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天朝挽歌
字數:6663 加入書籤
落地的鳳凰不如雞。
——漢族諺語
1274年,正在江南攻城略地的達來接到了忽必烈的命令,讓他迅速趕到高麗國,統帥屯戍在那裏的15000名官兵和900艘大小戰船,討伐東洋上的倭國(今天的日本)。
達來對出征遠在海洋上而且沒有實際價值的倭國不以為然,認為消滅物產豐饒的南宋是正事。果然,元軍在鄰近倭國的海上遇到了強烈的台風。狂風暴雨毀壞了大部分戰船,加上已經彈盡糧絕,元軍隻得倉促撤回。
倭國人稱這場挽救了社稷的台風為神風。
達來出師不利,辜負了大汗對他寄托的厚望,因此受到了忽必烈的嚴厲訓斥,被撤去了一切官職,打發到大都城外賦閑去了。
1275年的春天,45歲的努海帶領元軍攻克了軍事重鎮安徽的安慶和池州,千軍萬馬劍指大都市建康(今天江蘇省南京)。
南宋的長江防線瞬間崩潰。
駐守常州的軍民誓死抗戰,城市淪陷以後遭到了元軍的屠殺。很快,平江(位於江蘇省蘇州)也告淪陷。
南宋的首都臨安城裏人心惶惶,猶如世界的末日即將降臨。
1276年2月4日,朝廷選派官員前往元軍軍營求和,被努海等眾將領一口拒絕了。
此時,南宋的皇帝宋度宗因酒色過度已經在兩年前死亡了,隻有3歲的趙顯在奸臣賈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做了小皇帝,國家大事由祖母謝太皇太後和母親全太後垂簾聽政。
謝太皇太後抱著年僅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代表南宋皇家出城向元軍投降。
元軍統帥伯顏、努海派遣官員進城安撫臨安的百姓,禁止殺掠,封閉倉庫,收繳財寶,但是,在臨安城裏舉行了一場規模宏大的受降儀式,好好地羞辱了一頓靠孤兒寡母苦撐的南宋王朝。
一臉稚氣的宋恭帝向努海獻上了傳國玉璽和投降書。南宋王朝正式宣布滅亡。
努海立即派人將宋恭帝及其母親、祖母還有其他南宋的一同送到了大都。
忽必烈在金碧輝煌、氣宇軒昂的新皇宮召見了宋恭帝,封他為瀛國公,也給全皇後、謝太皇太後都封了爵位,較好地安置了他們。
相比之下,金國的皇家宗室在被大蒙古國滅亡以後全部殺死,一個人也沒有留下。說到底是因為蒙古人對南宋並沒有直接的仇恨。有人說,正是蒙古人的這點仁慈,使得100年以後朱元璋推翻大元王朝的時候讓元順帝以及宗室安全地從大都退回大漠,算是給蒙古人還了當年的不殺之情。
宋恭帝趙顯和他的母親在大都雖然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是,處處時時被監視著,得不到往日的自由和快樂。
南方的局勢也沒有完全穩定下來。
當年,宋度宗的楊淑妃在國舅楊亮節的護衛下帶著自己的兒子益王趙昰和廣王趙昺在國難之際成功出逃,在浙江的金華與南宋舊臣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和文天祥等會合,進封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為副元帥。
努海帶領元軍繼續對趙昰和趙昺窮追不舍。
趙昰、趙昺等人隻好逃到了福州。
不久,眾人推舉剛滿7歲的趙昰登基成為皇帝宋端宗。趙昰加封弟弟趙昺為衛王、張世傑為大將、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陳宜中為丞相、文天祥為少保和信國公,一道組織抗元工作。
