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零八章 美食
字數:5106 加入書籤
第一千七百零八章美食
“走嘍!殺豬嘍!”嘎伢快樂地拍了拍牛背:“卡——”
烏黃二色雲乖乖地邁動腳步,輕鬆地在溪邊行走起來。
來到路邊,嘎伢又喊了一聲:“撇——”
烏黃二色雲又乖乖地右轉,走上了回村的路。
“嘿!”漏勺讚道:“不錯不錯,這牛訓得不錯,這麽聽話!”
嘎伢笑道:“都是我家黑娃帶得好!”
嘎伢爹在一邊也是滿眼羨慕:“探花巫師,這眼瞅著要開春,能不能……再給俺們搞幾頭牛來?你看村裏的母牛都揣著犢子,不好使喚得過了……”
漏勺在牛背上搖搖晃晃的:“去年我就跟你們說了又說,一定要早點買牛訓起來,你們全都不聽我的……”
“去年俺們不是沒錢嘛!”
“說了可以給你們貸啊!”
“怎麽能貸呢?!祖上都沒幹過的背黴事兒!”
這事情沒道理可講,廣南東路的氣候、水土都不錯,政策也比較寬鬆,老百姓還不像內地百姓那麽多的積欠。
因為地方官知道,這裏蕃漢混雜,很多縣鄉,漢人也粗魯如蕃人。
老百姓是這樣的心理——老子們欠了又咋地,狗官難道你還敢來收?
狗官們不敢,所以曆任狗官們幹脆一免兩寬。
其實這是“刁民”,但是讓順民變貧民,貧民變刁民,刁民變流民,流民變暴民。這本來就不是老百姓的錯誤,而是當政者的錯誤。
探花郎讓他們種香料、種果樹、養雞養豬,都沒啥問題、但是對於借錢背債這種事情,鄉親們極難接受,認為是羞沒祖宗之舉。
漏勺也沒辦法,老百姓們的考慮也有道理,隻能組織大家農閑的時候,用自己的遊艇撐杆子掛拖網打魚分錢,然後買樹苗雞娃鴨娃豬娃,之後教他們蒸芳香油、賣香料,掙了不少之後,現在鄉親們終於重新打起了養牛的主意。
慢了兩年,但是從被動轉化為主動,也沒有白等。
漏勺笑道:“那行,我去給你們找牛。”
如今大宋有了北方馬場,福建幾個島上的畜欄開始從育馬漸漸轉移到育牛,那是老四通的產業,漏勺這點麵子還是有的。
探花巫師從來都是說話算話,包括吃的。
說要給娃子們弄好吃的,就一定是好吃的。
今年村上家家要殺豬,廣州養豬得天獨厚,因為氣候原因,紅薯、木薯,稻穀長得太瘋了。
如今大宋養豬的大路,首先就是蜀中,其次兩浙,之後就是汴京、河北和廣南東路。
陝西蘇油也算待得久,但是人家那邊的牛羊都美的很,不是傳統缺肉地區。
為了方便燙豬,漏勺還給村裏帶來了一批大鐵鍋。
漢子們忙活著去豬圈拉豬出來殺,漏勺開始給娃子們安排美食。
前天漏勺就已經將娃子們組織了起來,用了十斤糯米,兩斤半大米泡了一夜,早上起來磨成漿子,盛口袋中壓上磨盤,榨幹水分。
到現在已經差不多了,再取出加少許清水,以能成圓團為度,然後將娃子們再次組織起來,給他們搓了個樣,搞成差不多半兩一個放簸箕裏就行了。
他那邊將菜油入鍋,燒過後改成小火,等油溫下降後先是炸自己在廣南東路搞出來的美食——蝦片。
蝦片的做法異常簡單,主要原料就是木薯粉。
將木薯粉、蝦肉糜、清水,加入適量砂糖和食鹽再提升一下口感,然後放入攪拌機攪拌成膏體,灌入竹筒密封蒸熟,放入井水裏冷卻,再打開切成薄片,烘曬幹就能製得。
這東西如今作為物美價廉的“海貨”,風靡汴京城,尤其是在戲院、玉津園動物館、廟會這些地方,頗受好評。
主婦們也好評,因為做法太簡單了,將蝦片倒入熱油裏,片刻後就會膨化上浮,撈出來擺盤就能吃。
茶坑的孩子不少,漏勺直接用大鐵鍋,炸蝦片論袋,撈蝦片用大笊籬,盛蝦片用簸箕。
