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字數:8874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桓容 !

    八千騎兵駐紮西河城外,本當為安全保障,卻在秦璟開弓-射-殺於忌,連滅兩姓豪強之後,成為懸在滿朝文武頭頂的一把屠-刀,稍有不慎,就可能隨時落下。

    王府夜宴之上,秦策表明態度,秦氏老臣尚好,新投的豪強——尤其是送美的幾家,說話辦事都是小心翼翼,不敢稍有逾矩,生怕被秦璟抓到把柄,找上門來,一頓砍瓜切菜,順便再放一把大大火。

    發展到後來,幾乎是有些神經質,稍有風吹草動就變得風聲鶴唳。

    看到這種變化,秦策並未多說什麽,僅召幾名重臣入王府加以寬慰,對秦璟滅於氏和楊氏滿門之事,也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非但沒有加以處罰,反更委以重任。

    群臣看得分明,更有同於忌不睦者借機舉-發,揭露於忌素日不法之行,請秦策追拿於氏漏網之魚,查明有罪,斬-首-棄-市以儆效尤。

    此舉正合心意。

    秦策順水推舟,派人嚴查,抓捕於氏姻親故友三十餘人,重罪皆斬,罪輕者發昌黎等邊塞為兵。查出於氏及其黨羽藏金一百二十餘箱,屯糧數千石,俱充國庫。

    送到□□的於氏女郎聞訊,將婢仆盡數遣走,自盡於房內。

    代為打理後宅的趙氏和周氏得報,派人給長安的劉夫人送去書信,隨後命人準備一口薄棺,將人送出府草草掩埋,連墓碑都沒立。

    比起斬-首-棄-市、連收屍之人都沒有的族人,於氏女郎已算是幸運。

    雖有幾分敬佩她的果決,但是,想到她之前的狂妄和張揚,趙氏和周氏無論如何生不出半點同情。

    路是自己走的,腳下的泡也是自己踩出來的。

    如果於氏沒有踏過底線,膽敢對劉夫人下手,未必會招來今日之禍。怪就怪於忌野心膨脹,看不清現實,行蚍蜉撼樹之舉,徹底惹怒了秦璟。

    想到這裏,趙氏和周氏都不免搖頭。

    “以為劉氏沒落,就可以取而代之?這麽想的才真是傻子!”

    秦策共有九子,全部出於劉夫人和她的陪媵。幾個庶女已經出嫁,聯姻之人都是劉夫人精挑細選,和秦璟兄弟幾個關係莫逆。

    現如今,秦氏的地盤越來越大,秦策有意更進一步,遷都長安,繼而建製稱帝,朝中的新舊勢力各有盤算,都在暗中謀劃,不是秦璟放了兩把火,如於忌之類的人肯定會越來越多。

    “夫主老了。”周氏放下刀筆,命婢仆多添兩盞三足燈,歎息道,“換做早年……”

    “你也知道是早年。”趙氏笑著打斷周氏,揮手示意婢仆退下,低聲道,“你我顏色不比新來之人,又無兒女傍身,想要好好的活著,必要一心一意的追隨夫人。”

    “話是這樣說,可夫人現在長安,我等沒有家族扶持,如何能?”周氏半藏半露,神情中隱隱透出幾分擔憂。

    “正是沒有家族依靠,才更應該追隨夫人。”

    趙氏比周氏年長兩歲,先她入府,對劉夫人和秦策了解得更深也是更多,“你我姊妹一場,我才將這話告知於你,想想早年的陰氏,看看今天的於氏,難道還想不明白?”

    周氏更加動搖,趙氏略靠近前,傾身道:“你方才也說,夫主老了。”

    聽聞此言,周氏猛然一震,看向趙氏,震驚之色難掩。後者卻收回視線,重將注意力放到竹簡之上,仿佛隻是隨口說說,並無他意。

    老了?

    是啊,老了。

    “我聽阿姊的。”

    “好。”趙氏點點頭,將竹簡遞給周氏,道,“你比我識字多,字也比我好,書信你來寫。”

    知曉這是趙氏給自己的機會,周氏心懷感激,用力點了點頭。

    “再則,掌管王府膳食和藥房的是哪個,你要心中有數。”趙氏繼續道,“膳食那裏安排妥當,藥房處我不好太多插手,你不是有個旁支族妹嫁進錢氏,如有空閑,無妨請她過府坐上片刻。”

