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嵩山(上)
字數:6732 加入書籤
唐天寶十四年十一月。華夏大地已入初冬。萬物蕭瑟,鳥獸藏匿。位於今河南省西部的嵩山,也是脫去了生機盎然的衣裳,換成了銀裝素裹。大雪還在飄落,整個嵩山一片寂靜,偶爾會有雪花壓斷枝丫的聲音傳來。皚皚的白雪掩蓋了所有鳥獸的蹤跡。遠遠看去,隻一縷青煙從山間嫋嫋升起,為這冷寂的深山增添了一絲生氣。青煙升起之地,是位於山間緩坡之上的一個小小庭院。兩間小屋,青磚黛瓦。屋內陳設簡單至極,一桌一椅,一榻一爐,爐內生火。一位年輕書生坐於爐火之前,閉目靜思,爐火將他那年輕的臉龐映的通紅,宛若另一朵跳動的火焰。
“先生,夜深了,就寢吧。”一聲柔糯的女聲傳來,打散了李泌的思緒。
“是安華啊,什麽時辰了”李泌深吸一口氣,問道。
“回先生,已是子時了。”
“唔,你是太子近臣,我也是,以後不用這麽客氣,直呼我的名字便是”
“安華可不敢,先生是太子的老師,太子都不會直呼您的名字呢,您這是想讓安華得罪太子嘛”女人俏皮的吐了吐舌頭笑道。
“明明是一位巾幗不讓須眉的女子,怎麽越看你越沒有該有的樣子”李泌回轉身來,露出一張略顯稚嫩。微微蓄須的臉龐,笑道。
“先生還說人家,先生的樣子怎麽看也不像太子的師傅呀。殿下命我前來護您周全的時候,我還以為先生是一個皓首白發的古板老學究呢。”
“安華真的沒想到先生這麽年輕俊朗”安華嬌笑道。
“哈哈哈哈,你這女子,竟然取笑起我來了”李泌笑罵道。
“先生快快就寢吧,安華先退下了”安華笑著衝李泌行了禮,咯咯笑著跑了出去。
吹熄了燈火,李泌又一次陷入了沉思。準確的說,此刻躺在床上的隻是李泌的一幅軀殼,靈魂早就換成了一個叫做李忱的人。此刻的李忱依然是百思不得其解,自己的記憶隻停留在了手榴彈在身邊爆炸的時刻。
李忱,某作戰部隊白虎分隊隊長。幾天前奉命率隊剿滅某恐怖分子組織,戰局正酣的時候,不知道從哪裏扔過來一顆手雷,李忱推開了身邊的隊友,自己沒能躲開。
“我他媽怎麽就成了現在這幅模樣?難道真的有蟲洞?難道真的有穿越一說?”
“我在那邊八成已經犧牲了,我的家人怎麽辦······”
李忱亂七八糟的想著
來這裏已經三天了,李忱也已經慢慢適應了自己現在的身份。李泌,子長源,京兆人士,曾在嵩山與玄宗坐而論道,論及施政方略。後被玄宗授翰林院待詔,東宮屬官。深的太子信任,太子每每稱呼先生,甚為敬重。後來受奸相楊國忠猜忌,辭官歸隱嵩山。太子不忍,便命安華上嵩山保護李泌的周全。李忱靈魂的到來繼承了這個書生的滿腹韜略,並且帶來了前世的全能身手。唯一可惜的是,這具身體實在是手無縛雞之力,李忱的一身功夫毫無用武之地。
“明天開始,先鍛煉身體吧。”李忱想著,漸漸地進入了夢鄉。
“先生還是這麽早”“咦,先前先生晨起的時候都是念書的,怎麽今早不念了?先生懂功夫?”安華打著哈欠推開了房門,看見院子裏紮著馬步的李泌一臉驚愕。
“你不是常說我是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嘛”
“從今天起,先生我要鍛煉身體了”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嘛”李泌看著一臉驚愕的安華笑道。
“什麽是革命?”安華再次茫然
“額····革命說通俗點就是打架,就是戰鬥”李泌尷尬的笑笑。一不小心又蹦出來一句前世的句子。
“切,書生竟然要學打架。等你學會了,黃花菜都涼了”
“再說了,先生要學會打架了,還要我這個侍衛作甚。”安華有些不屑,又有些不滿。
“你這丫頭·····”李泌無奈的笑著。
嵩山的日子平淡無奇,李泌不用擔心日常生計。太子每隔些時日便會派人送些錢糧過來。李泌和安華除了練武看書便是鬥嘴罵俏,倒也舒心。和太子的書信往來一直沒有斷過。對於朝中局勢,李泌也是了然於胸。
一晃半年,李泌功夫見長的速度著實驚呆了安華。安華的學問也是精進不少,直讓李泌刮目相看。
“先生,太子殿下有密信傳來。人在偏房裏候著,說是要把先生的回信一並帶回。”安華推門進來,看著居中而臥,手捧兵書的李泌說道。
“信呢?請來!怕是朝中有大事發生”李泌支起身子端坐而起。
“三重火漆!果然有事!”李泌麵色凝重,端詳著手裏重愈千金的信函。
良久之後,李泌長歎一聲“安賊真的反了!”
