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南陽黃忠
字數:3047 加入書籤
那黃夫人聽到相公的聲音,長舒了一口氣,她一個弱女子,帶著個體弱多病的孩子,麵對著一群陌生的男人,要說不擔心還真不可能。她明白自己和兒子在相公心目中有多麽的重要,又想到相公的性格和實力,唯恐他傷了別人性命,忙道:“相公勿急,諸位公子並非強人,剛剛奴家念及敘兒之病,急切難過間哭泣成聲,幾位公子路經此地,以為奴家遇到麻煩,熱情幫助,聽說了敘兒的病情,一位公子言學醫多年,欲為敘兒診治,奴家不敢自專,故請諸位公子暫留,待相公返回決斷!”
那大漢聽了妻子的話,眉頭頓時舒展開了,“咣”的一聲將環首刀插入鞘中,奔上前來抱拳道:“原來如此,在下魯莽了,得罪之入,諸位公子請海涵!”
荀攸、徐晃、許褚抱拳還禮,卻見劉璋似陷入癡呆之中,嘴色含笑,眼睛空洞的看著前方。已經經曆過好幾次此番情形的徐晃等人頓時便明白了,此人必又是一應夢之人。
劉璋雖然表情癡呆,然而心中卻是狂喜:“不會錯,不會錯了,一定是你,一定是你!‘子敘,早沒,無後’,黃忠黃漢升,竟教我在此處遇到了你!”
大漢再施一禮:“失禮了!”說罷,躍上了馬車,但聽他道:“敘兒怎麽樣了?”
“剛剛睡著了……”黃夫人難掩悲痛,道。
不一會兒,大漢小心的抱著一個臉色臘黃、頭發稀少的四尺幼童走下馬車,道:“不知哪位公子深諳醫道,煩請為犬子診治!”
荀攸拜道:“在下穎川荀攸,粗通些醫理,願勉力一試!”
大漢道:“犬子己病入膏肓,荀公子救得或救不得,南陽黃忠仍不勝感激!”
荀攸等人當天可是聽過劉璋說起過這個名字,心中不禁大喜,荀攸更是暗暗決定,一定要竭盡全力治好他的兒子,如此一來公子便再得一虎將!許褚的心思就簡單了,他心想公子對這個叫黃忠的極為看重,手裏的功夫相必弱不了,得找個機會好好的打上一架才是!
荀攸上前搭住黃敘瘦弱的手腕,開始診脈,而他的眉頭很快便皺了起來。
黃忠原本希冀的臉色頓時垮了下來,這樣的失望已經上演過一次又一次了,每一次都像有人用小刀在他的心髒割肉一般,令他痛不欲生。
良久,荀攸鬆開了黃敘的胳膊,歎氣道:“黃公子這病似在肺髒,慚愧,在下學識淺薄,未有良方!”
黃忠點了點頭,沒有說話,不一會兒,將愛子放回車上,抱拳道:“多謝各位仗義相助,犬子病情危急、不能拖遝,就此別過,如果各位改日到了南陽,黃某必掃榻以待!”
荀攸等人有心為劉璋留下黃忠,可是他們都明白黃忠作為一個父親此刻的心情,隻得拱手道:“公且去,改日我等必至南陽拜訪!”說罷讓到道旁。
劉璋見黃忠要走,立即醒悟過來,這可是黃忠啊,演義裏麵的五虎上將、三國誌裏的關張馬趙黃啊,六旬匹馬斬夏侯的大人物,怎能讓他輕易離開?急切之中他趕緊張開雙臂橫在道中,道:“你不能走!”
黃忠眉頭一皺,道:“公子有何見教?”
劉璋心思電轉,忽然想起一人,趕緊道:“依我之見,漢升此去洛陽恐也是徒勞。吾知一人,姓張名機,字仲景,乃當世國手,素有再世扁鵲之名!如果普天之下還有人能救黃公子,他必是其中之一。如果隻得一人能救,那必是他無疑!”為了能留住黃忠,劉璋可勁的吹噓起來。當然了,他不是信口雌黃,張仲景被尊為醫聖,所著《傷寒雜病論》確立的辯證論治的原則乃中醫的靈魂所在。建安年間,連年的戰亂致令天下瘟疫橫行,死者無算,他十分的痛心,遂下定決心要克服瘟疫,他翻遍各家醫書,十年磨一劍,終著成曠世之作《傷寒雜病論》,拯救了無數人的性命。
黃忠心中大喜,忙道:“請問公子,這位張大夫現在何處?”至於劉璋為何會未卜先知他的字,此刻他根本無暇顧及。
劉璋沉思良久,道:“說起來此人與漢升乃是同鄉,乃南陽涅陽人,早年曾為長沙太守,已經辭官,此時應該在襄陽潛心著書!”張仲景在建安年間才出任長沙太守,為了小說情節需要,作出此許修改,請勿認真!當然了,本書許多地方都有這樣的修改,請不要當真,畢竟咱不是寫史書,哈哈!
黃忠道:“多謝公子指點,在下感激涕零……”
劉璋見黃忠急切的樣子,知道他恨不得立即飛到張仲景麵前,可是讓他與五虎上將之一失之交臂,他豈能答應,便道:“左右順路,不如我等同去,襄陽城廓寬大,人丁興勝,想尋一人並非易事,多一人相助,總是多一分希望!”
“公子高義,在下拜謝,此番得能救得犬子性命,黃忠這條性命便交於公子了!”黃忠感激道。
“好說,好說!”劉璋大喜,立即吩咐將拉了一匹馬換下黃忠車上的老馬,直奔棘陽。
當日夜宿棘陽,連夜尋得舟船,付了船資,第二日天色剛明,一行人便棄車登船,順流而下。
舟行甚速,育陽、新野、朝陽皆被拋於舟後,第二日便到了與襄陽一水之隔的樊城。眾人過城不入,徑渡漢水,進了襄陽城。
襄陽城位於漢水中遊、南襄盆地南部、淯水沘水在此匯入漢水,西鄰秦嶺大巴山餘脈,三麵環水一麵靠山,憑山之峻、據江之險、易守難攻,自古就是商賈匯聚、兵家必爭之地。漢水穿城而過,將襄陽城一分為二,漢水北岸為樊城,南陽則為襄陽城,兩座城池憑江對立,互為依仗,形同一體,故有攻襄必選克樊之說。得到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它自古即為交通要輳,素有南襄隘道、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稱。
良好的自然環境更是養育出了一批批傑出的英才,故又有外攬山水之秀,內得人文之勝之稱。單說三國便有一代名相諸葛亮臥龍、名士龐統鳳雛、隱士司馬徽水鏡先生等等。(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