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國內建設

字數:4639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第三次機遇 !

    治穩定是經濟繁榮的重要保障。鴉片戰爭以來,帝直不曾平息,故而直接拖累了經濟的前行,百業凋敝,民不聊生。

    新政以後,帝國雖然麵臨著各大列強施加的重重賠款勒索,但由於戰事稍止,對工商實業的興辦予以放鬆,反而能夠集中力量提升內部經濟,緩解財政壓力。短短78年,帝國財政收入從不滿1億兩增加到維新元年的3兩左右,足見經濟發展之成效。雖然不時有輿論攻擊財政增長之快在於盤剝,可在中央無法指揮地方,各省督撫擁權自重的情況下,所謂的“盤剝”二字,倒是的的確確掩蓋了事實的不少真相——中央政權即便有心搜刮,他有這個能力與手段推行下去否?

    維新元年以來,隨著朝廷對地方控製力的重新增強,在財政領域采取了具有深遠意義的重大變革。

    第一是廢兩改元,統一貨幣。統一貨幣的成效一方麵在於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工商交易不必要損失額外的匯兌、升水費用——這些費用可都是要計入成本的,成本的降低使得工業產品更具有競爭力。同時,廢兩改元帶來的額外好處是取消了火耗這一弊端。原本財政收納,因為地方解部款項要融化成大宗通寶呈上,免不了有銀兩損失,這就是火耗的由來。火耗一開始不過百分之一二,但到了後來變成各級官員的斂財之道,居然上升至20%左右,現在全國貨幣逐漸統征收也沒有了借口。這就變成了火耗歸公。歸公以後,朝廷正好用來支付各級官員俸祿的提高地部分開支,便原先個別官員、個別係統獨占地油水為全體官員一體均沾,減少了絕大多數人的不滿。對於火耗歸公後仍舊要伸手的,隻有一個字——斬!

    第二是自收自支,議會監管。原先各地財政開支需要統一報部審批,表麵上看管理嚴格。但由於經費浩大,筆數繁雜,財政部不可能對每一項開支一一把關。是故便造成一種窘境:凡是賬目有問題的開支。通過賄賂、打點辦事官員,反而能得到報銷通過,而賬目沒有問題的開支。因為經手人拿不到好處便拖延不辦,最後混成了一團糊塗賬。這團糊塗賬一方麵使得地方各級對朝廷中樞怨聲載道,另一方麵也因為合理費用不能快速報銷,留下了上下其手的空間,靡費、貪汙、挪用不知凡幾。經過財政部維新年間的曆次財政清理。將費用審核報銷費用地權利下放給了各省議局。各省議員既對本省情況相對熟悉,又因為人數眾多。收買不易,況且萬一滋生腐敗所耗費的錢糧也取之於士紳的捐稅,無形中等於是加重議員負擔。在這雙重約束之下,費用報銷便逐漸實現正規化、透明化,直接帶來地好處就是減少了財政黑洞,而間接帶來地好處便是提升了議局的地位和價值,使行政當局不敢藐視。財政部的壓力亦大大減輕,每年隻需負責國家預算地大政方針,載澤因在其中大有作為,亦威望日升。

    第三是大興銀行,發行債券。維新元年以來,由於一方麵增加開支,另一方麵采取減免稅賦的安民政策,帝國財政一直處於赤字中,比例最高時曾占到20%以上,為彌補赤字就需要經常向外國銀錢業進行借貸,不但利息支出大,有時還附帶棘手的政治條件。但帝國銀行、交通銀行兩大支柱銀行興辦以來,朝廷逐漸開始能夠控製金融領域的中樞流轉,而巨額雙皇債券的發行則為帝國切實解決了財政困難。大量地資本通過國家主導的方式投入到相應產業間去,不僅帶動了相關產業地發展,而且還促進了稅收的繁榮。通過以赤字但積極的財政政策為先導,帝國財政窘境得到了極大緩解,終於在維新五年的預算中實現了平衡。

    按照編製,帝國政府維新五年預算案中財政總歲入為5.79億元,總歲出為5.75元,而且預算正式成為帝國體製運行的硬約束而不是參照執行的手段了。根據維新六年的決算,維新五年實際歲入為5.97億原,實際歲出為5.99億元,不僅在預算,而且在決算階段實現了大體均衡。以此為基礎,維新六年帝國政府推行中央稅和地方稅的正式劃分,同時編製中央和地方兩份預算,並且將地方預算的執行程度作為考核地方行政長官的主要依據。根據維新七年的決算顯示,維新六年帝國政府總歲入6.84元,總歲出6.81億+..當然,倘若計算雙皇債券的還本付息,這個數字還是虧損的,朝野一片振奮。

    國家實力的顯著增強為國防事業的大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在經曆了裁汰綠營、八旗,壓縮軍隊編製、減少軍費開支,降低國防費占財政開支的階段後,按照維新六年的決算。軍費開支一共為2.02,比重從原先的55%以上下降到不到30%,七,數目在2.19億,占帝國財政開支僅為四分之一強,實現了財政收支的大體合理安排。

    在國防開支所占比例逐步下調的過程中,教育事業得到了長足且快速的發展。

    按照維新四年通過的《帝國教育法》規定,帝國學製變更為初等小學三年、高等小學三年、初等中學三年、高等中學三年、預科一年、中等專業學校三年或者大學四年的學製,史稱維新學製,一直貫穿帝國教育30餘年。按照《教育法要求》,帝國各縣應在本縣各鄉設立初等小學一所,在規模較大的鄉鎮

