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朝中大亂

字數:4615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國子監大人 !
    城外,西夏大軍越來越近,人數也越來越多。種世衡久經沙場,一眼望去,驚愕地估算,敵軍竟不下十幾萬,且源源不斷來襲。
    如此規模,西夏定是舉國而戰。
    站在城樓上,種世衡不由憂心忡忡,對一旁的趙祈道:“殿下,如今清澗城已經被敵軍圍困,您若此時出城,恐怕在半路被西夏遊騎截獲,不如與末將在此固守,一則安全起見,二則亦可穩定軍心,振奮士氣!殿下坐鎮城中,三軍必定死戰不退!”
    “老將軍所言甚是!我乃大宋皇子,豈可臨陣畏敵脫逃!”
    趙祈點頭,抱拳答應。
    “隻是,老將軍可有把握,這清澗能否守得住?!”
    “殿下大可放心!清澗城城池堅固,當初便是為了防備西夏入侵所修建,再者我麾下種家軍身經百戰,城中糧草清水可供應三月有餘,更有陛下居中坐鎮,諒那西夏大軍就算圍城,也休想奈何我清澗城。”
    聽種世衡振振有詞,信心十足,趙祈內心稍安。
    卻聽一旁易風驚聲大喊:“五皇子小心!”
    趙祈一回頭,一支利箭撲麵而來!
    危急時刻,易風拔劍擋下亂箭。箭身折斷落地,驚出趙祈一身冷汗。
    這一箭,拉開西夏大軍進攻的序幕,無數西夏大軍潮水一般地湧向清澗城,戰鼓擂擂,硝煙彌漫,號角驚寒,宋夏大戰一觸即發。
    宋軍毫不怯弱,城樓之上擂鼓挑戰,一時之間,箭如飛蝗,遮天蔽日!趙祈千金之軀,種世衡萬不敢將他置於險地。否則有所損傷,不僅大宋痛失皇子,軍心也會不穩。他命人將趙祈帶到軍衙安全之處,然後一聲令下,種家軍怒聲喊殺,英勇奮戰。
    西夏大軍人數眾多,突進之間,萬馬奔騰,尤為壯烈!
    前軍奮勇,中軍徐徐推進,而後軍大帳之中,金邊狼頭傘蓋之下,一人身騎踏雪烏騅,勒馬長嘶,三軍肅然,顧盼之間,虎目雄視,西夏大軍如同群獸環伺,舉手投足,皆是梟雄之態,正是西夏國王李元昊!
    李元昊禦駕親征,威風凜冽,望著西夏大軍源源不斷地朝清澗城進攻。身邊更有左右廂軍大王野利遇乞和野利旺榮兄弟,甚至太子寧令哥,也被帶來隨軍觀戰。
    種世衡所料絲毫不錯,西夏當真是舉國而戰!
    清澗城頭硝煙彌漫,戰鼓震天,號角不斷,喊殺聲更是不絕於耳。李元昊反身大笑。
    “這小小清澗城,豈能擋我西夏大軍!”
    一旁的左軍大王野利遇乞急忙跳出來奉承道:“大王!我西夏此次二十萬大軍攻宋,定能踏平宋朝疆土,為大王立下千秋不世之功。”
    李元昊大聲狂笑,一時之間,西夏大軍攻伐得更加猛烈。
    西北狼煙起,不過半日便一路烽火傳到東京汴梁。可延安府的八百裏加急,卻要幾日之後,才送到朝中。
    這幾日朝中人心惶惶,直到四日之後的早朝,邊關急報送到朝堂,皇上這才急召文武百官在紫宸殿早朝議事。
    “聖上,延安府八百裏加急!西夏國王李元昊率二十萬大軍,包圍清澗城!”
    延安府的急報就放在禦案之上,朝堂之上聽聞,立即議論紛紛。片刻之後,皇上詢問文武百官。
    “眾愛卿,這可如何是好。”
    潘丞相位列百官之首,此等軍國大事,他必須率先發言。
    “陛下!這西夏建國不久,與大宋還算交好,往年都會譴使互通有無,何以突然出兵?”
    皇上命人將急報送呈文武百官,一邊道:“清澗城種世衡大將軍來報,沒藏使者團在邊境遭遇假冒的宋軍之人襲擊,李元昊以此為借口,悍然出兵。”
    沒藏使團離京不久,還帶走了五皇子殿下,這事朝野上下人盡皆知。聽聞使團遇襲,潘丞相大驚失色,朝中文武,亦是一時惶恐。
    唯有八王爺從右側挺身而出,麵朝皇上道:“啟稟陛下!這恐怕是西夏人的陰謀。那李元昊對我大宋早有覬覦之心,此番打著為李鶯歌公主報仇的旗號,師出有名,明麵上看,是我大宋理虧!”
