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強行推動
字數:4497 加入書籤
.ps:新的一天來臨了!繼續更新!a簽作品,保證完本!您看的舒坦了,別忘了收藏投票哦?
朱敬輿哭笑不得,想不到自己這幾年來重視的、重金聘請的真是這麽一個不入流的外國騙子,而且這個騙子在幾乎花光了他所有的資金之後,還是被一個從外國回來的年輕人輕易就給揭破了,這實在是太滑稽,也太可悲。他甚至有些無奈的想,是不是自己真的已經老了,老到已經不能分辨是非善惡的程度了。
他同時還想到,這或許就是自己的視野不夠開闊的惡果,如果是換作另外一個有海外經曆的人來開這個工廠,或許就不會出現這麽淺薄的騙子都能得逞的事情吧。這樣的想法,導致他在後來的歲月中,不斷的將自己的後輩子侄不斷的派到國外去留學。
毫無疑問,朱敬輿的基礎條件是非常不錯的,他購進的設備都是這時代非常可靠和現今的,盡管總體規模不是很大,但是在今日之中國來說,這都是啟蒙創造性的工業,無關乎大小,這就是一切的開端。
李俊峰帶回來的團隊,涵蓋了這時代基礎工業的幾個重要方麵,這個也是陳曉奇製定的擴展方略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那就是憑借自己的技術和資金實力,來收編國內這些已經萌發了數年的散兵遊勇,借著這個基礎來迅速的發展壯大。這種合作方式在後世,不知道多少國有資產和企業被輕而易舉的給吞並了,成為別人進一步侵略的踏腳石。
陳曉奇當然不會來侵略國內經濟,實際上這時代真的沒什麽值得他侵略的東西,老百姓手裏根本沒錢,工業還處在啟蒙階段,一盤散沙不成氣候,幾乎沒什麽重工業,鋼材產量隻有10萬噸,甚至還不到,化工沒有,石油沒有,汽車沒有,工業機械幾乎沒有,發電廠都是小型的,機床廠沒有,電子元器件更不用說,總而言之,一個工業基礎幾乎不存在的大空白,除了基礎資源之外,沒什麽值得稱道的,一個跟帝國時代幾乎沒什麽區別的、農業為主的老大帝國,你覺得有什麽值得現在的陳曉奇去侵略的?
陳曉奇采用的是快速擴展策略,首先用自己的資金和技術入股將已經有的工業力量給發展起來,快速提高跟的上他的腳步,這麽做有幾個好處,一個是這時代辦點正事相當的不容易,其中涉及到的手續、場地、礦山資源等都是費大勁的,自己要回來辦,不是不行,但是時間上來不及,再說那些有了一定經驗的技術工人也不是馬上就能培養出來的,這麽一來直接插進來收編,省去了這最麻煩的一步。二一個,則是他的大計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共同富裕。一個國家要想真正富強,首先必須做到“藏富於民”,其次是中產階級的存在,這樣一來金字塔才能穩固。而陳曉奇當然不可能等著中產階級的出現,更不可能等著這些骨子裏還是地主財東的家夥們能帶著下麵的老百姓共同富裕,他是要憑借自己的力量,提前催生一批中產階級------跟他有共同理念和利益相關的一個核心團體,然後按照自己的規則,去建立更為牢固的基礎------富裕的下層民眾。
這樣一來,一個涵蓋了從低到高的人群的穩固金字塔才能建立起來,這才是他繼續擴展的根基。缺少了哪一環,都是注定要失敗的,後來的國共兩派各走極端,卻是誰都沒賺到便宜,夾在中間的絕大多數人尤其如此。
所以采用技術加資金進行支持合資、兼並的策略,不但得到了現成的實體企業,還得到了基礎產業工人和基本資源,還得到了難得的經營管理人才,一舉數得,再經過自己的體係在其中不斷的改造升華,一切就都不是問題。
當然也不都是所有人願意這麽做,這時代,“寧為雞頭、不為牛後”的人多的是,牛哄哄的那也是不少不少的。對於這樣的人,陳曉奇也毫不客氣的,直接建立競爭機製,在短短時間內將這些人搞垮,然後強行兼並吞掉。他沒時間等著這些人轉變改造,他需要的是一個越來越大的同心同德的利益團體,而不是這些自以為是的攪屎棍子。這裏麵,濟南的幾個軍閥政客們合作的大廠尤其突出,他們覺得自己百萬元的資產企業,占地數百畝的大工廠,憑什麽聽一個不知道哪裏冒出來的毛頭小子的吆喝?
