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兵不厭詐
字數:3541 加入書籤
駱峪隘口持續了一個時辰,高順的第一旅以陣亡一百四十三人、重傷三十六人、輕傷二百五十人的代價輕鬆攻克駱峪隘口,擊斃守敵副將程說在內二千四百多人,俘敵兩千餘,隘口守將丁強、李老黑等少數人利用黑夜逃脫。
高順一麵命人救治傷員,一名命人將降敵押回隘口內一處大營房看守,同時派人返回儻駱道,向後麵的李嚴通告隘口被攻陷的消息,讓李嚴加速趕來,以防備敵軍的反撲。
卻說丁強領著二百多殘兵連夜過了渭水,直奔武功縣,於次日清晨,狼狽的出現在武功城外。
李樂得知駱峪隘口失陷後不禁大怒,他可是向董卓保證過的以駱峪口隘口之堅固,即便劉璋傾力來攻,他也可以堅守三個月,可事實上隻一夜功夫,駱峪隘口就失陷了!
看著一臉狼狽的丁強,李樂殺了他的心都有,可是這丁強也算一員悍將,一直以來對他忠心耿耿,殺了他還真有點舍不得,於是乎倒黴的李老黑便成為了犧牲品,在丁強的“指證”下,李老黑成為了西涼軍的叛徒,收受了劉璋的好處,半夜打開城門,引導益州軍入城……
之所以這樣安排,一是駱峪隘口失陷一事事關重大,沒有合適的理由,董卓不會輕易放過一幹人等。不巧的是丁強口中益州軍有一種神秘弩箭,可是連續擊發,令守軍難以反抗,這才丟失重鎮的消息李樂根本不相信,在他看來,連弩這種東西簡直就是無稽之談,定是丁強為了開脫罪名而編造出來的,這種匪夷所思的東西如果報上去,董卓一惱火,那他還不得脫一層皮啊?丁強見李樂不相信,也不敢再反駁,可是總要找個過得去的理由搪塞才行啊,就這樣,李老黑無辜的“被內奸”了,不容他上述便被李樂砍頭,以正“軍法”。
李樂一麵飛報董卓,一麵集結兵馬,準備反撲駱峪隘口,隻要能重奪隘口,便可將功折罪!他很清楚儻駱道的艱險,在他看來,儻駱道通行困難,益州軍數量必然不多,乘敵立足未穩,他未嚐沒有收複隘口的機會。
天亮後,高順不等李嚴到來,立即派出徐勤率領三千人推進至渭水南岸,攻取渡口後在南岸設防,以防備武功城中部隊反攻隘口。這一招很快便收到效果,忙活了大半天,李樂糾集起一萬三千大軍殺氣騰騰的殺奔駱峪隘口,剛到渭水北岸,卻聽得益州軍已在南岸設防,李東判斷渡河攻擊已經不可能成功,遂於北岸構築陣地防備益州軍渡河,同時將最新情況上報董卓。李樂不知道,此時渭水南岸僅有三千士兵,如果他率軍強渡,很有可能擊潰這支兵馬,第一旅雖是益州最精銳部隊之一,可畢竟人數隻有三千,而且儻駱道這一路走來,士兵的體力和精力都已經大不如前了,他放手一搏,確實有可能擊潰徐勤部,而後乘勢反攻駱峪隘口,李嚴抵達尚需時日,隘口內隻有不足兩千人,收複失地並非不可能。
高順得知李樂率軍在北岸設防後,判斷李樂不知己方虛實,不敢枉動,於是他定下計謀,命徐勤於夜間悄悄將兩千人撤回南撤,待天明後,匯合高順自城中派出一千人,扮作援軍前往南岸陣地。一連三日日日如此,夜間秘密離開,白天招搖過市,李樂判斷益州援軍抵達,越發不敢妄動,拚命向長安告急、求援。
李樂派往長安求援的使者與張濟大軍在途中相遇,把情況一說,張濟深知駱峪隘口被攻破後,渭水防線可以說是最後一條阻截劉璋軍的天然防線,不容有失,張濟一麵命使者全速前往長安,一麵帶領大軍兼程趕往渭水防線。兩天後,人困馬乏的張濟軍抵達了渭水北岸,自此,董卓軍在武功一帶的渭水防線布置了兩萬八千兵馬。
張濟乃西涼軍宿將,資曆與李樂的主子李傕相比毫不遜色,這幾年雖然被閑置,但餘威尤在,於是他一到渭水北岸,便接管了武功附近所有西涼軍。隨即,他召李樂、丁強和他的侄兒張繡、愛將胡車兒等商議軍情。
會上,張濟聽完李樂的報告,遂向一個年約三四十歲、略顯肥胖的問計。別看這人貌不驚人,曆史上他可是大名鼎鼎的。好了,直接揭曉他的身份吧,此人正是曹操前期重要謀士之一的賈詡(至於賈詡其人,這裏也就不浪費筆墨記述其身平了,否則有湊字的嫌疑,如果有不清楚的,請百度之)!賈詡早已料到劉璋軍真正的攻擊處是駱峪口,但是一生生性小心、奉行明則保身的他見張濟不問,也就沒有主動獻計,畢竟獻計也是有風險的,一旦所獻計策被采用,而敵人又未按照所獻計策行事,從而導致戰鬥失敗,戰鬥失敗的責任便被扣在了獻計之人頭上,即使因為所獻計策而打贏了戰鬥,獻計者也很可能召來同僚的反感和厭惡,出頭的椽子爛的快嘛!而且如果所獻計策未被采納,從而導致了戰鬥的失敗,獻策者一樣會有風險存在,袁紹的重要謀士田豐便是例子!