    錢氏算不上豪強,仗著出身西河,又早早投靠秦氏,方在朝中有一定地位。

    其兄弟三人,一人在朝為官,一人掌管田產,餘下一人則往來南北市貨,生意做得不小,同幽州亦有往來。

    □□的珍惜藥材,有部分就是錢氏奉上。

    之前徹查劉夫人所用湯藥,唯錢氏送來的藥材未出半點差錯。其後,更借錢氏的手段和人脈,才將於氏庇護的醫者揪了出來。

    如今,劉夫人和劉媵遠在長安,有些事不能親自動手,趙氏和周氏正好代為行事。

    請錢氏女眷過府就是第一步。

    趙氏和周氏的談話僅提於氏,並未提及同樣被滅門的楊氏。

    事實上,比起前者,後者的遭遇並沒好到哪裏去。但有於忌這個靶子在,楊氏所行甚至稱得上低調,無論前朝還是後宅,提出所謂的“教訓”,於氏首當其衝,楊氏多會被直接忽略。

    不管眾人如何議論,滿朝文武當麵是不是會臉色發青,秦璟的行事作風始終沒有半點改變,下手果決凶狠,著實令人膽寒。

    每次朝議之後,秦璟都會出城前往大營,點幾百騎兵往郊外巡視,不出兩日就抓到一股“流匪”,搜出大量的藏金和糧食。

    匪徒被綁在馬後,一路拖著進城,早已經沒了人樣。

    有還剩一口氣的,見到城門守衛似有話說,不承想百姓聞訊趕來,洶湧的人潮立刻將守城的士卒擠到一邊。

    “賊寇該死!”

    人群之中,不知是誰一聲大喊,隨之拋來數塊石子。

    常居北地的百姓一恨胡寇,二恨流匪。前者是為外族,後者既有胡人也有漢人,論起種種惡行,無不讓人咬牙切齒!

    群情激憤之下,石塊和木棍如雨飛來,還夾著破爛的草履,砸得匪徒連聲慘叫,最後連聲音都發不出來,竟被活活砸死。

    “公子今除此害,實是大快人心!”

    “有四公子在,何人敢犯西河?!”

    秦璟策馬行過,人群自然讓開一條道路,舉目仰視玄色身影,表情中盡是感激讚歎,甚至有幾分崇拜和狂-熱。

    人群之外,靠街邊停靠一輛牛車,車身沒有任何標誌,看不出是否為朝中官員。

    數名身著短袍的漢子護衛在牛車左右,皆臉色黑沉。看著已辨別不出人樣的“匪徒”,更是牙關緊咬,拳頭握緊,額頭鼓起一道道青筋。

    牛車中響起一陣模糊的話聲,漢子領命,正要無聲退走。忽見秦璟拉住韁繩,側過頭,目光徑直望了過來。

    漢子登時一驚,下意識移動腳步,擋在牛車之前。

    秦璟挑了下眉,收回目光,繼續前行。跟在他身後的染虎卻是咧嘴一笑,朝著漢子比了比手指,用力劃過頸項。

    秦璟率兵返回王府,喧鬧聲逐漸消失,百姓也陸續散去。地上留下幾灘-肉-泥,很快被巡城的士卒清理幹淨,丟出城外。

    牛車離開長街,驅車的漢子依舊臉色難看。

    西河城是什麽地方?

    吃了熊心豹子膽,敢在這裏在為匪做盜。這些所謂的匪徒,真實身份和賊寇半點不沾邊,都是為豪強看守藏寶和糧倉的忠仆!

    漢末烽火四起,北地少有安寧之日。

    能在戰火中生存,並將家族維係至今,必會有相當的保命手段。

    秦氏先滅慕容鮮卑,又一戰拿下長安,大有統一中原之勢。留在北方的豪強紛紛來投,多看好秦氏今後的發展。

    然而,秦氏終究沒有站上頂峰,各家不可能不為自己留一條後路。獻出的真金白銀隻是少部分,藏起來的才是大頭。

    秦璟連續幾日出城,查出的藏金地不下五處。

    換做旁人未必如此輕鬆,但有染虎這些胡騎在,深埋地底照樣能挖出來。

    隻不過,秦璟沒有將事情做絕,僅取一處藏寶,並以“匪徒”為名,並沒有將背後的豪強牽扯進去。

    可蓋子揭開,以秦策的手段,未必不能查出背後的關竅。

    到了那時,想必會有一場好戲。

    秦璟不耐煩和這些人周旋,他已經看明白,秦策行事不同往昔,繼續這樣下去,不可能將來投之人徹底壓服,甚至會在內部鬧出亂子,繼而一發不可收拾。

    以德服人行不通,幹脆換一種方法。

    震懾,殺-戮!

    所謂的名聲不值一金,從他離開長安時就已下定了決心。

    “將軍,秦王有召。”

    秦璟剛剛回府,就得秦策召喚。顯然,城中之事已經傳入他的耳中。

    “知道了。”摘下頭盔,解開臂甲,秦璟隨手扔出馬鞭,被部曲接個正著。

    “我稍後就去。”

    “諾!”