    皇上微微垂首,唏噓道:“兩國戰事一起,可憐百姓又要遭受戰亂之苦,朕心中實在不忍!”
    大宋一向仁義,朝廷對士子百姓,一向寬容。皇上素來秉持仁厚,不願大動幹戈,但此時戰事已起,也顧不得了。
    八王爺繼續進言:“聖上!事已至此,我大宋應該積極備戰才是。”
    皇上正要點頭,卻聽潘丞相率領一眾文官,出言道:“陛下!那西夏一向作風彪悍!而我大宋將士久於安逸,禁軍久疏戰陣,廂軍更是鮮少操練,唯有西軍悍勇,卻兵少將寡,一旦開戰,恐怕於我方不利。依臣愚見,不如先派人與李元昊議和。”
    “丞相言之有理!”
    皇上微微閉上眼睛,眼看著形勢不利,八王爺趕緊出聲反對。
    “皇上!西夏人此次出兵看似倉促,實則蓄謀已久,早有計劃!大軍動輒數十萬,豈會三言兩語就善罷甘休。若要議和,恐怕要付出難以想象的代價,臣弟認為,此計有損一國之威嚴,應拒和迎戰!”
    潘丞相也不甘示弱,挺身道。
    “陛下,應求和避戰!以免百姓受苦。”
    朝堂之上,頓時分為兩派,八王爺為首的武將一脈,極力求戰。而潘丞相率領文官集團,卻避戰求和,一時之間,朝堂之上爭論不休。
    皇上左右為難,一時之間,甚難決策,不由得扶額長歎。
    “眾愛卿稍安勿躁,容朕想想!”
    八王爺卻急聲敦促:“陛下!兵貴神速,清澗城被圍困,危在旦夕,萬不能有所耽擱。否則,城破之下,血流成河,那就糟了!”
    見皇上一時仍在猶豫,八王爺以退為進道:“若陛下心存疑慮,可做兩手準備,一則譴使求和,責問李元昊背信棄義,興無義之兵,伐我大宋,遭天下共棄,人神共厭。此乃緩兵之計!二則速派援軍集結,兵鋒直指清澗城,到時我大軍蓄勢待發,西夏人也會有所顧慮,不敢貿然行動。是戰是和,就全在陛下的一念之間。就算議和,我大宋也能據理力爭!”
    “八皇帝所言甚是!”
    八王爺此計甚妙,皇上龍顏大悅。
    “就按八皇帝所奏!兵部尚書高愛卿何在。”
    兵部尚書高大人,正是高惠連的父親,他站出朝堂道:“啟稟陛下!事發突然,我大宋要集結兵力,籌備糧草,起碼需要一個月。”
    兵凶戰危,一個月雖然不長,但足以改變局勢,皇上不由憂心道:“西夏大軍圍困清澗城,朕就怕他們不能堅守一個月!”
    “陛下放心!”又是八王爺挺身道:“清澗城城高牆固,守城的也盡是我大宋西軍精銳,種家軍身經百戰,英勇無敵!種世衡乃當世名將,一定不負陛下所托,守城一月,不成問題。”
    聽得八王爺所言,皇上再鬆一口氣,即命兵部尚書高大人:“高愛卿速去籌備糧草,待一切準備妥當,大軍速發清澗城。”
    “微臣遵旨!”
    高大人躬身謝旨。
    對西夏圍攻清澗城的方案已定,紫宸殿宣布退朝,待文武百官退散,皇上命人招來八王爺獨自覲見。
    “皇兄!那西夏使者團遇襲,不知五皇子如今安危?”
    八王爺詢問道。
    紫宸殿早朝議的是軍國大事,八王爺不便談論,等到百官散去,這才追問起來。
    “八皇弟!五皇子被小王爺與護衛救下,正困於清澗城中,暫時無礙。隻是……”皇上輕歎一聲,猶豫片刻,這才說道。
    “你家初兒他……他在救下祈兒的時候,不幸摔下懸崖,待士卒發現,已經慘遭不幸!”
    “陛下!初兒他……”
    八王爺整個人驚顫抬頭,雙眼欲裂,一口氣憋在胸口,萬分疼痛,竟然眼前一黑,暈倒在地。
    “快傳太醫!”
    紫宸殿內,皇上失聲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