    等小學一所,在縣城設立初等中學一所。在各州、學至少一所。在省城設立包括工商、法政、警務等各類中等專業學校,有條件的省份還應當設立大學。

    根據不完全統計,從維新三年以來,全國共興建初等小學所,高等小學680所,初等中學340所,高等中學170餘所中等專業學校100所,全國一共興辦了帝國大學、北洋大學、南洋大學、交通大學、南開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山西大學、帝國女子師範大學、同濟大學等10所著名地高等院校。適齡兒童入學率從維新元年地17%,升至維新7年的38以上。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增長了9倍有餘。

    與此同時。大批學生通過中德友好基金與美國庚子退款的支柱前往兩國留學。前往德國的,學習軍事、工業、法政的頗多,前往美國的。學習科學、商業、經濟地較多。20年後,維新年間的留學生成為國家骨幹,走德國之路還是走美國之路成為國家政策選擇的十字路口。

    當然,國防開支所占比例地降低並不意味著國防力量地削弱,恰恰相反。在這期間,帝國國防實力有了顯著的改善。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麵:

    第一,禁衛軍完成了第三次編組,兵力由一個師擴張到三個師,一個後備旅,共7萬餘人。昌仍舊擔任禁衛軍總辦大臣,良弼擔任禁衛軍軍長兼虎賁師師長,張孝準任禁衛軍副軍長,蔣方震任禁衛軍總參議,陳宦任禁衛軍龍驤師師長第二師,蔡鍔任禁衛軍熊羆師師長第三師,載濤為禁衛軍軍需大臣,偉為禁衛軍軍械大臣,曲同豐任禁衛軍後備旅旅長。除了三師一旅的基幹部隊外,禁衛軍軍部下麵成立了五大直屬支隊,第一是軍重炮支隊,裝備有德造150mm口徑榴彈炮24門;第二是軍鐵甲支隊,裝備有乙型戰車維新年試製成功,前裝甲15mm口徑火炮和一挺機槍,戰場越野速度10公裏每小時24輛和五年式~;第三是軍航空支隊,裝備有四年式偵察機16架,五年式轟炸機載彈量250公斤16架和驅逐機16架,另有中型飛:|+=.+偵察、轟炸、攻擊、運輸四個中隊;第四是軍通訊支隊,裝備有從德國最新進口地無線電設備12套,可以為禁衛軍軍部、各師、旅/.隊間建立無線聯絡;第五是軍教導支隊,主要為禁衛軍中下級軍官提供進修、訓練等各類業務保障,由德國教官團親自管理、授課。

    第二,全國新軍陸續完成整編,共編成21個師,9個旅,總兵力45萬人,除西北地區外,東北、華北、東南、中南、西南五大軍區陸續成立,由上將銜司令長官管轄本軍區內三、四省軍政事宜,全國從上至下建立了後勤獨立的保障體係,全國陸續建成兵站360個,由國防部直管,新軍各師旅通過各兵站完成物資補給、人員補給、軍械補給,維新年初最後一支舊軍裁撤完畢之後,與舊軍相對的新軍字樣亦不複存在,統稱帝國國防軍,與帝國禁衛軍構成帝國路上力量主幹。

    第三,海軍複興卓有成效。維新六年初,海軍建設第一期目標如期完成,至維新七年初,海軍共編成七大艦隊:

    巡洋艦隊:包括海、海籌、海琛、海容四艘主力艦;

    遊擊艦隊:包括北興、北寧、北固、北安四艘從德國定購的輕巡洋艦;

    驅逐艦隊:包括飛鷹、建安、建威、聯鯨、同安、建章、豫康、龍等11艘驅逐艦;

    雷擊艦隊:擁有魚雷艇24艘,編成三個雷擊戰隊;

    潛水艦隊:主要為從德國進口的u-3潛水艇4艘;

    海防艦隊:包括炮艦二十艘,如“四江”貞,“六楚”豐即史上有名之中山艦、永翔、策電、甘泉、舞風、江鯤、江犀等艦,均為近海淺水炮艦

    保障艦隊:包括通濟、鏡清、海訓3訓練艦和南琛、保民、福安、海運四艘運輸艦。

    第四,軍工生產體係建設完畢,帝國形成了以漢陽兵工廠、江南製造總局、德州兵工廠和歸綏兵工廠為核心地四大軍工基地,可以提供從步槍、彈藥到小口徑火炮的國產化裝備,需要進口地物資除了海軍的成套設備和陸軍的中大口徑火炮外,其餘都能實現自給自足;帝國軍校體係亦建設的卓有成效。以保定的帝國陸軍學校和煙台的帝國海軍學校為基礎,以德國教官團為指導,以帝國參謀本部為具體組織者,帝國軍事人才的培養擁有了近代化的發展體係,大批中下級軍官迅速成長起來並成為軍隊的骨幹,各類專業軍官亦得益於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而獲得發展。同時,帝國軍隊中的文化補習班一直保留,為文盲、半文盲的士兵提供最基本的速成文化教育,提升了整體軍隊素質。

    事實證明,維新元年以來皇帝所主導的“政治改良、財政創新、經濟繁榮、國防鞏固”四大支柱政策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帝國以嶄新的姿態邁入了維新七年……第三次機遇 第三卷 第九十八章 國內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