    健仆退下後,秦璟利落的除下鎧甲,簡單洗沐之後,換上玄色深衣。

    走過廊下時,聽到一聲響亮的鷹鳴,看到盤旋在半空的蒼鷹,周身的煞氣頓時少去幾分。

    打了聲呼哨,秦璟舉起左臂,接住飛落的蒼鷹。隨意撫過鷹羽,解下鷹腿上的竹管,看到熟悉的字跡,刹那間似冰雪融化,嘴角終於現出一絲笑紋。

    建康

    時入九月,天氣依舊悶熱,半點不見秋涼。

    桓容入主太極殿,南康公主和李夫人也搬入台城。

    王太後和褚太後本該移入青溪裏,前者居司馬昱舊宅,現為司馬曜府邸。後者另辟居處,享先帝後妃供養。

    現在的司馬曜空有王爵,論起生活水準,怕還比不上降為侯的司馬道子。和托庇於桓氏的司馬道福更是不能比。

    念及兩位太後高瞻遠矚,同南康公主定約,族人方才有了前程,兩家家主彼此書信,一番商議之後,同時上表,請將王太後和褚太後接到家中奉養。

    此事沒有先例,朝中不免議論紛紛。

    最終,桓容力排眾議,許兩家所請。

    聖旨一下,更如定心丸一般,讓兩家徹底體會到,新帝言出必行,種種承諾絕非虛言。隻要有真才實學,自家子弟必有出頭之日。

    雖說有很大可能離開建康,出仕邊界乃至西域,但有機會總比沒有強。看看被養起來的司馬氏,難道都想做這樣的廢物?

    為了家族的未來,王氏和褚氏家主痛下決心,嚴令族中子弟不許整日清談,更不許有事沒事就捧著老莊要養生求仙。

    簡言之,都給老子認清現實,回到世俗中來!

    不肯為家族出力?

    統統沒飯吃!

    沒飯吃談哪門子的談,求你大爺個爪的仙!

    不是腦袋被驢踢過,餓上三天都能認清現實,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明白身為一個士族郎君,享受家族提供的各種好處,必要時,必須舍棄小我,拋棄虛無縹緲的求仙之路,腳踏實地的為家族努力。

    桓容真心沒有想到,王氏和褚氏會下如此狠心。琢磨半晌,召賈秉入太極殿,君臣一番長談。

    桓容表明態度,已由舍人躍升為侍中的賈秉當場點頭,表示明白。

    “陛下放心,臣定辦成此事。”

    出宮之後,賈秉沒有回府,掉頭往大中正處拜會。

    不久,王氏和褚氏都有郎君被品評出仕,經天子當麵考核,放至涼州為官。

    消息傳出,兩家長輩歡欣鼓舞,舉杯相祝,壓根不管自家孩子滿臉苦澀,雙眼含淚。慶祝之後,半點不耽擱,幹脆利落的打包將人送上馬車。

    “此去千裏,阿子勿要忘記為父之言!”

    總之一句話,有點正事,官家不喜清談、對寒食散也沒半點好感,咱們家不比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凡事自己掂量著點,莫要讓為父失望。

    第一波少年英才灑淚揮別,踏上西行之路。

    此去將告別江南風光,踏遍大漠黃沙;辭去水鄉溫柔,懷抱邊疆的豪情,沙風的濃烈。

    此時此刻,無人能夠預料到,這些高門郎君將在西域踏出何樣的道路。也無人能夠想到,仿若謫仙的郎君,經風沙磨練,將率領漢家兒郎馳騁沙場、-縱-橫-萬裏,借西域古道,馬蹄踏遍中亞和西亞。

    凡弓弦所及,俱為漢家領土。

    這話記錄在史書之上,言是桓容之語,被後世斥為-侵-略-成性,少懷仁德。桓容卻是大聲叫屈,他可以對天發誓,這話絕不是他說的!

    就像“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不是漢武帝的鍋一樣,開疆拓土他承認,下旨派兵的也是他本人,但這句話的的確確非他所言。

    至於是誰……去找王獻之!

    清風朗月的王子敬會說出這樣一句話,估計任誰都想不到。

    換成謝玄都比他可信。

    偏偏拐彎的曆史就是這樣,太多的出乎預料,太多的不可思議,連後世-穿-來的某隻蝴蝶都會不自覺發懵。

    九月末,範寧和桓秘的書院漸有雛形。

    因條件所限,書院暫設在江州,仿效幽州設立兩院。

    東院教導高門子弟,主習典籍兵法;西院以庶人子弟為主,除詩書兵法之外,主要教授醫藥、機關和匠藝等。

    期間,朝中曾出現反對之聲,甚至牽扯上幽州的學院。

    桓容沒空處理,謝安代他解憂,方法很簡單,推薦-東-莞-徐邈往書院任教。隨後,高平郗氏和琅琊王氏分別舉薦故友,以實際行動表明態度。

    所謂四兩撥千斤,以謝安和郗愔這樣的級別,話無需說半句,動一動指頭,就將冒頭挑刺的按了回去。

    桓容感慨之餘,更有幾分警醒。

    地位改變,更不能小看高門士族。辦事必須講究辦法,如若不然,難保不會陰溝裏翻船。

    進入十月,桓容終於完成各項祭祀,拜祭過宗祠,準備外出巡狩。聖旨剛剛宣於朝堂,就遇上天龍食日。

    翌日朝會,群臣上表,此乃上天示警,請天子重新考慮巡狩之事,並盡早大婚立後。

    桓容頓覺一陣頭疼。

    他實在想不明白,巡狩還說得過去,將上天示警和大婚聯係起來,這得有多驚人的想象力?