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得天下民心

字數:3940   加入書籤

A+A-


    石達開對於崇恩,仍舊是不大相信,他堅持要去黃河沿岸親眼看看。 vw於是,留下魏源帶領一些人堅守在最為關鍵的決口處到東明縣境內河段,石達開率領千餘討虜軍將士騎馬,在崇恩的引領下,沿著洪水流經的預定路線,一路東行。

    經過曹州府的濮州境內之後,石達開便發現滾滾而來的洪水便分為二股水流,其有六七成水量還是沿著稍事開挖的黃河故道,從舊城,經過黑虎廟,最後進入陶城,而另一股水流,大概占到三四成水量,經濮州的城不遠便被引流匯入一條有些寬闊但很淺的魏河,一路向東,經範縣壽張,抵達東阿的魚山鎮,又與黃河故道以合而為一。

    從魚山鎮開始,石達開看見,江邊洪水滔滔,雖然肆略,但因兩邊江岸埋設了無數的木樁,用石塊混和著黃泥麥稈等壘成了一米多高的堤壩,竟然將洶湧的洪水牢牢把守在江內。偶然有幾處微弱決口的,馬又數百千民夫前封堵,而且,一直有人來回巡邏,一片如臨大敵的模樣,讓石達開暗暗點頭,他臉色稍稍好看了些:這個崇恩,雖然是滿旗人,但還是個辦實事的官,將地方的勞力民夫組織得有聲有色,防洪治堤很有一套。

    過了一天,再往東,便抵達了濟南府境內,一直沒怎麽說話的崇恩向石達開稟報說:義王殿下,進入濟南府後,宋代以前的黃河故道便與如今的大清河完全重疊。因此,能容納更多的洪水通過。卑職也讓山東各州府的地方官員率領百姓和民夫疏通了下大清河,但時間緊迫,沒來得及徹底疏通,而且,因為本身大清河有較大的水流,難以徹底清理,因此,隻得在大清河沿岸堤壩進行了稍事加高加固。不知能否起到作用。

    石達開點點頭,道:崇恩大人有心了為臣子,盡人事,對得起百姓和自己的良心便成。

    繼續往前,來過齊河境內,眼前的一幕讓眾人驚呆了。隻見齊河縣境內,一片汪洋,前方道路全部被洪水衝毀,成群結隊的百姓哭哭啼啼地往西逃難。

    崇恩大吃一驚他自信布置得仔細,發動了無數民夫河岸加固堤壩,怎麽還會如此而且,還是山東濟南府,省治所在地。

    他連忙找來督工加固河岸的地方官齊河縣令前來,才得知原來是齊河境內的大清河地勢較低,原本有些淤積,加有南北沙河玉符河三流支流匯入,大清河沿岸的堤壩雖然加固加高,但三條支流卻給忽視了,洪水猛漲之際,竟然倒灌進入三條支流的遊,從三條支流方漫出,淹沒了整個齊河縣境,竟然,將一片平坦的濟南府等地也整個淹沒。

    石達開聽完情況,眉頭緊鎖,他擔憂的是黃河自此從濟南府再次改道,不通過以前的黃河故道,直接另辟河道,那便會損失大了。

    幸而,崇恩還是有些作為,他在魏源的提醒下,早早安排民夫在濟南府的東南麵人口密集的鄒平長山新城等縣境內修築了一段長約二十裏的引流渠,這是最惡劣的情形,一旦整個濟南府被淹,通過引流渠,將洪水引入小清河,直流入海。

    而濟南府的北麵,與大清河也是黃河故道平行的,有一條等河流:徒駭河。將淹沒的濟南府洪水全部收集起來,也是直接東流入海。

    不過,饒是如此,濟南府一半和武定州的小半還是被淹。幸好,黃河故道一帶的百姓原本都被地方官府和討虜軍將士強行遷走,隻有遠離黃河故道的一些百姓沒遷走而被波及。

    石達開也知道這的確怪不得崇恩。他已經做得很好。

    崇恩也知道自己必須在這位義王麵前表現一下,他連忙召集一些地方官開設粥鋪,收留引導災民前往高處安頓下來。

    十餘天後,開封府蘭陽縣黃河決口處的銅瓦廂。

    馮雲山在劉勝邦的陪伴下,來到了這決口處。他最終還是忍不住來了。

    東麵有關黃河和災民的各種消息不斷傳來,馮雲山原本緊鎖的眉頭,也慢慢舒緩了。

    原本隻有十餘丈寬的決口處,雖然經過不斷的加固,但在猛烈的洪峰衝擊下,還是不斷擴大,最終變成了一百多丈的口子,黃河全河之水,奔騰不息,浩浩蕩蕩往北而去,衝向七八百年前的黃河故道。而原本的去東南麵的黃河,在經過減小水量倒流後,慢慢平衡下來。馮雲山讓人往東南麵的儀封廳察看後,發現原本的黃河在其境內已經基本停滯,黃河河道變成一潭死水,猶如不流動的運河。

