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四章 曹魏的進退

字數:5424   加入書籤

A+A-


    虎牢關城樓內
    接連的敗報讓魏帝曹睿之前智取虎牢關的喜悅一掃而光,開始苦悶不已。
    尤其得知寄予重望的北路軍夏侯獻戰死、秦朗四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曹睿氣的暴跳如雷。原本以為諸葛亮精銳盡在洛陽,怎麽也料不到蜀國後方還有能人。
    曹睿嘴裏不住地說:“阿蘇(秦朗小名)負我,阿蘇負我啊!”片刻之後又歸於寧靜,君臣都相對無言。
    “報!上庸太守申儀進攻漢中,在秦嶺山遭遇大敗,申儀僅以身免,逃回上庸。因害怕罪責,申儀自縊家中,荊州都督文聘已令上庸副將暫時接任!”門外衛士進來奏報道。
    “嗬,真是屋漏偏逢下雨,才敗了一路又來一路。這個無能的小人,朕原本隻是希望他能牽製一下漢中,沒想到又敗了個精光。朕還沒來得及殺他,他倒好來了個自盡,全是誤國誤君的廢物!”曹睿聽後冷笑道。
    “陛下,臣有罪,臣計謀不周,致使五路大軍已敗其四,請陛下責罰!”軍師劉曄撲通一聲跪在地上。
    “軍師請起,這不是軍師的過錯,諸葛亮神鬼莫測,是朕輕敵了。”曹睿理智尚且清醒,忙扶起劉曄。
    曹睿一臉憂愁地問道:“如今之計,該如何是好?”
    “陛下勿憂!其餘四路原本隻是為了牽製蜀軍,於我未有大損。陛下此處大軍尚有十五萬之眾,足以和蜀軍一戰。請陛下不要遲疑了,下令趁諸葛亮兵力分散之際,即刻奔赴洛陽決戰!”大都督滿寵出列說道。
    話說滿寵,字伯寧,曹魏名將。滿寵勇而有謀,曾參與赤壁之戰,後關羽圍攻樊城,滿寵協助曹仁守城,勸阻了棄城而逃的計劃,成功堅持到援軍到來。曹丕曹睿在位期間,滿寵一直在東線負責對吳作戰,屢屢挫敗孫權,名震敵國。軍師劉曄向曹睿推薦老臣宿將統兵抵禦諸葛亮,於是曹睿從前線召回滿寵,擔任三軍大都督,隨駕出征。
    曹睿猶豫未決,望向劉曄。劉曄此刻心中五味雜陳,自己早在攻下虎牢關之時,就力諫曹睿迅速出兵洛陽,攻其不備。可惜曹睿虎牢關大勝後就功得意滿,加上眾臣忌憚諸葛亮,哨騎又探報沿途多有伏兵,所以曹睿決定在虎牢關暫時休整,一邊等待十五萬大軍會合,一邊靜候其餘四路消息再決定行動。一晃一月過去,十五萬大軍倒是集結,隻是不料四路皆敗,如今隻剩一路獨對諸葛亮了。正麵對敵,勝負難料啊。
    正當大家都在深思之時,武衛將軍曹爽突然走進來奏報:“稟報陛下,許昌城官員來報,有山民在轘轅關至許昌一帶發現大軍行動的痕跡,數量不明,方向不明。當地官員不敢耽擱,速報陛下定奪!”
    轘轅關?劉曄猛地站起來,此處是洛陽通往許昌的捷徑要衝,山川險阻,道路險隘,大軍不易通行。魏軍在此一帶並未部署,難道是蜀軍出關了?
    劉曄越想越冒冷汗。轘轅關......許昌......不好!難道蜀軍要奇襲許昌!那就萬事休矣!!
    “陛下!諸葛亮計高膽大,可能派兵出轘轅關奇襲許昌了!請陛下速速回援!”劉曄轉身一臉嚴肅地說道。
    “這.......不能吧,諸葛亮兵力拙荊見肘,還敢分兵去打許昌?”曹睿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稍作鎮定後,疑惑地問道:“那軍師的意思是?”
    隻見劉曄咬了咬牙,抬頭正色說道:“退兵!請陛下留兵鎮守虎牢關,大軍回撤穩守許昌,再做良謀!”