曆史上,賈詡投靠曹操後就沉默寡言,惜字如金,如果曹操不問,他絕對不會湊上去。如今劉璋一家獨大的局麵已經開始成行,在賈詡看來,有大漢宗室之名的劉璋最有可能問鼎天下,換言之天下公敵的董卓必敗無疑,他又何必將與劉璋結下死仇,因而事前並未提醒張濟。
賈詡本不想說話,但被張濟點名問計,逃避不過,而且作為謀士,主公不問,他可以裝作不知,然而一旦主公問計,那就必須知無不言,這是作為一個謀士的本份,遂將心中想法說與張濟聽。在他看來,秦嶺諸道之中以儻駱道最是艱險,劉璋軍主力難以快速通過,眼下劉璋在南岸不過是少量先鋒部隊,兵力空虛,當乘此良機渡河決戰,隻要能夠擊潰敵前鋒,收複駱峪隘口,便可據城而守,將劉璋軍困死秦嶺。
李樂卻反駁說這兩日每天對麵都有援軍抵達,每天最少有四五千人,眼下劉璋軍在南岸至少有兩萬兵馬,以己方不足三萬人,想要擊潰敵軍簡直難如登天,而一旦攻擊失利,己方損失慘重,必大大削弱河防,如果因此被劉璋軍窺得機會,一舉反擊,突破河防的話,那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丁強當然和李樂站在同一邊,何況他也不願意張濟一舉收複駱峪隘口,為何?他以五千精兵守城,一夜被敵攻克,這簡直是奇恥大辱,如果隨後駱峪隘口便被張濟輕易收複,那是不是顯得他太無能了一些?有些人就是這樣,自己掉進坑裏了,就會仇視那些在坑上看熱鬧的人,巴不得別人也都掉下去。於是丁強便在一旁鼓吹敵軍如何的兵多將廣,急切難下,而且張繡所部人困馬乏,不宜倉促出擊……
賈詡打定主意明則保身,主意出了便不在多說,任憑張濟取舍,結果一心求戰的張濟反而被李樂等說服,選擇了穩妥行事,他認為暫時無法判斷對岸劉璋軍虛實,而帶來的人確實需要休息,於是命令攻擊暫緩,待偵察到劉璋軍虛實再作打算。倒是其侄張繡讚同賈詡的意見,主動向張濟請戰,卻被張濟喝斥一通後也不了了之。而賈詡見張濟連兵貴神速的兵法要旨都不知道,越發肯定西涼軍失敗乃是必然,於是乎更加的消極怠工。
高順眼見對方援兵抵達,心中不免有些擔心,雖然他對第一旅士兵有十足的信心,可兵力的懸殊是不可逆改的,他有死戰到底的決心,卻無擊退敵軍的把握。幸好整整一天,張濟沒有發起攻擊,這讓高順長舒了一口氣。
張濟率部抵達渭河北岸的次日,李嚴所部一萬三千人終於抵達駱峪隘口,李嚴沒有在隘口內休整,下令全軍快速穿過隘口,直奔渭水南岸。高順終於等到第一師的到來,懸在半空的心總算落了回去,張濟也失去了收複駱峪隘口的絕佳機會,兩軍皆無擊潰對方的把握,自此雙方隔渭水對峙。
再說董卓,得知駱峪隘口失陷的消息,董卓氣的摔了他最喜愛的一隻由益州出產的白瓷杯,當即便命親信前往武軍,將丟失重鎮的丁強、李樂處決,幸好被聞迅趕來的李儒勸住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