元朝看到南宋的殘餘勢力不死心,又立了趙昰做皇帝,於是加緊了消滅宋趙皇族的步伐。
1277年,努海率領元軍攻陷福州。
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又逃往泉州。
早有異心的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壽庚拒絕給太子的老師張世傑借船,後來聽說領軍的蒙古大將是回回人,隨即派人與努海取得聯係,投降了元軍。
張世傑帶領敢死隊拚死搶到了船隻,急忙載著皇帝出海逃亡。
南宋的流亡朝廷又流亡到了廣東。他們本來準備逃到雷州。不料,在南海上遇到了猛烈的台風,船舟傾覆,宋端宗掉進大海裏差一點就淹死了。
左丞相陳宜中建議帶著宋端宗到占城(今天越南的南部)避難。他自己先去占城考察,結果去而不返,最後逃到暹羅(今天的泰國),最後死在了那裏。
宋端宗因為落水染上了病患,不久也病逝了。
眾人又推舉宋端宗7歲的弟弟趙昺登基。
趙昺登基以後,左丞相陸秀夫和張世傑護衛著趙昺逃到了崖山,在當地建立了據點,準備繼續抗擊元軍。
崖山矗立在今天廣東江門市的崖門鎮,北接陸地,東西臨水,南端延伸孤立的插入南海,易攻難守。
文天祥在參加與元軍談判的時候被扣留了下來。他抓住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偷偷地逃回江南,召集了一批流落民間南宋的官兵,再次舉兵反抗元軍。
一時間,流散到江南以至中原各地的官兵群起呼應,聲勢浩大。
元軍急忙召見達來,命令他帶領40萬大軍圍剿文天祥的軍隊。
在廣東和江西兩省帶兵抗元的文天祥由於得不到流亡朝廷的支援,被達來的手下、漢奸張弘範在海豐縣的五坡嶺俘虜。至此,南宋殘餘勢力在陸地的抗元勢力徹底覆滅。
達來立即派人將文天祥押送到了大都。
忽必烈考慮到文天祥在民間的影響力非常巨大,想用招降他的辦法來安定人心,先後指派張弘範、南宋原左丞相留夢炎去給文天祥做思想工作,都被他義正詞嚴地趕走了。
最後,忽必烈隻好派遣亡國之君趙顯去勸曾經的大臣文天祥投降。
昔時互為朝廷的君臣,今日同為異族的階下囚。文天祥看到年僅8歲的先皇,頓時痛哭流涕,長跪不起,至始至終隻說了四個字:“聖駕請回。”
趙顯看到這個情形不知道該說什麽,呆在那裏久久不願離去。
1279年的正月,努海、達來和張弘範率領大批元軍對崖山發起了總攻。他們首先攻破了崖門,然後浩浩蕩蕩地抵達崖山,對南宋的殘餘勢力形成了三麵包圍之勢。
麵對強敵,承受著巨大壓力的張世傑晝思夜想,尋找破敵的良策。
幕僚向張世傑建議應該搶先占領海灣出口,這樣就等於搶占了向西方撤退的路線。
張世傑為了防止立場不穩的士兵逃亡,否決了這個建議。他下令焚燒陸地上的宮殿、房屋和據點,又下令采用連環船的辦法,把近千艘軍船用大繩連成一字形,排列在海灣裏,特意把趙昺的座舟安排在軍隊的中間。
努海看到南宋殘餘勢力負隅頑抗,於是命令元軍用小船載著幹草和油脂等易燃物品,點燃以後順著風向衝入南宋的船隊。
南宋軍隊反應很快,將船的外部塗上了泥巴,還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木,擋開了著火的船隻,使元軍的火攻失去了效果。
努海見水師火攻不成,立刻命令用水師封鎖海灣。達來指揮陸軍封鎖了南宋軍隊取得淡水和砍柴的道路。
南宋官兵頂著熱帶的烈日,吃了十餘天的幹糧,實在渴得不行了隻好喝海水,導致很多的士兵上吐下瀉,身體變得十分衰弱。
