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苦諫出兵
字數:2336 加入書籤
張鬆這個人名氣很大,史料記載他看出劉璋不是明君,於是先邀曹操入主益州,而曹操以貌取人,惡了他,他轉而尋求劉備,劉備以上卿之禮相待,他遂獻西川地形圖,並聯合法正等人以為內應,接應劉備入蜀。可惜行事不密,被人探知,在即將獲得勝利的時候被劉璋所斬。劉璋雖然不喜歡張鬆的賣主求鬆,但是此時的劉璋已經是另一個靈魂,他不再是個守成之人,他有爭霸天下的雄心,相信張鬆看到這一點後,不會再做那賣主求榮之事。
張魯這個人也很有才能,曆史之中他騙過劉焉駐軍漢中,隨即反了劉焉,劉焉一氣之下斬了其老母、幼弟,雙方結下死仇,攻伐數十年,劉璋眾擁天府之富,卻被僅有一郡之地的張魯打的節節敗退,最後荒唐到邀劉備入蜀抵禦,因而被劉備取了蜀地。不得不說,劉璋集團的覆滅,張魯這個人起了很大的作用。張魯開創五鬥米教,鼓勵屯田、恢複生產,將漢中郡治理的井井有條,他甚至在漢中郡實行了最早的、原始的共產主義。不得不說,張魯是個非常有本事的人,可是他也不是一個甘居人下之人,這也讓劉璋和他之間有著一條天然的、不可逾越的壕溝。別看兩人說話客客氣氣的,內心的真實想法誰又知道?
嚴顏、吳懿、龐義、黃權都是益州軍將領,嚴顏和黃忠一樣,都是老當益壯的代名詞,能力和忠誠不必說;吳懿、龐義為益州豪強,將略尚佳;黃權文武雙全,他諫迎劉備、建取漢中、勸阻伐吳,處於他當時所在的勢力來看,都是十分合理的意見,是個不可多得的良才。雖然事奉過三主,但是每一次背主都是在無可奈何之下,因而他無論侍奉劉璋,還是在蜀漢或曹魏都很受常識。
趙韙這個人更是曆史中劉璋能做上益州牧的關鍵人物,正是他的支持和推舉,劉璋才登上了益州牧的保座。可是後來他不滿劉璋,舉兵謀反,兵敗被劉璋所斬。
費觀來頭也不小,那可是劉璋母親的娘家人,如果劉璋當上皇帝,這費氏可就是外戚了。
……
當這些人出現在劉璋的眼中之後,他已經開始腦補應該如何使用他們了。
不知不覺眾人到益州已經三個月了,可是劉焉不點頭,劉璋無法調動一兵一卒,眾人皆感有力無處使,頗有些不奈。在這樣的心境之下,劉璋度過了來到東漢的第一個新年。
迎來送往中,正月到了盡頭。
這一天,曹操矯詔討董的消息傳到了益州。劉璋再也按奈不住,找到了劉焉,肯求他同意出兵討董。
劉焉直接告訴劉璋,自己年老體弱,行軍打仗已經力不從心。
劉璋當既表示,如果父親信任,他願意代父出征!
劉焉看著雄姿英發的幼子,老懷安慰,道:“如若讓你率兵討賊,你的作戰計劃是什麽?”
劉璋道:“出漢中,奪長安,取西涼,與關東諸侯遙相呼應,令董卓腹背受敵、首尾難顧、無家可歸。”
劉焉搖了搖頭:“董賊有二十萬西涼鐵騎,又得洛陽舊軍十萬,兵力達三十餘萬,其帳下李儒智計無雙,又有華雄等西涼諸驍將,更有天下第一名將呂布。而益州不過四萬餘兵,除去鎮守各郡之用,能調動者不可萬餘,可謂是兵微將寡。如果出擊長安,勢必在關中平原遭遇西涼鐵騎的攻擊,關中平原遼闊無邊,極利其騎兵作戰,我益州軍跨入平原必為待宰羔羊,死無葬生之地爾!何況棧道險峻,糧草轉運不便,大軍隨時有糧盡之危,故此計不可取!”
劉璋知道劉焉不會同意這個作戰方案,絲毫不覺氣餒,反而覺得很高興,劉焉既然能說出李儒等人的名字,說明他觀注著董卓的情況,這也表明他有出兵的考慮,便道:“率精兵、合諸侯、趨虎牢、臨洛陽、擒董賊!”
“且不說諸侯能否響應曹操,即便響應,各路諸侯各有盤算,無疑於一盤散沙,洛陽又有汜水要隘拱衛,此戰恐無果而終!如此一來,我益州軍勞民傷財何益之有?”
劉璋更加佩服這個便宜老爸了,誰說他是個無能、守成之人?討董聯軍尚未組建,他已經將結果猜的八九不離十了。這個問題劉璋當然也想過,可是他出兵並不是直伯要殺死董卓,和許多諸侯一樣,他選擇出兵,為的是贏利一個大義的名聲罷了,道:“父親高瞻遠矚,孩兒佩服。正如父親所言,此戰決難誅殺董賊。然而依孩兒之見,此戰明知是輸,我益州也必須出兵。無它,父親身為大漢宗室、益州牧,曆代榮寵,如今皇室蒙羞,如果父親不高舉義旗,難道還能指望那些外姓諸侯嗎?依孩兒之見,我軍可以大張旗鼓的去,聚首諸侯後示軍以弱,消極避戰,這樣一來,我益州軍僅以部分糧草、錢財為代價換來大義之名,兵力又不會出現太大的損傷,以至傷了益州根基,何樂不為?”(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