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字數:8346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桓容 !

    禪讓大典由郗愔主持。

    司馬曜元服大婚時,群臣對賓客之位避之唯恐不及,各種借口推脫,就是不想站到皇帝身邊。

    換成桓容登位,情況變得截然不同。饒是郗愔,也費了一番力氣才拔得頭籌,從謝安和王彪之手裏“搶”過寶冊,成為宣讀之人。

    禪讓台建在台城外,四周由將兵把守,通往台頂的木階取九五之數,象征敬天之意。

    禦道兩旁,文武皆身著朝服,麵禪讓台而立。

    台下架起數麵皮鼓。

    鼓麵繪有古樸花紋,支撐的木架皆塗有紅漆,以絹綢包裹。

    數名殿前衛身著鎧甲,持矛盾立在鼓下,十餘名壯漢手持鼓錘,用力揮動。鼓聲隆隆而起,震動耳鼓。

    典魁和許超同時拉住韁繩,駿馬打著響鼻,大輅慢慢停下。桓容踏著木凳走下車轅,手持玉圭,邁步走向木石建造的高台。

    司馬曜一身素色深衣,頭戴緇布冠,在台下肅然而立。見到桓容,當先拱手揖禮。桓容側身還禮。

    二人一前一後踏上木階,伴著鼓聲登上高處。

    郗愔手持寶冊緊跟在兩人身後,脊背停挺直猶如蒼鬆。謝安位於第四,手捧傳國玉璽,衣擺隨風翻飛,愈發顯得飄逸瀟灑。

    王彪之未能登上禪讓台,和群臣一並留在台下。目送幾人背影,隨鼓聲揖禮,一股躁動莫名湧上心頭。

    王彪之微微垂下眼簾,遮去一閃而過的暗光。握緊雙手,卻始終壓不住驟然騰起的野心。

    終有一日,琅琊王氏將恢複昔日鼎盛。

    到了那一天,他再不會位於郗方回和謝安石之後!

    登上高處,桓容俯視台下,莫名升起一個古怪的念頭:幸好他不懼高。若是交接權利的雙方和主持典禮的大臣有恐高症,那樂子可就大了。

    台頂上設有矮榻,桓容麵南而坐。司馬曜從謝安手中接過傳國玉璽,雙手托起,恭敬送到桓容麵前。

    郗愔展開竹簡,揚聲宣讀。

    聲音伴著隆隆的鼓聲,自半空盤旋而下,別有一種肅穆和莊嚴。

    “大行之道也,天下為公……”

    聽著抑揚頓挫的誦讀聲,桓容忽然有些走神,眺望碧藍的晴空,幾縷雲絲似觸手可及。

    微風拂麵,意識隨風飄遠。

    “陛下,請受玉璽。”

    郗愔合上竹簡,退後半步。謝安上前,提醒桓容該走下一道程序。

    桓容倉促間回神,握了握手指,鎮定片刻,起身揖禮,從司馬曜手中接過玉璽。該璽以整塊玉雕琢而成,相傳為至寶和氏璧。在陽光照射下,發出溫潤的光澤。

    “受璽!”

