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卒保車
字數:2746 加入書籤
洛陽丐幫總舵。(百度搜索4g更新更快)
白世鏡近來可以說是春風得意。掘出了全冠清這個丐幫中的最大內奸,繼而順藤摸瓜,查出明教企圖瓦解丐幫及在南方巔覆大宋的陰謀,使他在幫中的聲望猛漲到了最高點。在他帶人在全冠清的宅院中挖地三尺,尋得了丐幫失蹤多時的鎮幫之寶打狗棒後,丐幫新任幫主一職,便已穩穩地落在了他的頭上。打狗棒在丐幫之中的意義非同凡響,一切皆是順理成章。
而後,他又將馬大元慘死,喬峰被陷害,徐長老斃命,馬夫人身亡,各中種種,皆推到了全冠清的頭上。向幫中宣稱,這些都是全冠清與明教勾結而向丐幫施展的詭計。
原本這些事,便如雲山霧罩一般,始終是疑團重重。當時因為事件接連不斷,眾人哪裏能冷靜下來仔細分析?後來聯係回想起來,確實不妥。但因為喬峰被指為契丹人,又被傳在少室山上殺父弑師,自然就歸結到了喬峰的頭上。但其後,少林卻帶喬峰澄清事實,教丐幫眾人一時莫衷一是,理不出個頭緒。幫眾紛紛猜疑不定。
白世鏡一連串的行動,便如撥雲見日。令所有人皆有恍然大悟之感。又想起全冠清當日在杏子林中,便有煽動丐幫內亂之舉,兼其私自藏匿幫主信物打狗棒,並將打狗棒失蹤嫁禍給喬峰,此中種種,令人不得不信。而正如東方勝所言,自此,所有一切罪名,無論有無證據,自然而然,都由喬峰頭上轉到了全冠清名下。
白世鏡撥亂反正,救丐幫與危難之際。贏得了幫中上下的信任。連四大長老,都對他心服口服,甚至曾經私下言道。白世鏡武功雖遠遜於喬峰,但若其能坐上幫主之位。必能將幫務整頓得井井有條,或許更勝喬峰。
但白世鏡心中最為高興之事,卻不是能得到這幫主之位。自他當日一時行差踏錯,害死馬大元之後,便每日裏提心吊膽。而後由馬大元之死,引出無數事端,致使幫中大亂。更是教他心中既惶恐又不安,不可終日。甚至時常有將真相大白於天下的衝動,但想到身敗名裂,死後遺臭江湖。又讓他不敢如此。在良心的折磨下,每天度日如年,痛苦非常。正在這時,東方勝卻十分戲劇性地出現。隻不過寥寥數語,便解除了他所有的煩惱。其實就是在他的夢中。也不曾想到過此事竟會以這種美妙到不可言喻的結局收尾。
時至今日,甚至連他自己,都似乎已經相信,馬大元之死,與自己是毫不相幹。乃是全冠清與康敏這一對奸夫淫婦做出來的勾當。相比之下,幫主一職,他真的是不甚看重。豈知這種看起來頗有些清高的表現,卻讓幫眾對其更是敬慕有加。
這幾日來,丐幫每日要迎接天下各路賓朋,又要籌備即將舉行的丐幫大會,他白世鏡作為丐幫中第一號人物,自然是忙得不開交。今夜也是過了三更天,方才回房休息。
白世鏡推門入房,忽聽見一個清爽的男子聲音,略帶有些戲謔的語調,道:“白長老真是大忙人。在下子時到,卻仍等了大半個時辰,才得見尊駕啊。”
白世鏡被這突然的聲音微微嚇了一跳,卻馬上聽認了出來,回身一看。東方勝正如前次一般,帶著一絲笑意,坐在桌前,把玩著桌上的玉獅鎮紙。
白世鏡此時對著東方勝,不知怎的,竟從心底泛起了一陣懼意,不禁打了個冷戰。整頓了一下心情,也不上前對桌而坐,而是站在原地,欠身施了一禮,道:“東方公子別來無恙。”
東方勝繼續道:“嗬嗬。在下是否應該改口,稱白幫主了?”
白世鏡強自附合著幹笑了一聲,道:“公子說笑了。其實一切皆在東方公子掌握之中。不如請喬幫主回到丐幫,重新主事,白某如何竊居其位?諸事既了,白某已想金盆洗手,退出江湖,自從不理武林中事,從此隱居山林,安度餘生便罷了。”
自上次二人商談之後,白世鏡思前想後許久,終認為東方勝不可能費了老大工夫,卻讓自己得到了最大的好處,仔細推敲,猛省起東方勝乃是喬峰義弟。喬峰自小便加入丐幫,從一袋弟子憑功績升上幫主之位,被逼退位自然是心中不甘。東方勝此舉定是為了幫喬峰重奪回幫主之位。想通此節,他自己反而輕鬆不少。反正他心中對喬峰向來敬服,這幫主之位,本就是喬峰的,他也從來未曾癡心妄想過。
東方勝聞言微微一愣。隨即明白過來,輕輕一笑,搖頭道:“白長老竟是如此來看在下?我東方勝雖然在江湖上資曆甚淺,也沒什麽名堂,但言出必踐在下還是知道的。而且蕭大哥既然辭去幫主一職,此時已是另有懷抱,估計便是請他回來也是不成的。”
白世鏡這才坐下,歎道:“喬幫主乃是天生的英雄豪傑,隻有這等人物,才配得上幫主之位。白某不過庸庸碌碌之人,實在惶恐。此非虛言,還請公子明鑒。”
東方勝倒有些不知白世鏡究竟做何打算。略一思量,故意冷哼一聲,道:“眼下乃是非常之時。丐幫、整個武林甚至於大宋江山,皆在危機之中。此次丐幫大會,看似平穩,底下卻是暗流湧動,稍有不甚,可不僅是白長老一人萬劫不覆而已。”
白世鏡訝道:“東方公子何出此言?”
東方勝反問道:“難道白長老不記得明教了嗎?”
白世鏡回道:“此次我丐幫得少林之助,傾幫中精銳,與少林幾位玄字輩高僧一道,直下江南,已搗毀了明教總舵。所有首腦,皆自行了斷。餘下教眾,也已煙消雲散……”
東方勝聽到此處,心中暗叫厲害,拍案道:“好一個棄卒保車。哼,明教。白長老,你們中明教之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