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字數:4854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逐王 !
三年後
星移鬥轉,秋收冬藏,又是一年春來到。
千百年來,無論改朝換姓、滄海桑田,這人間寒暑交替,日升月落,從不曾有過改變,花照樣開,水照樣流,江山依舊,卻不知他日誰做主。
一眨眼,三年過去了,偷享了三年太平的大晟王朝,再起風雲,養精蓄銳十數載,已從大皇子熬成了金國皇帝的卓勒泰,再次舉兵攻打遼東。十七年前,正值青壯的卓勒泰擁兵十萬,妄圖攻破遼東,直搗京師,但他的宏圖霸業、狼子野心,卻止步在了小小的廣寧衛,這次,他誓要一雪前恥,拿下遼東。
常朝之上,眾官員正在商議遼北局勢,傳令官突然闖入太和殿:“陛下,陛下!前線來報——”
昭武帝一見他驚慌失措的模樣,心中就一咯噔:“說!”
“遼東信使剛剛抵京,韓總督……韓總督……敗了……”
昭武帝臉色鐵青:“於、於吉……”
於吉顧不得禮儀,忙不迭地跑下丹墀,一把接過傳令官手裏的信,又跑回皇位。
他年事已高,看上去跑得非常賣力,但實際動作很慢,左右文武看著都替他著急,恨不能代勞,昭武帝也急得直拍扶手,屁股都已經翹了起來。
燕思空站在官將中間,冷眼旁觀著昭武帝的醜態。
韓兆興會敗,早在他意料之中。
那軍報終於到了昭武帝手中,他顫抖著攤開一看,狠狠地“嘿呀”了一聲,把軍報往上一摔,痛心疾首道:“泰寧失守,狄將軍戰死了呀!”
燕思空眯起眼睛,藏在袖中的雙手緊緊交握,指骨互相鉗壓,疼痛令他格外地清醒。
自廣寧一戰,金兵被逼退數百裏,韓兆興踩著元卯的屍骨,坐享大功,在朝廷的支持下,逐步收複遼北失地,十七年來,遼北七州已收複四州,他的家鄉——泰寧亦在其列。
卓勒泰起兵後,韓兆興趁機要求朝廷調兵,他先要大同的兵,但抵禦瓦剌殘部事關重大,遭到諸多大臣反對,最後從河南府調兵三萬支援,由老將狄將軍領兵,如今卻是泰寧再次失守,狄將軍身死他鄉。
這一戰報,在朝廷上炸開了鍋,莊嚴肅穆地太和殿上,此時與市井一般吵嚷。
“肅靜——”於吉高聲喊道。
昭武帝扶著額頭,神色有幾分痛苦:“愛卿們說說,這……該如何是好?”
孟鐸出列,躬身道:“陛下,臣以為,韓總督與金人交戰二十餘載,多敗少勝,怕是已經怵了金人,如今首戰大敗,狄將軍戰死,士氣低落,之後的戰況,實在堪憂。”
“這不是廢話嗎!”昭武帝怒道,“你有何高見啊?”
“陛下贖罪。”孟鐸道,“臣以為,應另擇良將去守遼東。”
謝忠仁的黨羽自然不幹了,禦史馬禮跳出來駁斥道:“韓總督當年退擊卓勒泰十萬大軍,要怵,那也是卓勒泰怵!卓勒泰起兵突襲,韓總督措手不及,如今雖失泰寧,但仍有三州橫於潢水之前,自古勝敗乃兵家常事,廷尉大人隻因一敗就要臨陣換帥,真是荒唐!”
自顏子廉仙逝,士族一派已然凋落,但仍有清正剛直、一心為國為民之士,在大是大非上據理力爭,大理寺卿孟鐸就是其中之一。
“是啊,難道狄將軍不是良將嗎?連狄將軍這樣的老將都敗於卓勒泰之手,可見金兵之強大,更勝往昔,此時若臨陣換帥,更是動搖軍心啊。”
“狄將軍戰敗絕非智勇不及那蠻子,分明是他常年駐兵中原,到了遼東,天寒地凍、水土不服,要我說,一開始就不該從豫州調兵!”
“哼,當初商議從豫州調兵,也不見諸位大人這般強烈反對。”
“還不是你們昏庸誤主……”
兩派大聲吵吵了起來,這些滿腹學識的士大夫,吵起架家來也一樣臉紅脖子粗,毫無儒家風範。
“別吵了!”昭武帝狠狠拍案,大聲道:“楊玉清!”
