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呂布退兵

字數:3416   加入書籤

A+A-




    劉璋忙著整編部隊,呂布卻沒有閑著,自從夜襲失敗後,呂布每日早晚必來挑戰,如同潮汐一般,從不失約。盟軍損失慘重,豈敢出戰?呂布求戰不得,每每耀武揚威一番後,無奈退兵。

    連續過了半個多月,這幾日,諸侯對劉璋頗有意見,原因自然是因為他斷定呂布必然退軍,可是半個多月了,隻見到他每天耀武揚威,哪裏有半點退兵的樣子?隨著時間的流逝,諸侯的言語也越來越尖銳,每每劉璋受到指責,也不生氣,但堅持己見。因為他估計的呂布最後撤兵的時間還未到,加上劉岱這個盟主對劉璋這個子侄極為看重,每每幫他分辨,諸侯倒也沒有辦法繼續為難。

    這半個多月中,劉璋還得了一個意外之喜,那就是他托劉岱為其尋訪的人物之中,程昱、於禁、李典三人欣然前來。

    程昱不用劉璋勸說,當他得知神交已久的荀彧、荀攸和郭嘉等已經投效劉璋後,二話不說便答應跟隨。

    劉璋暗暗發笑:“哈哈,不好意思了,孟德,你的五大謀士差點被我一網打盡了,恩,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加油,早晚把賈詡也搶到手中來,哈哈,如果真的這樣就好玩了,就是不知道孟德你還怎麽玩!”

    於禁和李典也容易,劉璋直接告訴他們,他出蜀之時不過五千孱弱之軍,然後再讓兩人去軍營看了看,回來後兩人立即請求收納!劉璋求之不得,豈會拒絕?於禁,那可是曹操手下五子良將之一,帥才!隻可惜運氣不好,援救襄陽時遇到漢水上遊降暴雨,漢水泛濫,大軍被洪水吞噬,自己也做了關羽的俘虜。如果不是老天爺幫了關二爺一把,他這個杜撰的五虎上將之一如何能是五子良將之一的對手?李典這個人並不出名,主要是因為他英年早逝,去世時不過三十六歲,其實李典學識淵博,為人深明大義,從不與人爭功,被稱為軍中長者,如果不是因年早逝,成就恐怕不在五子良將之下。

    程昱自然是留在身邊參謀軍機,而於禁和李典新投,威望不足,暫時不宜任命高位,深思熟慮後,劉璋將於禁派往了補充營,協助侯成訓練補充營;李典則劃入親衛營中暫時任屯長。

    距劉璋公開斷言呂布必退軍後已經十八日了。這一天,旭日初升,盟軍大寨內已經是刀出鞘、箭上弦,別看一片風雨欲來、氣氛緊張的樣子,其實所有人都平靜的很,他們都知道這不過是例行公事罷了!因為每一天的這個時候,呂布都會來寨外逞威一番,罵上幾句,然後收兵回營。此事已經形成了慣例,而且時間準確無誤,比盟軍的飯點還準!

    可是這一天,盟軍將士左等、右等,都快晌午了,呂布竟然還沒有來。

    劉岱得知呂布“失約”後,感覺事有蹊蹺,立即請眾人前來商議。

    劉璋來之前已經知道此事,經過和謀士們討論後,都認為呂布應該是退兵了。當劉璋將自己的猜測講出來後,諸侯並沒有相信,反而對他進行了口誅筆伐,因為在大多數人看來,劉璋的猜測根本不可信,差不多二十天前就說要退兵了、要退兵了,可是結果呢?

    然而,仿佛老天爺也要幫劉璋,狠狠的打諸侯的臉一般,當眾人的不滿將要激進到謾罵之時,有親兵來報,呂布軍拔營離開!