    此言一出,滿座皆驚。大家都明白許昌意味著什麽,退兵又意味著什麽。
    大都督滿寵聽到劉曄言論頗為不滿,自信地說道:“軍師休要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諸葛亮如今大敵當前,分兵出擊豈不是兵家大忌?再說轘轅關山川險阻,道路險隘,又能有多少兵馬通過?就算有蜀軍出關,深入敵境,外無援救,內無補給,必自取滅亡,掀不起風浪。依我看,如果真有蜀軍出關,更說明諸葛亮此時兵力不足,心慌膽怯,不惜使詐誘使我軍回援來拖緩進軍速度。越是如此,我們越該趁此良機猛攻洛陽,必可一戰而定!”
    眾人一聽都點頭覺得有理。
    劉曄號陳神算子,算無遺策,自然思慮長遠,隻見他想了一會,向曹睿和滿寵作了一揖,說道:“陛下,大都督,以為諸葛亮是什麽人物?”
    “這有什麽好說的,雖有些才能,終究是不識天數,窮兵黷武的逆賊。”
    劉曄微微一笑,“諸葛亮自然是不識天數的逆賊,但常言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陛下長於深宮,大都督長期對吳作戰,未必足夠了解諸葛亮。”
    “哦,請先生賜教。”曹睿一時來了興趣。
    劉曄繼續說道:“臣早年有幸隨太祖武皇帝征伐漢中,對其有所耳聞,後與司馬懿、蔣濟等書信往來也談及此人。近日又在虎牢關與蜀國降卒交談,結合諸葛亮前後用兵方略,臣才對其了解更深。
    古今有王佐之才者,未必有英雄豪傑之氣;有英雄豪傑之氣者,未必有忠臣義士之節,三者,世人之所難全也。全之者,怕是隻有諸葛亮!
    諸葛亮其人,居草廬而知三分天下,目光可謂長遠。劉備前如喪家之犬,漂泊伴生,得孔明後如魚得水,如虎添翼。戰赤壁,取荊州,入川蜀,勝漢中,遂成王霸之業,可見諸葛亮達治知變,確有王佐之才。
    諸葛亮才識遠勝其主劉備、劉禪,托孤授命以來,內撫國家,外伐強敵,夙興夜寐,矢誌不渝。上不違君臣禮製,下和順軍民百姓。行法嚴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使得蜀國上下君臣一心,可謂忠臣義士。
    諸葛亮以劉備喪敗之師,從新崛起,南征北討,講武練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蜀軍已然成為天下精銳。其用兵,進不可當,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蜀人心不憂,實在是英雄豪傑,古今罕至。
    諸葛亮集王佐之才、忠義之心、豪傑之氣於一身,任何人也不能小覷。諸葛亮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其策略是想頻繁調動我大軍,等待時機於運動之隙消滅我軍主力。又因為每次諸葛亮入寇,邊兵不能製敵,需中軍奔赴,所需錢糧兵馬巨多,而諸葛亮卻可就食於敵,不動搖國本,來去自如,於調動中取勝再從容奪下城池。長此以往,則我州郡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國困民乏,錢糧大損,勝負已決。
    司馬懿等人知其謀略,又知諸葛亮平生謹慎,所以堅守不戰以拒敵。可前番在五丈原已經傳出諸葛亮病危,怎知其詐死大敗司馬懿。我觀其用兵,自此以後,奇謀詭計頻出。大概是生死覺悟,自知時日不多,一味求穩難有勝算。
    偷襲許昌,是圍魏救趙之計。我軍之前攻其後方,諸葛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頃刻間便反客為主。諸葛亮如此了得的人物,加上魏延等膽略之輩,如今突然發兵出現在許昌一帶,如果沒有把握,諸葛亮不會行此險棋。許昌是我根基,一旦有失,三軍大亂,怎麽能不令人擔憂?”
    曹睿聽到劉曄如此誇讚諸葛亮,心中頓感不悅,可又覺得所言非虛,於是歎了一口氣說,“唉,如此大才,可惜不為我用。如果有此人輔佐,我何愁不能平定天下?”
