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對立的戰略
字數:4074 加入書籤
1943年1月,澳大利亞,布裏斯班。
一場空如其來的暴雨使得這座澳大利亞城市在這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氣溫變得清涼起來,讓人感覺十分清爽。不過,盟軍西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麥克阿瑟此刻的心情卻極為惱怒,與此時的天氣正好相反。
大難不死,從菲律賓逃到澳大利亞的麥克阿瑟上將雖然被美國政府因為需要吹噓成了一個英雄式的人物,但始終無法掩飾他在菲律賓一敗塗地的事實,他被軸心國報紙譏諷為“膽小鬼”和“最善長逃跑的將軍”,麥克阿瑟對此怒不可遏,卻還無法反駁。菲律賓的戰敗,十幾萬美菲聯軍的投降對這位“菲律賓陸軍元帥”來說怎麽也是奇恥大辱,如果不能在戰場上取得勝利,並勝利收複菲律賓,他無論如何也無法洗刷這個人生裏的汙點。
所以,麥克阿瑟在到了澳大利亞之後,隨即建立起了他屬下的盟軍司令部,並開始實施把澳大利亞陸軍從7個師擴充到21個師的龐大戰備計劃,同時還在積極策劃著下一步在東南亞的反攻計劃。
但麥克阿瑟的行動一直受到陸軍參謀長馬歇爾的掣肘。
馬歇爾主張歐洲第一,首先要確保大英帝國的安全,如果英國人完了,這場戰爭也沒有再打下去的必要了。馬歇爾認為,歐洲的危險更大,德奧聯軍已經開始全力向蘇俄進攻,無論是英國還是蘇俄都需要美國的全力支持來頂住軸心國的攻勢,如果歐洲垮了,太平洋戰場在打下去也沒有多大意義。所以,他主張美國所有的軍用物資和兵力則要優先集中到歐洲和大西洋戰場。
問題是馬歇爾一個人說了不算,海軍總司令歐內斯特?金就一直在與馬歇爾唱對台戲。
在哪個國家陸海軍都一直是對頭,誰瞧誰都不順眼。陸軍方麵提出歐洲的局勢緊張,需要全力幫助英國人和俄國人頂住德奧聯軍的攻勢,並在非洲開辟第二戰場,以牽製住德奧等國的兵力。而海軍方麵卻不這麽看。金上將就認為太平洋方麵現在很危急,日本人都快垮了,而且澳大利亞也麵臨著軸心國的進攻,如果失去澳洲。美國人的勢力就麵臨著全麵被逐出太平洋地區的危險。
歐洲還是太平洋?
這是兩個對立的戰略,這讓華盛頓方麵十分頭疼。
在衝繩戰役之後,有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軸心國把目標轉向了澳洲,整個太平洋地區的形勢愈發顯得嚴峻赴來。羅斯福不得不召集參謀長聯席會議成員接連數天在白宮召開會議。商議對策。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人意識到了大英帝國已經指望不上了,轉而投靠了美國,這也讓美國背上了一個包袱,它需要保衛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免於遭受軸心國的占領。為了對付軸心國的威脅,美國不得不抽調更多的兵員和物資送往澳洲,這意味著在英國集結的美國部隊將會減少,海軍甚至不足一半,美國對歐洲作戰的海空力量都會受到限製,在西非登陸的作戰行動計劃也將被放棄。
為了應付太平洋的危急局勢,金海軍上將力陳海軍的主張。隻有全力支持日本,並在太平洋地區全力反攻,才能阻止敵人南下進攻澳大利亞。在總統召集的緊急戰略研討會上,金上將提出備忘錄,要求立即加強對日本的物資援助,使之能夠抵禦來自大陸的登陸,以牽製住軸心國大部分的兵力。與此同時,海軍應當集中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兵力放在太平洋戰場上,以確保擁有足夠的反擊兵力。
陸軍參謀部並不十分喜歡金海軍上將的計劃。一個月前,當金上將提出駐守的太平洋島嶼的兵力應該大幅增加的時候。馬歇爾則認為這樣的行動意味著“根本戰略發生了變化”。作戰計劃處長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少將堅持認為,要想最終打敗軸心國集團,從戰略和後勤上考慮,在一九四三年把絕大部分力量集中在大西洋戰區是絕對必要的。在他看來。如果蘇俄和英國無法堅持住,這場戰爭實際上已經無法再進行下去了,而軸心國集團對澳大利亞的入侵“對於戰爭的結局並沒有直接的利害關係”。
金海軍上將是不能同意這種觀點的。