“臣在。”
時任兵部尚書楊玉清出列。
當年的兵部尚書文宥遲,被燕思空設計回鄉丁憂,如今病老,無力返朝,代尚書位的右侍郎馮闖調任去了濟南府做總督,去年剛剛上任的楊玉清,之前是工部左侍郎,專管軍械製造,是閹黨一派,謝忠仁終究還是又把兵部抓回了自己手裏。
而燕思空,自從成為駙馬之後,這三年青雲直上,不過而立之年,已接替馮闖成為兵部右侍郎,官居正三品。
當然,他若隻是額駙,自然不會升得這麽快,他用了三年時間,以非凡的手腕,不僅被謝忠仁引為心腹智囊,也利用謝忠仁和額駙的身份,成了昭武帝的近臣,他使勁渾身解數,舍棄了所有的廉恥和氣節,將昭武帝哄得高高興興,使昭武帝對他的恩寵愈隆。
如今他雖然是右侍郎,實際楊玉清還要禮讓他三分,兵部大權正一步步地陷落他手中。
昭武帝指著楊玉清:“當初是你提議從河南府調兵的,你有何話說?”
楊玉清跪倒在地,沉聲道:“臣當日上書,已列明利害得失,除了豫州,其他地方更不合適。”
“楊司馬分明是在避重就輕。”孟鐸駁斥道,“當時我們還在爭論該不該調兵,遼東七萬駐軍,糧草足備,抵禦卓勒泰本是綽綽有餘,何苦不遠萬裏調兵支援?我看韓總督是趁機收攏兵權,狄將軍死得不明不白啊。”
“廷尉大人這話何意!”一個言官跳了起來,“可是暗指韓總督為奪兵權讓狄將軍去送死?你用心太險惡了!”
“這話我可沒說。”孟鐸冷冷哼了一聲。
陳舒將軍站了出來,粗聲道:“當日楊司馬提議從豫州調兵,臣等皆有反對,如今狄將軍戰死,泰寧失守,兵部不可推卸責任。”他突然狠狠瞪向燕思空,“燕駙馬當日也是極力慫恿從豫州調兵,怎麽現在屁都不放一個了?”
眾官將的目光齊刷刷地掃向了燕思空,其中有厭惡、有鄙夷、有不屑、有憤恨。燕思空的佞臣之名,在三年之中已廣播天下,注定永載史冊了。
燕思空不疾不徐地向昭武帝躬道:“如楊尚書所言,豫州調兵,絕非一時興起之決定,利害得失,皆已闡明,又如馬禦史所言,怎可因一戰之成敗論英雄,臨陣換帥是兵家大忌,臣以為,陛下應該相信韓總督。”
他話音一落,大臣們再次吵了起來,又性子剛直地直接指著燕思空鼻子罵他“誤主。”
燕思空不卑不亢,麵無表情,心中種種,早已有了盤算。
昭武帝對他日漸恩寵,對謝忠仁卻是日漸薄幸,一是因為謝忠仁多年來恃寵而驕,閹黨勢力太過龐大,必遭主疑,二是他年事已高,不像從前那麽會討昭武帝歡心了,他要讓韓兆興成為壓垮謝忠仁的最後一根稻草。
韓兆興擁兵七萬,看似不多,但離京城如此近,亦是威脅極大,他和謝忠仁貪心不足,還想收攏更多兵權,借金兵南下,要從河南府調兵去援。
燕思空跟許多人一樣,早早已看到結局,狄將軍此一去,多半是有去無回,狄將軍不死,豫州三萬兵馬怎麽會順服韓兆興,而他比“許多人”更了解韓兆興的真麵目,知道韓兆興哪怕有七十萬兵馬,也會敗給卓勒泰。他救不了自己的故土,隻能將計就計,以韓兆興的大敗,換取擊倒謝忠仁的籌碼,唯有如此,才可能真正挽救遼東、挽救中原。
這一場舌戰跟往日一樣,無疾而終,燕思空拖著疲倦的身心上了馬車,當放下簾幕的一刻,他才癱倒在軟墊上,雙目失神地盯著虛無的空氣。
三年了。
封野杳無音訊。
三年前,封府上下兩百餘口被斬首,封劍平“戴罪”自盡,封野越獄,不知所蹤。封野的叔叔原本代封劍平駐守大同,受到牽連要一並處死,他帶著三千封家軍出逃,消失在了茫茫西北。
封家的痕跡逐漸從世間消失,當年是如何的轟轟烈烈,如今就是如何地雲淡風輕,仿佛封家軍立下的蓋世功勳,也從不曾存在,這個姓也成了本朝大忌,無人敢提。
三年來,燕思空將自己活成了精於算計的行屍走肉,他不相信任何人,他冷酷陰險,趨炎附勢,讒言媚主,他助謝忠仁鏟除異己,他貪墨斂財,已然聲名狼藉,他的每一步、每句話,都別有目的。
他不在乎遭人唾棄,不在乎身後罵名,不在乎生死得失,他好像什麽也不在乎了,他豁出去一切,隻要達成他的目的。
可惟有一件事,惟有那麽一件事,他還在乎。
那就是封野的安危。
封野,你是否還活著。
=
=
=
第六卷,開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