    滿寵見狀冷笑道:“依軍師所說,諸葛亮便是神人了。這世上哪裏有神人!諸葛亮越是使詐,越是心虛。其兵力不足,又多是步兵,洛陽周邊一馬平川,我十五萬步騎穩紮穩打,合圍洛陽,又有陛下神威天佑,就算是孫武再世,又能奈我軍如何!況且許昌城高池堅,又有數萬兵馬,諸葛亮就算偷襲又怎能攻下?這必定是諸葛亮的疑兵之計!請陛下不要再裹足不前,如果遷延日久,士氣受挫,糧草不足,便會白白錯過最佳時機!”滿寵剛剛從邊境調回朝廷,而且早就聽聞諸葛亮的威名,如今正是大展宏圖之機,會戰諸葛亮指日可待,怎麽肯輕易放棄。
    曹睿一聽也覺得有理。
    劉曄見曹睿搖擺不定,情急之下說道:“稟陛下,我先前獻計五路圍攻洛陽,本是指望諸葛亮分散兵力,顧此失彼,在我大軍威逼之下主動放棄洛陽回撤。不戰屈人之兵,這是上策。
    虎牢關大勝後,我軍趁諸葛亮兵力尚未集結,以大勝之勢猛攻洛陽,這是中策。
    如今諸葛亮竟然快速平定四路,可見其已有充足準備,無後顧之憂,決心與我軍在洛陽會戰。此時率軍與其正麵交戰,便是下策。
    諸葛亮用兵,軍容齊整,進退有序。蜀軍多經戰陣,兵精將勇,有八陣戰法,又有利器連弩,任何人與其正麵交鋒都難有勝算。而我軍此行兵馬雖多,但多是新征屯田兵卒,難是蜀軍銳士之敵。昔日司馬懿之所以堅守不戰,也是敵不過無奈之舉。恕臣失禮,就算是太祖武皇帝在世,此時與之交手也怕是勝負難料。
    諸葛亮以逸待勞,就是要等我軍與其決戰,陛下千萬不要中了諸葛亮的圈套!這是我大魏最後的精銳了,如果一旦戰沒,則國家不保。
    我軍在此已成雞肋之勢,退雖可惜,但可自保。請陛下三思!”
    眾人聽完更覺得有理,紛紛附議,其實大家更加擔心的是許昌的妻妾家人、田園產業。
    滿寵一聽怒火中燒。“大膽劉曄!居然敢辱及武皇帝,諸葛亮何德何能,可與太祖並論!你把諸葛亮吹上了天,我看你是被嚇破了膽。想太祖武皇帝,橫掃八方,何其雄壯,文帝也是威震四海!如今大魏出動傾國之兵,奪下虎牢,洛陽近在咫尺,卻不戰自退,豈不讓天下人笑?東吳孫權、遼東公孫軒淵也會小覷我們。
    況且諸葛亮之前數次入寇,都是使詐取勝,是避實擊虛之計,更加證明其不敢與我軍正麵交戰。我軍如今占據地利,兵精糧足,兵馬數倍於諸葛亮。陛下威加四海,親自掛帥,三軍無不振奮,人人莫不思以死報效。以此敢戰之師,團團推進,不留破綻,進逼洛陽。諸葛亮縱使有陰謀詭計,在我軍泰山壓卵之勢麵前,也是螳臂當車,我軍怎能不勝?”
    曹睿本來聽聞劉曄誇讚諸葛亮就心中不悅,劉曄又把諸葛亮和太祖曹操並列,曹睿更是憋了一肚子火。更可氣的是,眾人居然紛紛讚同,萌生退卻之意。曹睿正想發作,突然聽到滿寵豪壯之論,大感欣慰,不禁也雄心萬丈。想自己堂堂一國之君,率五路大軍親征諸葛亮,如今諸葛亮的麵都沒碰到,就被擊退了四路,自己坐擁十五萬大軍卻不戰自退,傳揚出去,君威何在!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放手一搏!
    曹睿站起身,目光堅定地掃視著群臣,突然拔出佩劍,狠狠的砍下了案桌的一角,指著說道:“我意已決!即日起,進軍洛陽,與諸葛亮決一死戰!再有言後退者,有如此案!”
    “諾!”滿寵胸有成竹地喊道。
    眾人一驚,嚇得靜若寒蟬,也都紛紛稱諾領命。
    劉曄回想之前蔣濟,怕重蹈覆轍,也就不再反對,隻是祈求曹睿分出部分兵馬回援許昌,並緊密關注許昌動態,曹睿也欣然同意。
    至此,影響魏蜀兩國命運的決戰才真正登上了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