努海把元軍分成四支,在南宋軍隊的東、南、北三個方向各駐守一支隊伍。張弘範則率領一支隊伍駐紮在與南宋軍營幾裏遠的地方,約定奏響音樂為各路隊伍發起總攻的信號。
疲憊不堪的南宋軍隊聽到元軍軍營裏傳出來的音樂聲,誤以為是元軍正在舉辦宴會,本來高度的警惕性稍微鬆懈了下來。
正午的時候,張弘範率領水師從正麵進攻南宋的軍營。背著盾牌的士兵們隱藏在用布匹遮蔽的船樓裏,在箭雨中駛近敵船。
大元與南宋兩邊的船艦剛剛接近,努海立即下令吹響了發起總攻的軍號。船上的水師撤去布匹,舉箭齊發,一連攻破7艘南宋的軍船。
南宋的軍隊頓時大亂。
達來親自率領元軍衝鋒陷陣,一路打入了南宋軍隊的中央。
張世傑見大勢已去,急忙抽調精兵,斬斷大索,帶領餘部的10餘隻船艦突圍而去。
可是,小皇帝趙昺的座船困在中間無法突圍。
陸秀夫看到大批元軍蜂擁而來,為了不讓小皇帝落入外族之手,一把背起8歲的趙昺,飛身投進了波濤洶湧的南海……
看到自己的主心骨皇帝投海了,800餘人的趙宋皇族隨後集體跳海自盡……
10多萬南宋軍民也哭喊著相繼跳入大海……
文天祥聽聞慘狀,肝腸欲斷,激憤難消,提筆作詩:
羯來南海上,
人死亂如麻。
腥浪拍心碎,
飆風吹鬢華。
後來,陸秀夫的屍體被附近的老百姓找到並偷偷地安葬了。
元軍在海麵上看到一具疑似小皇帝趙昺的屍體,隻見一個眉清目秀的小孩子,身穿龍袍,頭戴皇冠,身上還掛著一個玉璽。
元軍士兵便將小孩身上的玉璽取了下來,交給了努海、達來。
努海和達來都不認識漢字,又讓張弘範來辨認。
張弘範看了又看,確認這就是大宋王朝的玉璽,淹死的小孩子確定是趙昺。
努海急忙派人前去拿回趙昺的屍體。
但是,趙昺的屍體在元軍返回去的時候已經失蹤了。據說被當地的老百姓搶先收殮,埋葬在廣東省深圳的赤灣村裏。
張世傑計劃奉楊淑妃的名義,再去尋找宋皇趙氏的後人作為新的皇帝,等待時機光複祖國。然而,楊淑妃聽聞宋端帝趙昺的死訊以後已經投海自殺了。
不久,張世傑在平章山下(今廣東省陽江市)的海麵上遭遇了暴風雨,不幸溺亡了。
崖山戰役意味趙宋皇朝的隕落,同時也意味著南宋殘餘勢力的徹底滅亡。
看到南宋的殘餘勢力土崩瓦解,大元王朝的丞相孛羅甚至忽必烈本人都親自去說服文天祥投降,但是,依然毫無結果,最終隻得成全他的一片忠魂烈誌。
趙顯的結局也十分的悲慘。
1288年,忽必烈決定派趙顯遠赴吐蕃學習佛法,責令趙顯的母親全皇後出家為尼。一對皇族母子就這樣被送進了佛界。從此以後,骨肉分離,天涯各自。
趙顯選擇在19歲的時候在吐蕃的喇嘛廟裏出家,取得法號合尊。他為了忘卻亡國的切膚之痛,潛心學習吐蕃的文字,沒有過上幾年就已經在佛學界嶄露頭角,成為把漢文佛典翻譯成吐蕃文的專家,還擔任過拉薩薩迦大寺的總持,成為當時吐蕃的佛學大師,四處講經,研究佛學。後來,他翻譯了《百法明門論》和深奧的《因明入正理論》,在扉頁上留下了題字,自稱大漢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寶,被吐蕃史學家列入翻譯大師的名單。
1323年,54歲的趙顯結束了當喇嘛的生涯,也結束了長達47年的俘虜生活,黯然地踏上了佛天之道。他在吐蕃定居以後,35年的時間裏再也沒有走進中原,走進魂牽夢繞的祖國!
大元王朝最終統一了整個漢地中原和江南,這也是中原和江南第一次整體被北方的遊牧民族完全征服。
努海和達來戰功赫赫,受到了忽必烈的高度讚揚。(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