    馮雲山知道,這便標誌著黃河改道正式完成。

    這曆史的黃河改道,要快速很多。馮雲山清楚,這是因為自己提前讓人開挖了黃河故道,將水一下便引走,省卻了黃河自行改道的探索衝刷河道的時間,直接將黃河河水引入大清河入海,因此便能在短短一個來月的時間內便完成改道。

    根據不斷稟報而來的信息,馮雲山知道,此次自己僥幸地完成了自登基以來的一次大考。麵對黃河決口改道的這次曠世大災,自己的國家,基本算是有驚無險平安地度過了。雖然還是有數十萬百姓受災,有數千百姓被洪水淹死吞沒,但也算在受控的範圍內,自己所知的那個曆史的近千萬百姓受災,數十萬百姓被洪水奪取生命,已經算是一場抗災的勝利。

    雖然數據沒有完全統計出來,但根據魏源和他自己的估算,馮雲山得出結論,此次黃河決口,整個黃河下遊流域,菏南直隸和山東一帶,主要是山東,可謂是出盡了全力

    一共征調了六十七萬民夫,而帝國前前後後出動了十萬討虜軍將士,開挖河道和引流渠,疏通大清河,加固黃河故道的沿岸河堤,前後近三個月,工程量不可為不浩大

    而因為馮雲山這個皇帝的重視,加在魏源崇恩等人的督促下,各級地方官還算盡力,特別是因為出動了討虜軍將士,強行將可能存在水患之處的百姓全部提前遷移,集收治,前後一共遷移了近二百萬的百姓,雖然耗費巨大,可馮雲山還是覺得值得。

    哪怕即使很多州縣因為開挖了黃河故道,洪水並沒有泛濫淹沒到這些州縣,興師動眾地遷移讓這些百姓甚是埋怨,但最終這一切,馮雲山都覺得甚是欣慰。隻要能保住這些百姓,不至於被洪水吞沒,不至於像曆史那樣天下生靈塗炭,一切,都是最好的結果。

    要知道,曆史的這次黃河決堤,當時正值滿清忙於鎮壓太平軍起義,兵餉尚且不足,根本無力賑災與救治,加害怕百姓聚集造反,根本不敢征調民夫修築河道,也無力堵塞已決口河堤,遂造成黃河永久性地北徙改道,奪大清河由利津入海。可當時無人理會,無錢賑災,造成無數百姓被洪水淹死,無數民宅被衝毀農田被淹沒,數百萬計的災民流離失所,將山東整個陷入巨大的災難,此後的十餘年,人口都沒能恢複過來。

    但這個最好的結果,卻是馮雲山以巨大的代價換來的。單是征調的民夫的工錢和吃食開銷,便花費二百多萬兩銀子。而遷移數百萬百姓,派遣十餘萬討虜軍將士出征救災,以及安頓和救濟災民,更是花費了近三百萬兩銀子和七百萬石糧食。

    馮雲山雖覺心疼,但看見洋溢著笑容幫忙加固河堤的民夫,便覺得一切都很值得。

    事實也確實如此,馮雲山還沒意識到,他的這番黃河賑濟災民,讓他收獲了巨大的聲望

    河南山東一帶的百姓,紛紛將他掛在嘴,感念於心。而這幫百姓的大小鄉紳,也因為受了新官府的庇護,避免遭受洪災,擺脫家破人亡的厄運,身為感激,原本不信任官府的情況,如今變成了華帝國的堅定擁護者。加在已經滅亡的孔家儒學弟子的歌頌下,馮雲山儼然猶如三皇五帝禹帝般的聖世明君,在山東等地,猶如神明,受到讀書人和百姓的景仰

    不但如此,隨著時間慢慢流逝,華帝國的皇帝馮雲山親臨黃河決口處,賑濟災民的消息很快便傳開了。不單是菏南山東,整個原大地,乃至整個北方和整個華夏,士紳之間,平民百姓,都在盛傳皇帝的仁政愛民,一時間,馮雲山的聲勢達到前所未有的境地,天下民心盡歸雲山。

    3737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