“啊!”
“我現在擬信,你讓信使速速帶回。務必囑托殿下依信中所言行事。”李泌顧不上驚呼的安華,凝重的說道。
不久之後,安華顧不上詢問一臉凝重的李泌,托著信件急匆匆的出門而去。良久之後,安華再度推門進來。
“先生,為何會這樣?該怎麽辦?殿下會不會有危險?”
“安賊已經攻破了東都,如今正在向潼關進軍。萬不能讓那安賊攻破了潼關,否則我大唐恐有滅國之險。”
“我已在信中向太子言明,務必進言明皇,誓死守住潼關。萬幸的是,守衛潼關的是高、封二將。此二人久經沙場,戰功赫赫定會處置妥當的。”
“太子如何進言?明皇可是十分忌憚太子殿下參與朝政的”安華又一次問到了重點。
“是啊,值此大廈將傾的時刻,人人自危。殿下此刻更難自處了。但是他是太子,再難的事他也得做。不為別的,隻因為他是大唐的太子,是大唐的後繼之君!”
李泌說完,安華和李泌同時陷入了沉默。
許久之後,安華首先打破了沉默“殿下此刻正在飽受煎熬吧。”
“不說他了,任他波浪滔天,於我這個世外之人何幹。我們還是繼續過我們的小日子”李泌的臉上恢複了往日迷人的微笑。
也不知道是哪句話刺激到了安華,此刻的安華俏臉一片通紅,越發顯得迷人
“呸,誰跟你過小日子。我就不信你能有安生日子過。”安華嬌罵了李泌一句。轉身跑了出去。
李泌此刻也意識到了什麽,微微尷尬之後臉色變得凝重“覆巢之下,豈有完卵。”李泌轉身進入書房,不知道從哪個書箱裏扒拉出來一幅大唐坤輿圖,仔細的端詳了起來。
不知不覺間,天色竟然已然黑透。李泌站在大唐坤輿圖之前已經兩個時辰了。中間安華進來過幾次,看見李泌正在沉思便也不打擾,悄悄的退了出去。這一次,安華是來叫李泌吃飯的。話還沒有出口,便聽到了“噠噠噠”急速的敲門聲。安華還在氣惱,“怎麽這時還有人來打擾”正要開罵的時候,李泌說話了。
“安華,隨我迎客。”語氣不容安華質疑。
安華見李泌如此凝重,自己也意識到了事情的不一般。知道李泌隱居在此的人並不多,除了李泌的好友秦廣川之外,就隻有太子殿下和自己了。秦先生先前也來拜訪過幾次,不過是早來晚歸罷了,不會在這個時候過來。那麽剩下的人,隻有太子殿下了。
“先生,是殿下?”