他並不認為美國就一定能夠打敗德奧同盟,澳洲次大陸必須守住,“因為這對於世界上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絕對統治必然會產生嚴重的影響。”美國所追求的是取代英國成為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領袖,而不是放棄英國人的殖民地。他希望美國對歐洲戰爭的幫助隻限於提供物資支援。而不是自己站在一線。美國能夠通過這場保衛澳洲的戰爭,能夠把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在內的整個大洋洲和中太平洋島嶼都納入麾下。
金所力爭的是要將美國的戰略重點從大西洋轉移到太平洋,因為即使在歐洲戰勝,美國也無法全麵控製歐洲。
問題是馬歇爾拿出了情報部門最新的電報,根據這些情報可以得出結論:“各種跡象表明,軸心國集團將在春季立即全力進攻蘇俄,而麵對這樣大規模的攻勢,蘇俄方麵有可能被迫單獨媾和。”這對美英兩國所追求的全球霸權將是一個十分沉重的打擊,如果蘇俄退出戰爭,英國則根本無力單獨麵對德奧兩國的打擊,這個危險使馬歇爾將軍可以將戰略重點重新調整回對歐洲作戰方麵。
陸軍航空兵司令阿諾德上將提出了陸軍航空隊參謀部的建議:“全力以赴,在歐洲打敗軸心國同盟。”他認為如果德奧戰敗,中國人根本無力單獨對抗美俄日三國的夾擊,必然麵臨毀滅,陸軍航空隊方麵主張不要向太平洋派遣增援部隊——即使這意味著不得不失去整個澳大利亞和中太平洋地區的島嶼。
在參謀長聯席會議上,馬歇爾的支持著明顯占了多數,但金上將的背後有麥克阿瑟在全力支持他。麥克阿瑟在澳大利亞是上躥下跳,他想要反攻回菲律賓,金上將的提議很符合他的胃口。麥克阿瑟不僅把參謀長聯席會議上的矛盾向媒體透露出去,還攛掇澳大利亞政府去跟華盛頓鬧。
這下華盛頓也是進退兩難,現在麥克阿瑟可是人氣爆棚,被捧成了全美老百姓心目中的民族英雄,羅斯福總統迫於國會壓力授予他最高榮譽勳章,全國不少街道、大壩、公共建築都用他的名字命名。華盛頓方麵猶豫不決,麥克阿瑟就繼續施壓,召開記者招待會,並接受《時代》雜誌專訪,通過媒體來向華盛頓要錢要糧要兵,聲稱隻要各類物資一到位,他立馬可以著手在東印度群島進行反擊。
華盛頓被搞得焦頭爛額,迫於國會的壓力,馬歇爾最後無奈搞出一個妥協方案出來,劃定出太平洋戰區,但目前的作戰任務還是以防禦為主,底線是確保澳洲和夏威夷的安全,至於日本,隻是稍稍加大了援助力度,主要的援助物資和兵員還是以“歐洲第一”。
太平洋戰役將主要由海軍來執行,但金海軍上將拒絕接受由一位陸軍將領向他的海軍發號施令,雖然麥克阿瑟為他達到目的出力不小,但既然海軍的作戰將決定抗擊軸心國進攻的戰爭進程,太平洋艦隊司令金梅爾上將必定是戰區總司令的當然的人選。
最終一通扯皮之下,參謀長聯席會議決定對軸心國作戰的指揮權將由陸、海軍平分,金梅爾擔任太平洋地區總司令,這個地區包括赤道以北中太平洋海區和新西蘭、薩摩亞、斐濟,西至一百六十度的南太平洋海域,而麥克阿瑟上將的職務則變為了“澳大利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暨菲律賓盟軍陸、海、空三軍軍總司令”。
實際上大部分作戰計劃和行動將由海軍來製訂和執行。
麥克阿瑟忙活了半天,很沮喪地發現,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命令實際上是剝奪了他的統帥權,這道命令把很大部分的作戰決定權保留在參謀長聯席會議手中,以避免太平洋的兩個轄區日後發生矛盾。麥克阿瑟因此在作戰前不得不向馬歇爾參謀長報告並從他那裏接受命令。而太平洋艦隊司令金梅爾將通過海軍作戰部長金海軍上將那裏接受指示,他們之間的戰略分歧將由參謀長聯席會議解決。
還讓麥克阿瑟感到惱火的是,他發現他實際上不能“直接指揮任何一國的部隊”,也不能左右整個的戰略。西南太平洋盟軍的陸軍部隊由澳大利亞將軍托馬斯?布萊邁指揮;美國艦隊澳新海區海軍司令赫伯特?利裏海軍中將負責海上作戰;盟軍空軍由喬治?布雷特將軍統一指揮,麥克阿瑟無法直接向任何一支部隊下達命令。
最大的問題是,盟軍陸軍此時在整個澳大利亞隻有15個師不到43萬的總兵力,這些部隊根本無力防禦擁有世界上最漫長海岸線的國家。
而且,德國人、奧地利人還有中國人,很快就要來了。(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