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節 初到洛陽

字數:5719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穿越水滸之我是魯智深 !

    魯達他們爺倆是步行,這五個馬賊是騎馬而追,所以很快,唐流就看到了前麵的兩個人,一老一少邊走路邊親熱的交談著。

    唐流他們五人看到是看到魯達那爺倆了,如果再追上十馬的距離,就能扯住前麵兩人的衣角。但他們那有那個如果追上去那個但呀。

    如果追趕了上去,往輕了說弄個灰頭土臉的,往重了說能不能看到今晚的月亮呢。

    如果追趕上去,唉,咱們五個就別在人家屁股後麵假設了,扯韁、駐馬、掉轉馬頭,一溜煙的跑回了山坳的住地,搬出所有燒酒,也不用碗,一個個抱著酒天壇直接向嘴裏灌,痛快,痛快,當馬賊就是好,想打誰就打誰,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

    喝吧,喝吧,馬賊喝酒不是罪,喝吧,喝吧,馬賊醉酒店也英豪。

    喝吧,喝吧,無量天尊。

    馬賊們跑回自己的家裏無量天尊去了,

    喬老道回到自己的廟裏無量天尊去了。

    隻有魯達與那位老漢,一老一少沿著山路向前走著,一步步丈量著行進的路程。

    兩人一邊走,一邊交談,而且是愉快的交談,熱情的交談,大有相識恨晚的感覺。

    人就是這樣,三怪加四怪——奇怪。

    相處多年的人不一定是朋友,往往無話可談,

    相識片刻的人卻能成為知己,坦誠肺腑之言。

    路途上,魯達將自己的一切毫無隱瞞的對老漢講述了一遍,老漢聽得直豎大拇指誇讚道:“好樣的魯達,壯哉,魯達。不愧是關西的一條漢子。”

    接著,老漢也將自己的身份告訴了魯達。

    原來老漢姓周名侗,陝西人氏,人稱陝西大俠鐵臂膀周侗,周侗在大宋朝可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了不起的英雄人物,年方十歲的時候就拜號稱西北鐵蒼狼譚正芳大俠客為師,一直到二十二歲離開師門行江湖,大家想想,一名天資聰慧的少年,在一位名滿天下師父的門下,整整勤學苦練了十二年,那武功誰能比得了。

    年輕的周侗雖然武功高強,但從來不仗勢欺人,並且十分謙虛,四處訪賢求教,武功與日俱增,再加上為人處事大義大仁,二十六歲那年江湖上的朋友就送給他一個名副其實,響當當的綽號陝西大俠鐵臂膀周侗。

    二十七歲那年周侗行走江湖之時,碰巧遇到被一群山匪圍攻的當朝名相,包拯包文正大人和他的幾名手下,眼看著包拯等人就要倒在山匪的刀槍之下,打山下路過的周侗挺身而出,赤手空拳,憑著一雙鐵臂膀打得山匪氣抱頭鼠躥,落荒而逃。被周侗從山匪包圍圈裏解救出來的包拯包大人,一看這位年輕人赤手空拳就打敗眾多的山匪,而且相貌堂堂,舉止端正,言談謙恭豪爽,是個難得的國家棟梁之材,心中大加賞識,於是,包拯就在當時的仁宗皇帝麵前極力舉薦周侗,擔任了禦林軍的一名指揮使。後來為了培養國家軍隊的後備力量,周侗聽取了包大人的意見,辭去禦林軍指揮使的職位,去京師禦拳館擔任了教師。

    當時京師禦拳館直接歸屬兵馬司領導,教師分為三席即天、地、人,每席中各有三名教師,周侗為天席中的首席教師,官封三品,那可是當時武官中最高的官階。周侗能在那樣人才濟濟的京師禦拳館擔任天字席中的首席教師,那武功是可想而知的出類拔萃。

    當時他要說自己是大宋朝武林第二,沒人敢說自己是第一。那真是上馬能擒龍,下馬能伏虎,水滸傳中打虎英雄武鬆的事跡家喻戶曉,武鬆就是周侗的寄名弟子,可以說沒有周侗的悉心教授,就沒有打虎英雄武鬆,當然該有武鬆還會有武鬆的,但那個武鬆就不可能成為打虎英雄,沒有武鬆打虎那麽水滸傳就失去了最為精彩的內容,也就缺少了吸人眼球的精髓,失去了引人入勝,先睹為快傳奇。

    相見恨晚,但卻要分別

    兩人走出了離玨山大約有五十裏遠的路,前麵出現了一個岔道口,一條路朝西南方向,那是通往河南的道路;一條路朝正西,那是通往信馬州方向。

    兩人站在路邊的一個草亭子外,鐵臂膀周倜對臉上充滿依依不舍之情的魯達道:“小兄弟,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世間沒有不分別的朋友,你前往京城有要事承擔,我也要去前麵的信馬州府尋訪一位故友,我們就此別過,青山綠水後會有期。”

    魯達跪在了地道:“承蒙周老前輩相救,使魯達得以保留這不死之軀,小子一定會秉承你老的教誨,做個頂天立地的,堂堂正正的男子漢。”

    周侗伸出雙手攙扶起魯達道:“你我都是在江湖在行走之人,不必拘於小節,更不必被這世間繁文縟節所約束,隻要身直行正就好。好了,我老漢走了,前麵山高嶺險,林深草密,經常有強人與野獸出現,你一定要小心在意。”

    魯達道:“那好,周老英雄,一路保重。”

    周侗揮揮手轉身而去,剛剛走了幾步,象想什麽似的,又轉讓回身來,走到魯達的身邊,將一隻口袋塞到魯達的手裏道:“我看你身上好象也沒帶多少銀兩,這十兩銀子,你拿著,在路上或許能應個急用。”

