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對立

字數:3063   加入書籤

A+A-




    當時間進入到1938年底時,整個世界越發顯得動蕩不安。¢£

    遠東的戰爭一直在持續,中國與日本已經成了不死不休的死局,已經頂住日軍在戰爭最初的攻勢之後,北洋政府宣布不僅要收回蒙古、東北和外東北地區,還要收回在甲午年間被日本割讓的台灣、朝鮮和琉球。這場戰爭除非有一方徹底失敗,否則根本無法結束。

    隨著蘇俄軍事實力的迅速增長,社工黨支持的**遊擊隊在頓河共和國、烏克蘭東部和高加索地區迅猛發展,由於大量蘇軍“誌願人員”的加入,這些國家的局麵已經漸漸失控。以“革命”的名義,朱亞什維利的野心逐漸膨脹。

    法國在經濟大危機後,極權的“人民陣線”上台執政,布魯諾政府與蘇俄結成戰略同盟,這有可能把英國人拉下水,為了遏製德奧的擴張,英國和法國在戰後繼續簽訂了“同盟條約”,本身一直就保持著政治和軍事同盟關係。

    有遠見的英國人擔心法國會把英國拖入戰爭,敏感的政治家們已經感覺到了新的全球戰爭的危險氣氛。自歐戰後,英國人一直視德國和奧匈是自己的死敵,雖然《馬德裏和約》中英國並沒有損失多少殖民地,但包括馬耳他島和蘇伊士運河在內的交通要道的控製權卻被德奧獲得,令英國人一直耿耿於懷的是失去了馬耳他島,等於是英國失去了地中海地區的控製權,在戰後雖然幾經交涉,但奧匈方麵寧可重新與英國之間爆發一場戰爭,也不願交還馬耳他島。

    由於奧斯曼帝國逐漸崩潰,為了爭奪中東地區。特別是富含石油的波斯灣地區控製權,德英奧法意五國爭奪激烈,每年都幾乎釀成新的軍事衝突。

    在遠東,德奧借由經濟援助,逐漸掌控了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同時憑借著膠東半島和安南殖民地的地理地理位置。擠壓英國在遠東的勢力範圍。在中國,英國已經由頭號貿易國家被排擠到了居德奧日之後第四位的國家,逐漸失去了遠東地區的主導權。

    為了逐走德奧兩國,英國人跟隨在美國後麵,鼓動和支持日本的對華侵略。

    美國在歐戰後就一直視德國為頭號競爭對手,美國一直懷有稱霸世界的野心,主張所有的“殖民地機會平等,利益均沾。”美國的國策也一直是以反對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為宗旨,在一戰前一直在敵視英國。而在歐戰中他們發現新崛起的德意誌第二帝國比英國更加可怕,天是轉而支持英法。

    不過,由於在美國還沒有做好戰爭準備之前,法國就完了,英國人怕失去更多,最終與德奧達成了和平。

    做為世界第一工業強國,美國人憂慮地發現自己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在一直不斷下降,特別是在經濟大危機之後。這種現象越發明顯。美國占全球工業生產的比值從百分之三十八下降到百分之三十一,英國從占全球工業總值比重的百分之十八下降到七點九。但德國工業卻從1913年占全球工業產值比重的十三點六上升到二十一。奧匈從四點二上升到百分之十二。另一個飛速發展的蘇俄,從占全球工業生產比重的三點六上升到百分之十三。

    美國人擔心失去自己全球第一工業國的地位,從根本上希望徹底削弱德國,當然,他們也希望通過一場戰爭來進一步削弱英國,從而獲得英國遍布全球的殖民地的控製權。由於殖民地係統的關稅壁壘把美國人阻擋在外。缺少殖民地的美國人希望打碎舊有的殖民地體係,從而建立起一個以美國為首的“全球新秩序”。

    所以美國一直在背後支持日本和蘇俄的擴張和侵略,因為這些地區都屬於德奧的勢力範圍,這樣的挑戰很有可能引發一場全麵戰爭。

    擁有兩個大洋的天然屏障的美國當然希望在歐洲和亞洲引發一場全麵戰爭,也唯有通過一場全麵戰爭。才有可能徹底搞垮德奧,解除他們對美國的威脅。

    當然,這些勾當是肯定不會讓普通的民眾知道的,一群帝國主義國家總是擺出一副道貌岸然的嘴臉,把自己宣揚成所謂“站在正義的立場上,為了維護世界和平而被迫卷入這場戰爭”的樣子。

    在歐洲,情況已經變得越來越複雜。

    英法同盟與主導歐洲的“協約國集團”關係極為惡劣,實際上兩大集團在歐戰後一直處於敵視的狀態,英國人已經無法扼製德奧的擴張。在北大西洋,長期以來一直奉行著“兩強戰略”的皇家海軍已經失去了海上的霸權,僅僅憑借著《華盛頓海軍條約》才能維持著與德國海軍的均勢,但在條約失效後,在新一輪的海軍軍備競賽中,英國人明顯已經力不從心。德國海軍在建造了五艘排水量為47000噸的“德意誌”級戰列艦之後,宣布在1939年度開工建造五艘排水量55000噸的“沙恩霍斯特”級戰列艦。為此,英國人隻是在開工建造了兩艘排水量為36000噸的“前衛”級戰列艦之後,宣布準備建造兩艘排水量41000噸的“獅”級戰列艦。國力的衰退導致了皇家海軍的徹底衰落,巨大的心理落差也導致英國人對於德國的巨大仇視,似乎是是德國人搶走了屬於他們的蛋糕。

    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德國海軍正開始占據優勢,沒有海上優勢的英國什麽也不是,英國人懷著恐懼的心情在看待著德國海軍的發展。為了消弱德國,英國和法國在竭力幫助蘇俄的崛起,同時希望“禍水東引”,鼓動和支持蘇俄“恢複沙俄時期的版圖”,希望通過戰爭來達到削弱德國和目的。

    雖然有不少有遠見的英國人希望接受目前的現實,通過與德奧合作,從而融入歐洲事務,並改善與德奧的關係。但英國的統治階層卻仍希望通過各種手段來達到削弱德奧的目的,重新奪回自己對歐洲大陸的“領導權”。而且,他們的背後有美國的支持,反而有恃無恐,並不認為自己會有亡國的風險。

    擴張與遏製,資源和市場的爭奪,這造成以德奧為首的“協約國集團”和美英為首的“同盟國集團”之間激烈的衝突和對抗,當其中的矛盾變得越發激烈和不可調和之後,戰爭,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在維也納,李海頓憂心忡忡地關注著世界的變化,局勢也逐漸清晰起來了,蘇俄最終倒向了美英,於年底與英法正式簽署了同盟條約,成為“同盟國集團”中的一員。在美英法等國的鼓動下,蘇俄向芬蘭、烏克蘭、頓河和高加索聯邦提出了領土要求,為了準備在歐洲發動的侵略戰爭,隨後蘇俄與日本簽訂了《日蘇互不侵犯條約》,蘇軍開始在歐洲集結。(未完待續請搜索飄天文學,小說更好更新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