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劉焉逝世(求收藏)

字數:3798   加入書籤

A+A-




    第三天,一直處於昏厥之中的劉焉再一次清醒過來,他立即讓人將涪縣城中文武全部叫到榻前,劉璋等人意識到了什麽,懷著悲傷的心情命人通知大家。

    半個多時辰後,所有人便到齊了,連嚴顏也接到命令立即趕來了。

    劉焉艱難的看了看房中諸人,道:“我決定……傳州牧之位……於四……子劉璋……諸公……皆吾之執……友……請大家尊重我……最後的決定……璋兒年幼……希望諸公好好扶佐,將……將我益州基業沿續下去……諸公請放心,吾此舉並非草率,吾……已考察璋兒許久……,絕對是可以托付大事之人,若有諸公的幫助……他日益州必定大興……”

    劉璋氏兄弟聽了劉焉的話,並沒有表示出意外,劉焉傳位於劉璋的事情早已是和尚頭上的虱子——明擺著的。

    劉焉見眾人不答,不由曆聲道:“怎麽……你……你們……我還沒……死……你們就要造反了嗎?”

    眾人麵麵相覷,而後齊聲道:“屬下願奉璋公子為主,從此後以璋公子之命是從,肝腦塗地、死而無悔!”

    “好……好……日後……你們會發覺……今天的選擇是……何……何等明智……”劉焉露出一絲微笑,轉向劉璋道:“璋兒,益州的重……擔以後就……由你來挑了,遇事多聽……各位叔伯的話……凡事三思而行……勿給我益州百姓帶來禍害……”

    劉璋泣道:“父親教誨,孩兒時刻銘記……”

    劉焉又看了看另外三個兒子,道:“範兒、涎兒、瑁兒,璋兒是你們的弟弟,以後你……你們要多幫助他……記住……兄弟齊……心,其利斷金……”

    三個做哥哥的也哭泣著答應了劉焉的話。

    劉焉看了看四個兒子,道:“若你們做出兄弟鬩牆之事……死後也別來見我……”

    四人連忙應了。

    劉焉看向自己的夫人,喃喃道:“為夫去了,莫要傷悲……”夫人再也忍耐不住,失聲痛哭。

    劉焉渾濁的雙目不覺老淚縱橫,忽然,他直起腰,嘴裏連呼“殺魯……”隨即溘然而逝。

    房間之中頓時哭聲震天,劉母見眼見丈夫離世,悲傷過度,當即昏迷了過去。劉範忙叫來丫鬟,送去了離此稍遠、顯得清靜一些的一處院落。

    待送劉母回房後,劉範來到劉璋跟前,道:“季玉,父親已經仙去,為保我益州穩定,請你立即接任州牧之任……”

    “大哥……父親屍骨未寒,我若……”

    劉涎也道:“季玉,父親的遺命大家都聽到了,所謂蛇無頭不行,請你立即尊從父親之命,立即接任州牧一職……”

    “可是,父親大仇未報……”

    劉範道:“正因父親大仇未報,你才要立即接任州牧之職,而後名正言順率軍為父親報仇……”

    嚴顏道:“公子,先主之命我等皆親耳所聞,我代益州將士,肯請公子立即繼承州牧之位……”

    一眾文武想到劉璋在城萬的兩萬多虎狼之師,異口同聲的請劉璋繼位。

    劉璋不再推辭,便在父親屍身之前宣布接任益州牧,眾人立即改口稱“主公”。

    劉璋接任州牧,第一件事便是為劉焉發喪……

    十五日後,益州各郡(漢中除外)郡守皆親往致哀,並參見新主公。

    劉璋命人用了半個月時間在峨眉山下為劉璋修造起一座陵墓,在五裏多長的送葬隊伍護送下,劉焉的棺槨被葬入陵墓之中,一個時代結束了……

    比曆史上早兩年登上州牧寶座的劉璋並不怎麽高興,他在心理上已經接受了劉焉這個父親,可是這個父親卻因為自己的到來,比曆史上早死了兩年,這是不是意味著,是自己害死了他?