作為具體負責人的李俊峰當然也不跟他們?嗦,直接通過苗先生加上賄賂在當地辟地建立同樣的產業來跟這些家夥麵對麵的搞,先前苗先生的麵粉廠崛起太快擴充太速,已經將一個軍閥當股東的麵粉廠給擠兌的半死不活了,接下來陳曉奇手下的數百萬畝土地在經過一年的化肥助力之下,大幅增產,而這增產的、便宜的糧食加入到麵粉體係之後,加上苗家以及周遭在陳曉奇提示下三年間購買了大量土地的大地主們支撐下,原材料的便宜和規模的競爭將對手壓得死死的,若不是這時代的麵粉遠遠不夠吃的,他們說不定下一刻就得玩完。
在十幾天的準備調試之後,朱敬輿的“致敬洋灰有限股份公司”很快就生產出來合格的低標號水泥,從而證實了李俊峰所言不虛,當下理所當然的促成了合作。當然事情不會就此打住,李俊峰接下來拿出來的一係列政策和東西讓朱敬輿瞠目不知所以。先是一下子注入了八十萬元的資金將總資本擴展到一百萬元(約合這時代三十萬美元),陳氏的“美華集團”毋庸置疑的占據了絕對的大股份。但是陳曉奇沒有做得那麽魯莽,他在這其中隻占據了百分之四十五的股份,而給了朱敬輿百分之三十五的股份,剩餘百分之二十作為獎勵,用來給那些對公司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層和技師們的福利。
就這一項決策,就讓朱敬輿歎服不已。氣候,李俊峰拿出來的一整套企業職工培訓、企業管理辦法和發展章程等都讓朱敬輿覺得自己簡直就是個外行,如此嚴謹有序的企業製度,是他在這個時代的中國絕對見不到的,而通過那一係列的激勵製度和管理辦法,不僅能讓整個企業的生產效率和主觀能動性大大增加,還能有效的減少工作失誤,還能迅速提高工人的素質,提高工人的向心力、凝聚力、忠誠度,等等優勢,非止一端。
更重要的,是通過李俊峰之口描繪出來的,關於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特別是那個涵蓋了中下層民眾、到中層管理者、到高層領導的一係列發展規劃,讓朱敬輿從心裏明白了陳曉奇的遠大理想是真實不虛的,是實實在在做在他眼前的。
不出所料的,按照新的規章製度管理起來的工廠內,工人的積極性大為提高,因為按照這個要求,不但每個人的工作壓力減少了,而且每個月的收入都增加了,福利待遇也有了,還能夠得到額外的正規的技能培訓,這使得每個人都有進步的機會,特別是進駐的掃盲班,使得這些絕大多數不識字的下層工人們生出來更大的希望,自古以來,識字都是地主老爺們的特權,什麽時候有人想過主動要教這些土包子讀書認字啊!
消息靈通者,很快就知道了原來造成這一切改變的,就是傳說中的“小財神”,他們的頂頭老板也換成了這位傳的神乎其神的牛人。更有人信誓旦旦地說,他們老家許許多多的土地都是“小財神”的,不但租子低,還有人專門教老農民怎麽用化肥農藥,怎麽更有效的侍弄莊稼,一年下來增產許多,家裏麵的餘量多的能每月吃一頓白麵水餃了。
一時之間,廠子之內人人稱頌“小財神”的恩德,不過經過調查,沒發現朱敬輿先生對此提出任何的異議和不滿,因為此時的朱先生,正全神投入到“美華集團”提供的高級管理人員的培訓課程之中,那些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知識和方法正讓這個年近半百的老先生重新當起了學徒,跟著一大隊剛剛選拔出來的中層幹部們一起,接受新知識的熏陶。
除了水泥廠,李俊峰斷斷續續的兼並、合資了十來個小廠,那些廠子的規模往往小的可憐,投資都不到一萬元,要不是貪圖這些廠的手續資源和管理人員,他才懶得跟這些沒什麽資本的小財東們折騰呢。迫於陳曉奇嚴格要求的龐大計劃的實施要求,這些人是必須要兼並到“美華集團”體係之中的,按照陳曉琪的說法,這些人的好壞不是最重要的,他是要借助這些人為其他人立一個標杆和榜樣,讓所有的人都知道,跟著他陳曉奇走,有肉吃。
跟著“美華集團”發展,則能夠讓這些人快速實現發家致富的願望,能夠讓他們從辛辛苦苦掙紮的境地裏拔出來,馬上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將他們可能需要數十年奮鬥才取得的成就,在眼下就變得觸手可及,他們隻要作出自己的努力,在這個龐大體係之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而不是拖後腿,一切都水到渠成。
當然,這裏麵肯定有些心懷異誌,或者跟不上趟的。對於這種人也容易處理,有別的想法的人終究會發現,這個嚴密的風雨不透的體係會讓他們的小聰明變得如同陽光下的罪惡般無處遁形,他們將會為自己的愚蠢付出慘重的代價,還沒有任何人同情和可憐,他們甚至連誣告都沒個對象。
而跟不上的人也有自己的選擇,那就是進一步學習加強自己的能力,或者是在不行了,就拿到一筆遠超自己期望的補償,去做一個安安穩穩的富家翁。當然,他們仍舊擺脫不了“美華”體係的掌控。
陳曉奇的野心,是要在這裏打造一個類似後世李嘉誠掌控下的香港社會,即是人們所說的“在香港不管李家怎麽花錢,最終這些錢還是會回到他自己的口袋”。陳曉奇可不會傻乎乎的培養一大批的消費人群,為西方列強和小日本的工業尋找消費出口,那不符合他的利益。
操持完這些小廠,將帶回來的絕大多數技師們安排出去之後,李俊峰就騰出手來專門幹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跟政客軍閥們打交道。
這次回來的團隊實際上還要細分很多層麵,明麵上是李俊峰的主要差事,其次是王天運的“玄武部”帶領的土木工程團隊建立工業園基礎的事情,而“朱雀部”的人則雜在這些人之中,明麵上的就那麽一兩個,其他的身份都是保密的,名義上歸李俊峰暫時統屬,但李實際上也不能仔細分辨到底哪一個才是正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