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五〇章 航海(四)

字數:4055   加入書籤

A+A-


    回想主舵手的提議,遼東半島的千山山脈對錢如今來說其實是一個不錯的路線。

    要不是她成心去朝鮮半島搗蛋,這個路線其實也是一個不錯,可以往長白山脈的路徑。

    可以不遇到人,安心的在荒蕪人煙的地方走過。

    溫帶地方的山嶺,不怕沒有吃的東西。

    不管是動物植物都很豐富。

    何況,現在是一個好季節。

    而且,這條路線還比較近。大不了可以走一圈,然後返回。

    如果回程的時候不趕時間,倒是可以從那個地方回來,也就是說全程都在山裏麵走。

    但是在沒有居住地的情況之下,在山裏活動,會比在平地活動更給人更多精神的耗費。

    自古以來,山裏的野獸就比較多,可能是山裏的地形複雜,連帶的可以遮風擋雨的地方都比較多。

    動物能夠找到很多天然休憩的地方。

    野獸和人類最大的差別,就是大部分的野獸,是不懂得替自己建造房屋的。

    人類在平地,找到一個不會淹水,不會被土石淹沒的地方,有足夠水源的地方,並且足夠安全,附近沒有大型野獸出沒的地方。就能蓋起房子遮蔽風雨。

    但是對於這些野生動物來說,他隻能利用天然的空間去營造自己的住所。

    大部分的人類一樣,他們必須躲避風雪,躲避雨,躲避地震、山崩土石流之類的所有的危險。

    這些東西原本就是自然存在的,並不是自然災害。

    之所以會被稱為是自然災害,是因為它構成人類的生命財產損失。

    但如果人類不存在,這些事情就不會發生嗎?

    其實在大自然的規律山崩土石流,還有河流泛濫,這些都是自然的現象,自然的行為,大自然不會因為人類在或不在而發生或不發生。

    滿則溢。

    對水來說,這是自然的道理,因為在平常時候能容納水的地方,大部分是會淤積的,當大水來的時候,這些淤積的河道沒有辦法疏通河流。

    那對於水來說,它隻有幾個抉擇,把這些淤積的河道裏的泥沙衝掉,繼續往前走。

    另外就是淤積的泥沙不好衝掉,那它幹脆拐個彎換個地方走。

    因為長久的淤積下來河流已經不是最底層最低的地方行走了。

    河流,本來就應該要找低的地方流動。

    不隻是河流有朝向低的地方運動的習慣。

    有一個能量叫做動能。

    高的地方會往低的地方流動的移動,這就是產生動力的原因

    而且動能是不會不斷的加速的。

    於是身上因為動能的關係,讓石頭撐不住自己的重量,開始向下移動,移動的速度在遇到中間的阻力的時候,就要跟它的動能產生相對的衝突。

    它可能因為主力停下,還是因為不斷加快的動能而繼續往前走,直到某一個地方,它把動能消耗盡,才有辦法停下來。

    在山裏麵最可怕的就是這個動能,因為隻要有落差,就可以動能,動能無所不在,隻要你淩空沒有可以阻擋動能的發生。

    動能的一旦開始運作,你就會開始不斷地加快速度。這種速度的移動,你沒有辦法控製。

    所以走到山坡上可能一個跌倒就會往下滑。

    光是天雨路滑就可能跟讓你跟動能攀上了關係。

    如果可能的話,錢汝君是希望學生回來的時候能夠輕鬆一點,去的時候比較有精神力,也比較能吃苦耐勞,回來的時候身體不免會發生疲憊,想要休息的欲望是人都沒法阻止的。

    至於跑到衛滿朝鮮去搗蛋的,這種行為其實是錢汝君的惡趣味。

    她覺得大漢跟朝鮮之間的關係一直很複雜,甚至錢汝君懷疑後事朝鮮會對大漢人有這麽深的怨念,是因為大漢人在漢朝的時候,還有之前的秦朝的時候沒有真正的把這塊土地變成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在最光榮的時候,他們不曾參與,在後來不光榮的時候,他們卻跟著倒黴。

    這讓他們的心裏非常的不平衡。

    所以錢汝君有一個想法,既然他們的統治者其實都已經是漢人,而他們下麵的人似乎也沒有什麽反對的樣子,如果能確保貴族的利益,那麽如果把收把朝鮮收為大漢的領土會怎麽樣?

    當然錢汝君是不可能發動戰爭,如果她把衛滿朝鮮的王室趕走,然後以大漢的名義接收這塊土地,並幹脆讓他們上陳表,表示他們願意內附大漢。

    最大的問題應該是烏恒人和匈奴人吧?

    朝鮮,這個地方跟別的地方不太一樣,這裏的距離並不算太遠。

    對於大漢王朝的統治來說也不算太過艱難,隻不過穿越一個鴨綠江,如果大漢船隻能夠造得好一點的話,其實坐船過來可以更近,可以從金麥城就直接過來這個地方了。

    當然,這種直線性的行走方式,眼前連錢汝君都辦不到。更不用說靠著現在大漢的船隻技術。

    就算渤海比較淺,那也是海了。

    說起來,錢汝君頗為服春秋戰國時代的人,那個時代的科技能力、文學能力、各種能力在戰爭之下估計都過都變得非常的輝煌。並沒有因為動蕩不安就停滯不動。

    過去曆史上曾經記載,秦始皇曾經派徐福到那東瀛去尋找仙人,追求長生不老藥。

    長生不老藥當然找找一找沒什麽效果,至少徐福不敢回去,或者是徐福真的找到了他自己吃了。

    後世也找不到徐福這個人,反而是傳說裏,他的後代倒是有不少冒出來不少。

    至少小說裏麵,徐福的後代出現了不知道多少個。

    如果當時的造船師還在的話,錢汝君真的想去探訪他,看看當時的造船技術究竟是怎麽做到的航行到東瀛。

    要知道,那可是真正的穿越黃海。

    黃海的海深,可比渤海深多了。

    更大的深度,代表可以進行更大的波浪運動。

    說起來大漢距離那個年代,不過五十年。

    在後代,如果當時工作的人是個年輕人,七八十歲還活的好好的很多。

    可是在這個時代一個人要活到六十歲都不容易找到,七十歲那已經是大家尊崇的對象,不管他年輕的時候做過什麽事,能活到老基本上就是一個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