“快隨我開門迎客。”李泌頭也不回的往門口走去,安華緊隨其後。
院門打開,有兩個人影迅速的閃了進來。來人皆穿黑衣,鬥篷遮住了麵孔。領頭的人身高六尺左右,身形瘦削。後一個人身高八尺有餘,體型魁梧。李泌吩咐安華速速上茶,便將兩人引入正堂。魁梧之人立於門側並不進屋。瘦削之人隨李泌進屋之後,兩人東西昭穆而坐。此時,安華端著茶盞也進來了。安華放下茶盞,恭施一禮便退了出去。順帶著關上了門。
“渴死我了,你這裏也真忒遠”瘦削之人摘下鬥篷端起茶盞牛飲了一口,說道。
“信王殿下不必著忙,在下別的沒有,茶水管夠。”李泌樂嗬嗬的笑道。
“你這書生,竟然要讓小王餓著與你談話”信王李瑝笑罵道。
“殿下莫急,晚飯早已備好。在下已經恭候殿下多時了”
“哦?你知道我要來?我三哥跟你說了?等會,你先讓人把飯食端上來,餓死小王了。”
李泌打開門吩咐了安華上飯食,便又重新坐回了信王對麵。
“飯食簡陋,讓殿下屈尊了。”
“沒那些事兒,你吃得我就吃得。”信王李瑝大咧咧的說道。
片刻之後,李瑝傻眼了。看著眼前擺的清粥小菜說道“這···還真簡陋”。
李泌啞然失笑“殿下莫急,知道殿下要來。所以今天特地燒了一隻山雞。殿下稍等片刻就好。”
“這才像話,知道我要來就該多準備幾個菜。這些白粥哪裏能充饑。”
“對了,你怎麽知道我要來?三哥跟你說了?”信王李瑝端起白粥哧溜喝了一口,問道。
“太子殿下今早方才來了信件,我便知道還會派人過來。太子身處深宮不宜前來。能代替太子殿下前來的隻能是您這位太子殿下最好的兄弟了,而且您身居王府,要方便的多。”
“早就聽三哥說你神乎乎的,我還不信。今日一見,果不其然”李瑝端著白粥的手就沒有放下來過。可見是真餓了。“那雞還沒好啊”。一句話,讓李泌啞然失笑。
李瑝,唐玄宗明皇第二十三子,母親是盧美人,封信王。小時便皇三子李亨關係較好。李亨對於這位比自己小十多歲的弟弟也是照顧有加。太子李瑛被廢之後,李亨即太子位。跟這位弟弟的關係越發緊密融洽了。這樣的關係在皇子之中甚為少見。
酒足飯飽之後,李瑝開腔了“吃飽了真舒坦,不過想起來這幾天發生的事就讓人窩火。我三哥讓我來問問你這書生的看法,三哥信你不疑,我可不信。”“你若說的不好,小王我是要罰你的。”
李泌心想,太子殿下這個弟弟,怎麽跟太子殿下吊了個個兒。太子殿下恭謹謙良,端莊深沉。這個信王殿下怎麽跟個紈絝一樣。
“殿下前來,所問之事一半在外,一半在內。”李泌呷了一口茶,緩緩說道。
這一句話,讓李瑝瞬間來了興趣“你快快說,小王要聽你如何扯謊。”
“於內之事,太子殿下身處朝堂,不知如何自處。於外之事,在於安賊往潼關而來,太子殿下想要退兵之法。”
“快說快說,急死我了。”信王焦急的催促道。
“這朝堂和疆場是緊密相連,環環相扣的。若單論疆場戰事則容易的多,隻要封、高二將鎮守潼關,堅守不出。安賊就算等到了閻王,也必進不了長安城。安祿山一群烏合之眾,毫無目標可言,時間一久必然軍心潰散。眼下最令人擔心之事其實不在疆場,而在朝堂。朝堂政務皆由楊國忠一人把持,且深的陛下信重。偏偏這楊相國政事一竅不通不說,斂財弄權倒是挺有手段。安賊之反楊國忠也有責任。再者,陛下對於太子參政也是多有忌憚。太子殿下需記得能屈能伸,小心應付,該避讓的時候小心避讓,不該避讓的時候絕不妥協。太子殿下需記得,順利登基才是目的。隻要是不影響我大唐基業,隻要不影響太子殿下登基。其他的事情,統統可以忍讓。”
“特娘的!真不知道楊國忠那廝給父皇吃了什麽迷心藥。讓父皇這麽寵信於他”
“殿下勿要言此,陛下自“唐隆之變”之後受禪於先皇登基,至安賊兵反之前。整整43年的太平盛世,百姓富足,兵甲強盛,萬邦來朝,是何等的天朝氣象。此皆陛下之功。陛下之功,史書定會大書特書,陛下治下的太平盛世也必定會為後人稱頌。而今陛下70有餘,已古稀之年。人到了這個年紀,總會出點小差錯的。不犯錯的人生是不真實的。陛下之過,亦是人臣之過,我等應竭力勸諫陛下,親賢臣,遠小人。務必要撥亂反正,勿使局勢惡化。”(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