    頓時,帥帳之內陷入了極靜之中,落針可聞,那些反對劉璋的人失了麵子,心中羞愧不己,而心胸狹窄如袁紹之流對劉璋更是仇恨,不是他,自己怎麽會如此丟臉?不得不說,有的人遇到問題,從來不會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當得知呂布軍為清一色的騎兵後,袁紹似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他立即表示,這是一個陷井,呂布麾下有尚有五、六萬步兵,然而撤退的卻是清一色的騎兵,很明顯這是詐退……他的話沒有說完,他便意識到自己錯了,自己被憤怒蒙住了雙眼,連如此簡單的事情也看不清楚。

    很顯然,如果呂布詐退,不會以騎兵為餌。盟軍騎兵數量遠弱於他,若以騎兵追上去,這不是送死嗎?而步兵不可能在平原之上追趕上騎兵!如此一來,他詐退又有何作用?昨夜呂布必定就已經將步兵先行撤走了,為了給步兵爭取時間,他沒有下令騎兵跟隨離開,而是留下來牽製、迷惑盟軍,當步兵安全後,他這才率領騎兵大搖大擺的離開,他連撤退都不忘惡心一下盟軍!

    讓盟軍作炮灰、打惡仗不大可能,可是如果是痛打落水狗,那又另當別論了。不過為了防止這條落水狗反咬一口,盟軍也不敢逼人太甚,決定明日大軍開拔,“進攻”汜水關、“克複”洛陽!麵對如此榮譽,沒有一個人能夠淡定,原本疲貓一般的諸侯立即變作了猛虎,一個個爭搶著、叫囂著要做先鋒、為大漢鞠躬盡瘁、死而後矣!

    最終劉璋提議,原本中路盟軍的先鋒便是孫堅,此時不宜另任他人。劉璋的提議得到了陶謙、孔融等人的響應,劉岱於是拍板,命孫堅為先鋒,明日天明出發,兵進洛陽!

    孫堅大喜奉令,他知道作為第一個進入洛陽的人,得到的會是什麽,名聲、榮譽,如果能夠救回漢帝,加官進爵更是不在話下!孫堅看著弱冠之年的劉璋是越看越愛,可惜他的女兒才五歲,否則他還真想把女兒嫁給劉璋!

    劉璋回到益州軍營地後,立即召來眾將,命令收拾行裝,明日西進。

    做出這個決定的不隻是劉璋一人,每一個人回到自己的地盤後,都下了同樣的命令。結果就是,孫堅的好心情沒能維持太久。因為第二天他的部隊剛剛開出大寨,諸侯十餘萬大營便跟在他的屁股後麵往汜水關而去。如果不是公孫瓚刻竟克製,恐怕他還沒有到汜水關,公孫瓚的騎兵已經進了洛陽了!

    孫堅大罵了一聲“無恥”後,下令全軍疾馳,務必將盟友甩開。孫堅久經戰陣,所部皆為百戰精力,訓練有素,體力優於諸侯之兵,他一下令加速行軍,頓時將諸侯的兵馬遠遠甩開,隻有劉璋、袁紹和公孫瓚的兵馬始終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不緊不慢的跟在後麵。

    連續奔跑了一個多辰,孫堅所部到達了空無一人的汜水關。雖然關前關後、關上關下沒有一名敵軍,可是孫堅所部第一個士兵進入關城已經又是三個多時辰之後的事情了!

    原來敵軍撤退之時,為防盟軍追擊,在關上各處堆集了大量柴薪,兵馬離開後,四下放火,整個汜水關成為了一片無邊的火海,焰煙升騰二三裏地,十幾裏外便清晰可見……

    孫堅和他幾千兵馬被大火逼的在距關城數十丈的地方寸步難前,炙熱的火焰讓長途奔馳後本就汗如雨的將士如同剛從小河中打撈上來一般。孫堅想要前進,可是漫大的大火如果不熄滅,就是插上翅膀飛過去,也得被燒熟!救火?沒可能,人根本進不到三十丈之內,水都送不上去,如何救火?無奈之下,孫堅隻得下令退兵一裏,遠遠的離開了火焰的炙烤,全軍就地休整,待火熱一小,再肆機救火,進關!

    早在看見衝天的火焰之見,劉璋便明白,董卓如曆史上那般下令燒關了,此刻趕去除了造成混亂和堵塞,很可能什麽事情也辦不了,於是他在眾人不解的目光中,下令全軍減速,慢慢向汜水關開進!(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