    恰逢一陣風吹過,鼓起赤色的衣擺和玄色長袖。陽光自頭頂灑落,映亮皮弁上的五色彩寶。

    光線扭曲,視線瞬間變得模糊。

    有片刻的時間,桓容看不清也聽不清,隻覺得腳踩棉絮,心如擂鼓,一下接著一下,震得人額頭脹痛。

    知曉不是緊張的時候,桓容用力閉上雙眼,再睜開,驅散眼前的迷霧,向前邁出一步。

    長身立於高台,長袖衣擺隨風飛舞。陽光映亮彩寶和衣袖上的金線,整個人似被籠罩在光暈之中,俊逸恍如謫仙。

    不知過了多久,觀禮的百姓高呼“萬歲”之聲,山呼海嘯一般,大地為之震顫。

    禦道兩側的文武平舉雙臂,肅然俯身,行臣子之禮。

    鼓聲再起,頻率稍慢,聲響更甚,擊出一陣陣古老的韻律,交織纏繞成無形的巨龍,五爪閃爍寒光,趁勢咆哮而起,刹那直衝雲霄。

    長空一碧如洗,呼嘯而過的風團,仿佛陣陣古老的龍吟。

    王朝的氣運和亂世的苦難,從這一刻開始徹底改變。

    步下禪讓台,桓容重新登車,群臣簇擁新帝入主台城。

    百姓夾道,鮮花和絹綢鋪滿石路。

    樂聲不斷響起,古老的韻律夾雜著新曲,伴著女郎清脆的歌聲,繪製成一幅亙古不變的美好畫卷。

    人言亂世悲苦,然而,就在這個烽煙四起的時代,華夏先民的豪邁和堅毅依舊不滅。

    剛毅和熱情深深映入歲月長河,留下一幕幕讓人記憶深刻的畫麵。隨河水靜靜流淌,最終沉入河底,供後世人暢想追憶。

    大輅行過禦道,進入台城。

    禪讓大典至此,僅完成三分之二。

    桓容需至太極殿更換袞冕,升殿受百官朝拜。當殿發下改元及大赦詔書,整個程序才算告一段落。

    隨後,桓容還要追封父祖,祭拜宗祠,祭祀郊外,冊封百官,除司馬氏舊國,分封桓氏族人。一個個算下來,至少三個月內,他都會忙得腳打後腦勺,沒有任何空閑時間。

    偏偏這種忙還和國事無關!

    想想都是無奈。

    可惜規矩如此,不能輕易改變。桓容隻能咬咬牙,盡量在細節上縮短時間,甭管群臣是否有意見,在一點上他絕不讓步!

    該做的一樣不落,隻是刨除不必要的繁冗枝節,將兩天縮短到半天。總不能因為他的“高效率”就各種挑毛病吧?

    決心既下,坐上皇位的第一天,桓容就發揮簡潔高效的工作作風,詔書簡單明了,宦者宣讀時都有些不習慣。

    “改明年為太元元年,大赦天下。”

    整道聖旨隻有一句話,滿打滿算十二個字。

    群臣都有點懵。

    這和三省草擬的內容很不一樣,簡潔得過分,幾乎砍掉了九成以上。

    桓容不以為意,一句話能解決的事,非要扯上七八句純屬浪費時間。浪費時間等於浪費生命,生命十分珍貴,他要做的事很多,沒時間在無關緊要的事上扯皮。

    改元之事確定,桓容又拿出第二份聖旨。

    內容一樣簡練,奉司馬曜為陳留王,不移臨海郡,改留建康。除舊國,司馬氏諸王皆降為侯,不留虎賁,僅留護衛十人,不日還建康。諸郡公主降縣主,逝者不改封。

    “追尊先君為宣武皇帝,尊母為皇太後。”

    “封叔父豁為南平王,叔父衝為尋陽王。”

    除桓衝和桓豁,桓容未再封桓氏族人為王,幾個從兄同樣沒有。

    按照桓衝和桓豁之意,晉初司馬氏防備大臣,分封諸侯王,令掌兵權,這才有了之後的八王之亂。

    雖說賈後才是□□,但諸侯王掌兵才是根源。如果沒有兵權,想亂都亂不起來。

    桓氏今日團結,不代表今後也能如此。

    從士族搖身一變成為皇族,身份地位發生轉變,難保人心還能如故。

    桓豁和桓衝屢經世故,官場戰場走過,深知人心叵測,明白其中厲害。故而,在桓容登基之前,兩人先後遣人送來書信,請他務必謹慎行事,縱使顧念族人,也莫要大肆分封,以免釀成隱患。

    “縱要封爵,也當以戰功和政績論。無功無能,得一閑職足矣。”

    如非擔心桓容剛剛登基,尚且立足不穩,也沒有可以完全托付信任的領兵之人,桓衝甚至想交出北府軍。

    這絕不是演戲,完全是性情使然。

    曆史上,桓衝就曾不計前嫌,大力幫助謝安。現如今,換成自己的親侄子,更不會有太多的遲疑。

    知曉兩位叔父的想法,桓容既有感慨又不免歎息。

    斟酌許久,從兩人的角度出發,寫成一封回信,鄭重告訴兩位叔父,他們擔心的事不會發生。並在字裏行間透出,他有誌統一南北,待事成後,必會進一步開疆拓土。到時候,不怕沒有地方可封。

    總之一句話,不要僅著眼於現在,要放眼於未來。

    東晉這點地盤算什麽?

    他日掃清賊寇,縱-橫-華夏,陸地海上同時出拳,需要駐守的地盤絕對小不了,怕是人手還會不夠用。

    “族人要用,王謝等高門一樣要用。”

    在信的末尾,桓容還透出一個意思:兩位叔父正當壯年,無妨多生幾個孩子。到時培養成才,正可接父兄衣缽,為漢室出力。

    見到這行字,桓豁和桓衝半晌沒說出話來。

    以為自己理解錯誤,以桓容的為人應該不會如此“不著調”。

    可翻來覆去再看幾遍都是一樣。

    最終,兩人都是放下書信,歎息一聲,搖頭失笑。對於這個侄子,再次有了新的認識。

    桓石虔和桓石秀接到親爹書信,前者迅速寫成回信,表示對這個決定沒有任何異議。事實上,比起做個諸侯王,整天在封國無所事事,他更樂於在外領兵打仗,驅逐賊寇,護衛百姓,開疆拓土。

    桓石秀同樣舉雙手讚同,隻是在回信中表示,桓謙桓修俱有才學,且年歲漸長,應該可以托付江州政務。

    如此一來,他就能空出手來。

    諸事安排妥當之後,是否能和桓嗣一起去西域?他對絲綢古路和大漠風光萬分向往,很想親眼一觀。不做官沒關係,做個商人也成。

    對此,桓衝的回答就兩個字:不行!