    埋葬了劉焉後,一身孝服的劉璋召各郡郡守議事,他並未對各郡守做出任何調整,所有人仍各司原職,他隻有一點要求——兵!他要向張魯報仇,漢中乃益州屏障,地位極其重要,必需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否則總感覺有把刀懸在自己頭上!而且父仇不共戴天,豈可不報?還有一點,此時攻打張魯時機最好,一來哀兵必勝,二來張魯五鬥米教初創,尚未普及,或遷延日久,令五鬥米教影響日重,再行出兵攻打,不易取得漢中百姓的擁護。

    經過一番經打細算,劉璋終於從各郡共擠出了一萬兵馬。

    劉璋將成都事務交給益州別駕趙韙、治中張鬆和兵曹從事黃權三人同共管理,涪縣守備則由吳懿負責。雖說這些人裏麵有兩個反賊,另外兩個在走投無路之時也投降了敵人,但是劉璋剛剛接任州牧,名望全無,隻能暫時全部留用,如果此時他來個官場地震,恐怕他還沒漢中,涪縣已經易主了!而且不論是反叛,還是投降,都還有許多年時間,劉璋可以從容部署,暫時來說還是很安全的。

    公元191年,秋九月,劉焉下葬後的第九天,十八歲的劉璋率三萬大軍並兩萬民夫戴孝出征,討伐張魯,以報國仇家恨(國仇自然是說張魯不尊上命,割地為王)。

    劉焉入主益州這兩年在益州廣施仁政,百姓深感其德,得知他被張魯害死,皆十分難過、悲憤,劉璋征用民夫轉運軍糧物資的告示剛剛貼出去,短短三天功夫便有兩萬多自告奮勇,劉璋大歎民心可心之際,將其中年老體弱、不堪重負的人排除後,留下了兩萬年富力強的。

    自踏上棧道,劉璋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蜀道難》,每日有大半時間,大軍行走在這種叫做棧道的道路上。這些所謂的路往往位於山腰處,腳下是插入山腹的木板搭建的道路,寬不及一丈,為防腐敗,上蓋有閣樓遮雨。走在這樣的道路上,需要很大的勇氣才行。比如最精銳的英武軍,麵對十倍、百倍的敵人他們不會有半點害怕,可是剛剛踏上這棧道之時,第一次零距離感覺到它的驚險後,無不膽顫心驚,一個個目不斜視的往前慢慢挪動,深怕腳下一滑,便落下萬太絕壁。倒是益州本地兵馬將其視作無物,有說有笑的如同旅行一般,不時斜眼看看如蝸牛一般的英武軍,狠狠的“報複”了一平並時牛氣衝天的他們。就是那推著木牛流馬或是挑著擔子的兩萬民夫,也是一個個健步如飛。

    說起這木牛流馬,名字還是劉璋名的,畢竟如果叫獨輪車也太“低俗”了,所以他也就毫不客氣的將羅大師的發明借來用用。木牛、流馬功能和原理都是一樣的,不同的是木牛個頭更大,能負重四百斤,“y”字型的車把需要兩個人操作;流馬稍小,能負重一百七八十斤。要說這木牛流馬雖然看起來簡單,可是真正開工建造才發覺並不容易,主要就是車輪製作非常麻煩,要求非常精密,需要熟練工人精心製作,因而極耗時間。劉璋急於進攻張魯,沒有時間等待,有一天他乘車馬車外出時忽然想到何不就用馬車車輪代替?想幹就幹,他立即讓人根據馬車開發新的獨輪車,很快就造出了樣車。因為馬車輪輪非常大,作成的獨輪車“貨箱”相應增大,一人操作非常困難,與是便有了“木牛”。木牛與流馬同時建造,省去了許多建造車輪的時間,終於在劉璋要求的時間之內造出了木牛三千輛,流馬一千七百。為了加速趕路,劉璋派了一萬民夫采取輪流休息的辦法操作,雖然增加了耗費,但是行軍的速度也快了不少,民夫的壓力相應的極大的降低,在民夫之中獲得了極大名聲的劉璋肯定了自己的決策。同樣的,餘下挑擔的一萬民夫,也按劉璋的要求隻負擔八千,以保證隨時有兩千民夫處於休息之中。(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