    魯達的身上,確實已經分文皆無,但他卻不願意接受別人的恩惠,剛剛想要推謝,周侗仿佛已經看透了他的心思道:“剛才我對你說什麽了,人在江湖守大義,棄小節,怎麽轉眼之間就忘了呢。”

    魯達隻好接過來揣進了懷裏。

    周侗這才高興的點了點頭道:“好,這樣最好,我們就此分別各自上路吧。”

    拄著山藤拐棍,大步向信馬州方向走去。

    魯達望著老英雄離去的背影,久久注目他離去的方向,那目光中有的是依依不舍,那目光中有的是無限感激。

    天明早投店,雞鳴早看天,一路上曉行夜宿,翻山越嶺,過大河,涉小溪,又經過了兩天緊走慢趕,魯達來到了河南洛陽城外。

    洛陽是中華文化的讀本,文明首萌於此,道學肇始於此,儒學淵源於此,經學興盛於此,佛學首傳於此,玄學形成於此,理學尋源於此。聖賢雲集,人文薈萃。

    中國古代帝嚳、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帝嚳都亳邑,夏太康遷都斟鄩,商湯定都西亳;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孟津;周公輔政,遷九鼎於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製,隋唐盛世,後梁唐晉,相因沿襲,共十三個王朝。

    洛陽自古被華夏先民認為是“天下之中”。周武王甫定江山即“遷宅於成周,宅茲中國”;漢魏以後,洛陽逐漸成為大都城,“四方入貢,道裏均”的龍興寶地。

    “崤函帝宅,河洛王國”,洛陽在曆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西周初期,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公路網,洛陽是其中心,馳道驛路,其直如矢,無遠不達;隋大業元年,隋煬帝在洛陽建東都,下令開鑿大運河,至此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向東北、東南輻射總長達二千多公裏的南北水運網;東漢時期以洛陽為起點的“絲綢之路”,可以直馳地中海東岸,明駝宛馬,絡繹不絕。[

    中華民族最早的曆史文獻“河圖洛書”就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從此,周公“製禮作章,孔子入周問禮,班固在這裏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司馬光在這裏完成了曆史巨著《資治通鑒》,程頤、程顥開創宋代理學,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曾雲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張衡發明地動儀,蔡倫造紙,馬鈞發明翻車.....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頭,構成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洛陽城位於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謂“陽”,故名洛陽,又稱洛邑、神都。境內山川縱橫,西靠秦嶺,東臨嵩嶽,北依王屋山——太行山,又據黃河之險,南望伏牛山,自古便有“八關都邑,八麵環山,五水繞洛城”的說法,因此得“河山拱戴,形勝甲於天下”之名,“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之稱。

    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擁有一千五百多年建都史,“普天之下無二置,四海之內無並雄“。先後一百多個帝王在這裏指點江山,因此有“千年帝都”之稱,是中國曆史上唯一女皇武則天定都的城市,也是中國曆史上唯一被定命名為神都的城市。

    洛陽,立河洛之間,居天下之中,既稟中原大地敦厚磅礴之氣,也具南國水鄉嫵媚風流之質。開天辟地之後,三皇五帝以來,洛陽以其天地造化之大美,成為天人共羨之神都。洛陽代表最早的中國,也是最本色的中國、最淵深的中國。洛陽城,北據邙山,南望伊闕,洛水貫其中,東據虎牢關,西控函穀關,四周群山環繞、雄關林立,因而有“八關都邑”、“山河拱戴,形勢甲於天下”之稱;而且雄踞“天下之中”,“東壓江淮,西挾關隴,北通幽燕,南係荊襄”。

    禹劃九州,河洛屬古豫州地。洛陽是夏王朝立國和活動的中心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鄩為都。

    商湯建都西亳,商湯之後的數代帝王均以此為都,前後累計二百餘年。

    西周代殷後,為控製東方地區,開始在洛陽營建國都。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周城,史稱成王“初遷宅於成周”,“定鼎於郟鄏”,曾遷殷頑民於成周,並以成周八師監督之。當時洛陽稱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國等,亦稱周南。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是為東周,自此,有二十多個國王都居洛陽,前後曆經五百餘年之久。

    春秋時期,秦莊襄王元年,秦在洛陽置三川郡,郡治成周城。

    漢王元年,項羽封申陽為河南王,居洛陽。漢高祖五年劉邦建漢,初期的都都城就設在洛陽,後遷長安,改三川郡為河南郡,治洛陽。

    西漢末年,王莽篡政,改洛陽為宜陽,設“新室東都”和“中市”。漢光武建武元年,劉秀定都洛陽,改洛陽為雒陽,建武十五年,更河南郡為河南尹。

    漢永和五年,河南尹“有戶二十萬八千四百八十六,有口一百零一萬零八百二十七”。

    黃初元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陽,變雒陽為洛陽,設司隸校尉部。泰始元年,西晉代魏,仍以洛陽為都。

    東晉時稱故都洛陽為中京,一直沿用到南朝宋武帝、宋文帝、宋明帝。太延二年,北魏在洛陽置洛州,太和十八年孝文帝遷都洛陽。

    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都洛共計三百三十餘年。北周平齊之後,升洛陽為東京,設置六府官,號東京六府。

    隋開皇元年,在洛陽置東京尚書省;次年,置河南道行台省;三年,廢行台,以洛州刺史領總監;十四年,於金墉城別置總監。大業元年),隋煬帝遷都洛陽,在東周王城以東,漢魏故城以西,新建洛陽城。同年,改洛州為豫州,三年又改河南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