    桓石民正忙著接手隴西等地的政務,整天忙得焦頭爛額。

    看過親爹來信,桓石民想都沒想,當下提筆回信:諸侯王什麽的,他壓根沒興趣。反倒是自己忙得腳打後腦勺,就快力不從心。

    什麽時候能派幾個兄弟來,好歹分擔一下?

    他已經半個多月沒睡過囫圇覺了。人變得形銷骨立,治所上下都在懷疑他偷偷嗑寒食散,不與大家“分享”。

    對此,桓石民有苦說不出。氣急了,渾身散發冷氣,整個人有向“酷-吏”轉化的趨勢。

    相比桓豁的幾個兒子,桓衝的兒子就“正常”得多。

    桓嗣已經備好行裝,隨時準備啟程前往涼州。

    看過桓衝的書信,桓嗣皺了皺眉,提筆寫成回信,字字句句都在表示,做父親的怎能這般不相信自己的兒子?

    諸侯王?

    他想都沒想過!

    他的誌向是仿效漢時飛將軍,帶兵守衛邊塞,令賊寇不敢-南-侵。如今改為西域,地方雖然變了,誌向依舊未變。逢恰當時機定要出兵,讓賊寇知曉厲害。

    聽說西海郡靠近草原,他很想駐守該地。

    不守西海就去酒泉,一樣能戰上幾場。

    “兒聞極西有蠻人,不識教化。官家有意開疆,兒願為先鋒!”

    接到桓嗣的書信,桓衝頗有幾分擔心。

    這個本該最放心的兒子,突然讓他開始不放心。

    如此好戰,會不會三天兩頭帶兵“外出?”

    真的不放心啊。

    桓衝和桓豁兩家如此表現,桓氏族人縱有心思,一時半刻也不敢顯示出來。

    桓秘沒有封王,本還心存不忿,整日飲酒,漸漸變得憤世嫉俗。

    不料想,範寧一封親筆書信,邀他共建書院,並言是官家之意,立即讓他振奮起來。不滿通通丟到腦後,令人收拾行禮、準備車馬,迅速趕去江州同範寧匯合。

    爵位算什麽?

    如範寧信中所言,仿效聖人辦學,教化百姓更能流芳百世!

    桓氏族中的問題不大,有桓衝和桓豁壓著,基本沒人敢起幺蛾子。

    相比之下,分封百官則要詳加斟酌,慎之又慎。

    按照先時考量,丞相自然是郗愔,雷打不動。而大司馬、太傅、太尉、太保和車騎將軍等,則需要仔細考量。

    還有幽、豫兩州刺使,必須要能托付信任之人。

    幽州是桓容起家的根本,在沒有成功引士族西望北顧之前,絕不能出任何差錯。

    為此,桓容頭疼數日,同賈秉荀宥幾番商議,更詢問了郗愔的意見,方才定下最終名單,頒布朝堂。

    桓容忙著封官時,秦璟已率兵抵達西河。八千鐵騎駐紮城外,僅兩百人隨他入城。

    進城之後,秦璟沒有第一時間去見秦策,而是策馬揚鞭,直奔士族和官員聚居的城東。找到目標所在,猛地拉住韁繩,自馬背取下長弓,彎弓搭箭,嗡鳴聲中,一箭射中府門上的匾額。

    勁道之大令人側目。

    數息之後,箭尾仍在顫動不停。

    如此大的動作,自然引來府中人注意。

    門房探頭看了一眼,臉色頓時大變,轉身飛速稟報。未過多久,大門從內打開,健仆和護衛魚貫而出,各個手持凶-器,怒視秦璟等人。

    稍後,一名身著長袍,發束葛巾,相貌英俊的中年男子走出。見到秦璟,麵色猛地一變,正要開口,卻見秦璟再次張弓,箭尖直對他麵門。

    “秦將軍這是何意?”男子皺眉道。

    “何意?”秦璟冷笑一聲,掃視探頭探腦的各家健仆,緩緩道出兩個字,“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