位偉大的人物。

    他的名字叫做:朱升。

    他的重要功績隻有簡簡單單的九個字,但是這九個字卻字字不凡,每個字可謂價值連城。

    這九字箴言分別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這九個字從字麵上解釋很簡單,執行起來卻絕對艱難。

    尤其是最後三個字,在一個極具龐大野心的政治家麵前,讓他們在觸碰到巔峰的時候,卻不加以得到,這種心理上的障礙想要克服絕對相當艱難。

    我個人覺得正是因為朱元璋他擁有這等極其強大的心理素質和獨具一格的心理品質,才讓他和其他豪傑區別開來,這也是為何朱元璋能在群雄爭霸之中艱難生存,並且在最後獨占鼇頭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個耐得住寂寞,更能夠壓製住自己欲望的人物,才是最為可怕的存在。

    而相比較其他幾位傑出的曆史人物來說,他們的表現則要遜色許多。

    早早就稱帝龍鳳政權的小明王韓林兒現在雖然貴為龍鳳皇帝朱元璋的頂頭上司,但是實際上他不過就是個傀儡一般的貨色,在朱元璋眼裏如果不是因為時局需要,不宜多樹強敵的話,他決然不會沉寂在韓林兒的麾下聽其調遣,同時朱元璋也是可以借助他的勢力來牽製大都南下的元朝攻勢。

    張士誠和陳友諒則是一個稱王一個稱帝,在這種政治名號的吸引力麵前,他們遠沒有朱元璋的毅力和耐心。

    而做為當時絕對正統的大元王朝來說,做為擁有絕對權力的王牌軍隊,他們的表現卻隻能用一根筋來形容,在猶如棒槌一般的表現上,他們更像是消防隊員,在哪裏稱王誰人稱帝的口號下,迅速集結兵力進行高位壓製。

    但是對哪些隻管悶頭發展自己勢力,卻一步稱王二不登帝毫不在乎稱謂頭銜的暴動分子來說,他們則根本不予理會,任其發展而無動於衷。

    朱升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才向朱元璋提議。

    而朱元璋則充分吸納了朱升的建議,從這一方麵來講,草莽出身的朱元璋確實有他獨特的個人能力。

    在朱元璋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滿足了自己欲望之後,覺得朱升算是個人才,絕對可以為己所用的時候,朱元璋盛情邀請朱升臣服到自己麾下,做自己的謀臣。

    但是朱升的做法讓朱元璋真正領悟到了做為一個閑雲隱士,身為一個世外高人其獨特的個人思想覺悟。

    他婉言拒絕了朱元璋的邀請。

    但是在拒絕的同時,做為一代文臣而滿懷心心相印之情的朱升在朱元璋的盛情之下,推薦了一個在他心中比自己要強許多更佩服許多的人物,此人身居青田小縣,過著半隱半世的生活。

    獎此人推薦給朱元璋之後,賣命吹捧足以將此人吹出花兒來道出朵兒來之後,生怕朱元璋再次將自己拉入那個對於他來說極度厭煩而又爾虞我詐的黑暗官場的朱升,再次選擇了逃避。

    而做為主將已經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可以說心滿意足收獲頗豐的朱元璋在連續邀請卻麵對著一個比自己還要強脾氣比自己還要死板的野驢的時候,朱升的做法讓他真正體會到人外有人驢外有驢,也是在這種極為的尷尬情況下,覺得不必再強人所難的朱元璋選擇了主動放棄。

    寧得罪武將,不得罪文臣。

    今天的盛情邀請已經算是給足了他的麵子,相信他不會計服二主。

    更何況自己已經知道了他老窩的所在,以後有什麽不明白需要他的地方,就直接派人抄他的老窩,如果他還想要溜之大吉的話,那自己就派幾個人隨時盯著他,認他跑到哪裏也休息逃出爺的五指山。

    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選擇好合好散。

    帶著手下人馬在扒了幾碗米飯吃了一頓飽飯,已經獲益滿滿可謂不虛此行心滿意足之後,拜別了朱升,重新回到了自己的營帳開始了他的討伐生涯。(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