整完蝦片娃子們已經搓完了米粉丸子,紛紛過來,一邊吃蝦片,一邊看漏勺料理另一道美食。
這道美食在蜀中很流行,不過卻不是蘇油帶過來的,而是早在唐朝就已出現,後世稱為“糖油果子”,唐代叫做“油煎?”,宋代發展到裹了焦糖的種類,稱作“焦?”。
每年的成都花會上,不少店鋪都會支起攤位炸焦?,然後用竹簽串起來,大家拿著邊走邊吃,賞花看燈,此風如今也漸漸吹到了汴京城。
其實做法非常簡單,主要是考驗火候。
炸完蝦片的油加入六成紅糖,慢慢熬成糖油。
等紅糖燒化,漂浮在油麵上之後,給柴火蓋上灶灰。
等油溫稍微降下來,紅糖沉入油底,依次放入孩子們搓好的米粉丸子,撥開一點灶灰,微火慢炸。
剛開始米團會沉下去,受熱之後會慢慢膨脹變大,很快又浮起來。
這時候就要輕輕撥弄,如果有粘連,還要用筷子輕輕將它們分開,並將筷子在鍋裏劃動,使其翻滾,均勻受熱。
待米團外殼稍有點硬度,就可以上勺子來回推動了。
待到米團顏色慢慢變深時,再次撥開爐灰,轉成中火,讓部分糖漿浮起。
不停翻動,直到所有米團上色均勻,外殼較硬,外殼變成糖漿色時,就可以撈出後放入簸箕裏,趁熱撒入熟白芝麻轉勻,就可以串竹簽了。
糖油果子表皮一層薄脆,裏麵卻又綿軟,看著大,其實是空心的,油而不膩,還有一股特殊的焦糖味,味道自然是不用說。
不一會兒,闔村的娃子們都跑了過來,圍著大鍋不肯離開,全都等著探花小巫發“甜串兒”。
那邊指導殺豬的老人們,見到此等熱鬧的情形,就不禁笑罵:“要讀書的時候能有這勁頭,怕不都得上金殿,見官家!”
和蜀中一樣,殺完豬,廣南東路的老鄉們也要做臘肉和香腸。
廣南東路現在種甘蔗的多,漏勺早就發現這裏的人喜歡甜鮮口。
和蜀中冬日晾幹再煙熏的做法不同,這裏溫度高,要防止臘肉香腸變質,得用火直接烤到水分去除。
這次漏勺給他們帶了調料過來,有上等的曲酒、砂糖、醬油。
根據父親扶持周大家臘豬腿的經驗,不要怕調料貴,隻要味道好,有人買,可以把調料錢算到買家頭上。
再說了,這些東西的價格,還比不了茶坑人自己種出來的胡椒。
有些胡椒品相不太好,但是新鮮,味道也很足,漏勺準備想點辦法讓鄉親們用掉。
廣南東路的臘肉香腸,所用的輔料,遠比父親配置的蜀中臘肉香腸香料簡單得多。
漏勺已經摸到了美食的真諦,他認為自己父親那個時代,是追求化惡食為美食的時代,而自己和廣南東路,用不著。
父親他都說過,好菜的真諦,是好的食材。
好死不死,這裏到處都是好食材,甘蔗梢頭都隻配喂牛的地方。
臘肉、香腸所用的肉,要用砂糖、曲酒、醬油、鹽調和醃製,這個得浸泡醃製五個時辰。
除了臘肉、香腸、漏勺還教村民做油肉、肉幹,總之就是盡量多的保存肉食。
剩下的邊角料,才是開“刨豬宴”的東西。
刨豬宴的當家菜,叫“鬥碗”。
加油炸過的芋頭打底,鋪上水發海帶絲,血脖肉和肚皮之類做的酥肉鋪上頭,加骨頭高湯上鍋蒸出來的鬥碗酥肉。
用米粉、香料、紅糖裹上肉片、肥腸,用紅薯打底蒸出來的鬥碗粉蒸肉。
用豬肺、肉片、豬心、豬血、小腸、熬湯用的骨頭上刮下來的熟肉和新鮮蔬菜製作的鬥碗刨豬湯。
肝片和腰花用泡薑泡辣椒豆瓣醬嫩小白菜爆炒出來的肝腰合炒。
最後還要有一大盤回鍋肉。
這幾樣現在是蜀中殺豬菜的必備菜品,至於其他的雞湯、酸菜魚、拌白肉豬耳朵之類,倒是可有可無,隨添隨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