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經濟問題
字數:3047 加入書籤
九黎宮僅僅隻是領地發展的一個縮影,當一個勢力擁有修建宮殿的能力之時,其他的建設也就不存在任何難度了。
此時的李子木坐擁兩百六十萬人口,單單是勞力,就有一百八十萬。
而如此多的人口一旦被調動起來,其所能發揮出來的威力也足以令人驚掉下巴。
現如今,前期的裏坊修建已經告一段落,總計修建了一百五十座,大大小小的民居超過了十五萬棟。
除了前期的二十五個裏坊是獨院“別墅”以外,其他的,大多采用的是三層民房,中間的間隙也要更少,雖然裏坊的麵積不變,但能夠容下的人口卻要翻一倍。
這些民居全部屬於官方產業,此時絕大多數的百姓僅僅是屬於租借的形式,根據民居的位置、大小,所需要花費的金額也不同。
像是獨院的“別墅”,每個月需要花費你五枚銀幣,普通的百姓很難住的起,這也導致一些原本在永安、永興、永寧坊居住的百姓,不得不搬到位置更加偏僻的新坊。
而這些新坊不僅居住環境差,而且離工作的地點也要遠很多。
隨著大量的人口湧入了九黎城,優勝劣汰的現象也開始發酵。
這幾乎是沒有辦法避免的事情,如果你沒有本事,就隻能遠離九黎城,前往鹽縣的鹽亭城,甚至是南越平原的平原城。
這兩個城池的規模隻有五平方公裏,而且工作機會也要相對固定,除了種田就是采鹽,全部都是體力勞作,遠不如九黎城。
在九黎城,你幾乎可以找到任何的工作,種田、紡織、養殖、漁林、甚至是生產瓷器、浣洗機、風扇、琉璃燈的工坊。
你就算想要去酒樓端盤子都可以。
而除了工作的機會,九黎城的生活設施也要更加齊全,在那裏,有炎帝廟、梓河商業圈、忍者村“旅遊景點”以及剛剛動工的九黎公園。
所有人都清楚,不論未來的局勢衍變什麽樣,就算統一了蜀地,作為都城的九黎城也隻會越來越繁華。
這種情況有點類似於災變之前的北上廣深,其他的城市想要追趕,除了經濟實力以外,還要越過n座大山,比如教育、醫療、行政以及金融。
這些大山已經紮根了太久,你沒有逆天的手段,根本越不過去。
對於這點,不說百分之百,至少百分之九十的百姓都有一個清楚的認知。
可以肯定的是,以後的九黎城會成為政治、經濟甚至是科技中心。
最先進的“科技”會在這裏率先誕生,最新潮的物品也會在這裏推行。
畢竟基礎在這擺著。
——
現如今,九黎城總共吸納了六十五人口,相比於滿負荷的八十萬,還差了足足十五萬。
這並非是九黎城不願吸納,而是後麵招收的流民根本住不起。
越往後,流民身上保留的“財產”就越少,之前的流民還可以變賣一些金戒指、金耳環之類的。
像最早的小南村居民,更是拿著牲畜“入股”,每一個都得到了豐厚的獎勵,不說家纏萬貫,最差的也是小康之家。
琉璃燈、液體牙膏之類的早就用上了。
——
而除了九黎城以外,像鹽亭城、平原城所吸納的人口也並不多,每一個都在十五萬左右。
三座城池合在一起也不到一百萬,至於其他的人口,則大多居住在城外所建的村寨裏。
這些村寨大多是敷衍了事,不僅道路坑窪不平、在居住環境和衛生條件上也差了不止一籌。
對此,李子木也沒有任何辦法,不論是古代亦或是現代,城鄉和地區的差距都很難抹平。
他不可能把所有的人口全部安排到城裏,那也不現實,總不能攻占一地就要建造一座百萬大城吧,這種投入和超出完全不成正比。
現在還是兩百多萬,等到人口突破了千萬,那就意味著十個百萬大城,其所要耗費的資源絕對是一個天文數字。
光是工資就很難支付的起。
如今僅僅是建造一座九黎城和平原城,就快要將當初的金礦給耗空了。
真要再建幾座,可能連軍餉都發不出。
執行按勞分配以及采取貨幣交易的方式,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如果逆潮流而行,絕對會出問題,這種例子比比皆是,嚴重的,甚至會造成饑荒。
很多人以為我要地有地、要人有人,而且還是集中耕種,符合規模效應,怎麽可能發生饑荒。
但這些人卻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積極性,原本能夠產出六百斤的良田,卻因為人為的因素,隻產出了三百斤,效率低了一半。
一旦遇到自然災害,糧食再出現歉收,那就隻能等死了。
所以就算是咬牙堅持,李子木也要將這種政策執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